孩子讀經10年,到13歲後怎麼辦?
很多初了解讀經教育的家長最常問題的一個問題:孩子讀經10年,讀到13歲之後怎麼辦的,如何繼續學習?如何才能接軌?其實道路是寬廣的,特別是讀經10年的孩子,更是越走越寬的,前途不可限量的。具體而言可有下面選擇:
1、進入王財貴現代國際書院深造成才。
大量讀經的孩子,尤其是預計讀三十萬經典的孩子,二十萬中文、十萬英文(能夠背誦五十萬字,更好)的孩子,既已長期浸淫於聖賢詩書之中,又好學能思,實具備了以德慧為本,兼通古今融貫中西的基礎。應該都可以接收進入王財貴教授主持的現代國際書院培養,融滙講習十年,教以正式解讀經籍,以充實其義理見識,然後輔以中西文、史、哲學,乃至各家學說之研讀,師友相伴,經過長年安心的進德修業,再經歷練十年,或可期待成為一個德才兼備,學貫中西,融通古今的國際性的大人才,以中體西用,內聖外王的聖賢式人才為最高標準,其次是一個經世致用的學者型人才(政治家或企業家)。此種大才,如能有數百個或有數十個,乃至只有數個,已足以為我民族為此時代完成文化的使命。有了成人成才的基礎,乃至於他最終沒有成為大才,他也可以成為中才,小才,他也可以在各個場合,各個行業,貢獻他一已的才華,在各界成為一個有守有為之君子。
2、奠定深厚文化教養,完成大量讀經後再行考慮是否與體制學校接軌(小學階段五年讀經規劃)
幼兒時期三年開蒙教育若再加上小學年齡段六年的系統經典學習,毫不誇張地說:不再上任何學,也應該都算是有高度的文化教養基礎的了。古人都是“幼兒學,壯而行”,有些家長還在打小算盤,讓六歲的孩子去讀體制內小學(恐怕自身沒有讀經典的經歷或習慣的才會這樣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希望不要聰明地犯傻,較之學齡期,幼儿期讀的經典,基礎非常薄弱,記憶也不牢固。沒有長時間的熏習,是遠遠不夠的。再說生活能力,行為習慣,禮儀禮貌等,很多良好的品格養成會在小學裡面前功盡棄。
如在小學年齡階段,家長未能免俗,對於當今功利型的體制教育的現狀以及在此體制可預期培養成何種人才尚未有清晰的認識,則建議此讀經學子在完成大量讀經之後,以“擱置”的方式先讀經後再考慮是否進入體制學校“接軌”。具體規劃如下:
1)學校功課以知識教育為主,對知識的學習是越長大越容易的,且是從淺到深的。如果能順應人性,則小學一至五年級不做體制功課,從六歲本來讀一年級的年齡開始,暫不去義務教育的學校,在私塾全面實行以中外文經典的誦習為主擴展至人生全方位薰陶學習的讀經教育,拿出五年時間來全日制讀誦經典。這樣,中等及以上資質的孩子每年可完成中文經典兩本約六萬字,英文半本經典約一萬字(部分時間做單詞及口語的學習)。這樣五年時間可完成至少三十萬字中文經典,五萬字英文經典的誦讀。
2)到了第六年,第一個學期一邊複習以前所背經典,一邊每天拿出兩個小時學習體制課程,第二個學期接著去讀六年級準備參加升中考試即可。
3)此時孩子年齡約在十三歲左右,對於學校六年課程的學習方法及過程如下:
語文課本十二冊權當課外書看個兩三遍即可,因為孩子的語文程度其實已經超過大學中文系本科生的水準(由此可見小學六年花大量的課時上語文課真是浪費孩子的生命);
英語請專業英語老師稍作輔導即可迎頭趕上;
數學則從小學一年級上冊開始學起,以自主學習為主,不懂的地方問老師,每本教材後有個總複習,可作為檢測學習效果之試題。越是低年級的功課越是可以非常短的時間學完,六年級時甚至可以進入初中的功課。以十三歲的理解力自主學習六、七、八、九、十、十一歲的課程,事半功倍,這正是歐美國家科學教育成功的秘訣!
4)學生學籍方面,家長調動一切可調動的關係,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在孩子休學時保留學籍,為孩子能順利進入六年級下學期參加畢業考試留個名額即可。
5)若年齡已超過六歲,想實施此規劃,從當下開始按照本規劃從第一年逐步落實,直到小學階段結束。
6)如果到高中才要接軌,則在十五歲以前,不必管體制功課,專以“讀經”與“真才實學”(如讀史記、資治通鑑、莎士比亞全集等)的培養為主,到了初二年紀開始準備中考(考高中)也來得及。如果計劃到大學才接軌,則到了高二的年紀,以兩年的時間,就可以從小學功課一直做到高中,準備高考,則省時亦省力。或者通過自學考試取得大學文憑,直接考研讀研究所,那連大學都不必去了,這一“對人生並無大用”的為應付高考而承受的十二年的長期煎熬,也就可以免了!
7)若父母經過深入學習思考認清中國學校教育的本質不過是為了混個文憑找個工作方便罷了,目前的中國體制教育並不是合理的教育,並不能真正培養出大師級人物,由此不願讓孩子去成為學校工廠流水線的產品,希望讓孩子接受真正合理的教育,則可堅持繼續讀經,走現代國際書院教育的成才大道!
轉自:海口孔子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