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腦膜瘤

什麼是腦膜瘤?

腦膜瘤佔腦部腫瘤的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九十七的腦膜瘤是良性的,但百分之三的腦膜瘤可能表現惡性的特徵。大部分的腦膜瘤長得很慢,所以被發現前已經長得很大,直到它們造成頭痛,癲癇或神經學症狀。腦膜瘤在被發現前可能已經存在五或十年。

 

顧名思義,腦膜瘤是從頭骨與腦之間的腦膜長出來的。雖然腦膜瘤被歸類於腦瘤的一種,它實際上不長在腦組織裡面,而是長在腦的表面。既然腦膜覆蓋在整個腦的表面,腦膜瘤可以出現在顱內(或脊髓,外表也有相同的膜包覆)的任何部位。有時候腦膜瘤會包住神經或血管,造成治療更加困難。這通常出現在顱底腦膜瘤的病患,因為大多數重要的神經血管位於顱底。

 

大部分腦膜瘤是隨機發生的,其成因仍未明。然而少部份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及多發性腦膜瘤的病患會因為基因的問題而有家族遺傳。腦膜瘤以女性居多
(女性為男性的四倍),年齡分布以五十到七十歲最常見,因此有人相信停經後的變化可能跟腫瘤的生長有關。

 

腦膜瘤的治療選擇

腦膜瘤的治療有四種選擇:

  1. 等待觀察
  2. 開刀切除
  3. 傳統放射治療
  4.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等待觀察

腦膜瘤發現後不治療而以核磁共振造影每六到十二個月持續追縱。這對腫瘤大且有症狀的病患來說並不是好的選擇。但因為腦膜瘤通常長得很慢,如果腫瘤不大,對於年長或有其他嚴重疾病的病患來說也是個合理的選擇。缺點是腫瘤治療的難度與風險會隨著腫瘤長大而增加。

 

開刀切除

是治療腦膜瘤的標準做法,有很多好處。最重要的是可以完全切除,確定病理診斷,且治癒率很高。缺點是無可避免的手術風險,包括出血,中風,神經損傷,感染等等。顱底腦膜瘤手術併發症的發生率最高而且不易完全切除,殘存的腫瘤有很高的機會復發。

 

傳統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有兩種

傳統放射治療,及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傳統放射治療通常用於治療擴散且不易定位的惡性腫瘤,或體積太大無法做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腦膜瘤。對大部分的腦膜瘤來說,以傳統放射治療不若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成功,因此不使用於第一線治療。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是治療腦膜瘤最先進的方法之一。放射手術是採用極度聚焦,精確定位的放射線,有如外科醫師的手術刀一般給予腫瘤致命的能量,而不傷及鄰近的正常腦組織。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的成功率很高,大約百分之九十五的腦膜瘤在經過一次或多次分期的治療會死亡。如同外科手術一般,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也有風險。有很小的機會腫瘤即使經過治療後還是繼續長大,有很小的機會放射線會傷害到腫瘤旁邊的正常組織。整體來講風險很低,尤其是顱底的腫瘤。

 

何種情況不適合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

有一些情形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並非治療的首選。例如大的腦膜瘤需要投予較高的輻射劑量,風險相對提高。

 

雖然病患狀況因人而異,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還是腫瘤體積,大部份放射手術中心不考慮治療直徑3。5公分以上的腫瘤。除此以外,大的腦膜瘤通常因為對腦壓迫而產生症狀,手術切除是唯一能夠立即減壓,恢復神經功能的方法。再說,若是對腫瘤是否為腦膜瘤有所懷疑時,進行手術採樣或切除可以確切獲得病理診斷。

 

放射手術的另一個缺點是無法獲得確切病理診斷。若要使用立體定位放射手術作為第一線的治療,外科醫師必須對影像學診斷(CT或MR)有相當程度的把握。當然,若是為了治療手術後殘餘或復發的腫瘤,在電腦刀治療前就不需要再對腫瘤做一次病理切片了。

 

腦膜瘤的放射手術治療結果

大部分醫學中心的報告顯示放射手術對腫瘤的控制率很優異,大約在百分之九十到九十五之間。神經損傷的風險依腫瘤位置而有所不同。

 

對非顱底的腦膜瘤來說,造成暫時性神經損傷的機會大約是百分之二到三,

造成永久性損傷的機會則為百分之一。較大或位於顱底的腫瘤造成併發症的機會略微提高。

 

若病患有頭痛,複視或癲癇等等的臨床症狀,經過放射手術治療之後極有可能改善。但這些進步通常在數月甚至數年之後才發生。

 

使用電腦刀治療腦膜瘤的優點

電腦刀是放射手術的一大進步。對病患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不需要將金屬架固定在頭骨上,如此一來,相較於其他放射手術減少了不少痛苦。

 

雖然電腦刀是非侵入性治療,它的精準是早經證實的,精準度達1mm以內。這精準度和一般含框架的直線加速器及伽瑪刀不相上下。(參考資料:Chang)

 

電腦刀的另一個優點是分次治療。在部份病患放射劑量可以分成兩次到五次投予,而非一次給予大劑量。這種方式可以比較安全的治療較大或與重要構造如視神經相鄰的腦膜瘤。

 

腦膜瘤的常見位置

以下是腦膜瘤較常發生的位置

  1. 海綿竇

這個位置的腫瘤通常會包住控制眼球運動及臉部感覺的重要神經,顯微手術難度很高,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會造成神經的永久傷害。(參考資料:Chang)這些病患通常呈現複視,頭痛,臉麻等症狀。

  1. 視神經

出現在視神經附近的腦膜瘤依據其位置不同會造成一眼或雙眼的視力缺損。這類手術相當困難,失明是常見的併發症。因為腫瘤通常和視神經分不開,單次的放射手術失明的機會也很高,所以一般有框架的單次放射手術儀器並不適用。電腦刀可利用分次治療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1. 小腦天幕

這類腫瘤出現在腦的深部,如果腦膜瘤出現在小腦天幕的內側,會包住重要的腦神經。小腦天幕的外側是腦膜瘤較常出現的位置,腫瘤會包住叫做靜脈竇的大型靜脈。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癲癇,有些人會出現複視。

  1. 小腦橋腦角

出現在這個位置的腫瘤和聽神經瘤不易分辨。較小的腫瘤會造成顏面痲痹,聽力喪失等症狀。大的腫瘤會壓迫腦幹及小腦,造成平衡困難,頭暈或經常跌倒。

  1. 枕骨大孔

這類腫瘤出現在頭顱底部,脊髓的上緣,症狀來自於對腦幹及脊髓上緣的壓迫。症狀包括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平衡困難,肢體麻木無力等等。

  1. 嗅神經溝

位於顱底前方嗅神經旁。症狀包括嗅覺喪失,極少病患會造成腦脊髓液鼻漏。

  1. 蝶鞍

這類腫瘤位於腦下垂體的旁邊。症狀包括頭痛,視力喪失(視神經壓迫),荷爾蒙異常(腦下垂體壓迫),運動或感覺異常(腦幹壓迫)等等。

  1. 大腦表面

這類腫瘤位於大腦表面。症狀包括頭痛,癲癇,單側肢體麻木或無力等等。大部分病患可以用傳統的開刀方式安全的移除腫瘤,但對老年或內科疾病複雜的病患來說,放射手術可能是較好的選擇。

 

在使用電腦刀治療腦膜瘤前需要做哪些檢查?

大部分只需要核磁共振掃描即可,然而一些造成症狀的腦膜瘤可能需要額外的檢查。例如位於小腦橋腦角的腦膜瘤可能會造成聽力喪失,建議加做聽力檢查。視神經腦膜瘤會造成視力損傷,建議進行正式的眼科視野檢查。蝶鞍部腫瘤會造成荷爾蒙改變,有時候和腦下垂體腫瘤混淆,在進行放射或其他手術前必須做血清荷爾蒙檢查。

 

即使腦膜瘤長得很慢,一般還是建議治療後三個月內再追蹤一次核磁共振掃描,比較治療前後的腫瘤大小。

 

做完電腦刀之後可以預期到怎樣的結果?

電腦刀可以在門診進行,大多數病患沒有感覺到什麼副作用。放射手術後六到十二個月腦膜瘤才會開始死亡,因此病患術後必須定期以核磁共振掃描追蹤。一般前兩年每六個月須追蹤一次,之後兩年每年追蹤,再來每兩到三年追蹤一次。

 

放射手術殺死腫瘤細胞後會形成疤痕組織,這表示在核磁共振掃描可以看得到原來腫瘤所在位置的痕跡,數年以後會逐漸縮小但仍然與原本的腫瘤分辨不太出來。然而仍有極少數的情況多年後腫瘤大小仍然沒有改變,但這不表示放射手術無效,只是腫瘤變成疤痕組織而體積改變不大而已。相對的,有時候腫瘤體積則會縮小得非常明顯。考慮採用放射手術治療腦膜瘤的病患一定要體認到這個事實。若期待治療後腫瘤會馬上消失不見,則不應考慮放射手術的方式來處理。

 

大部份病患治療後感覺不錯而且沒有出現任何症狀。少部份的病患在最初治療的24小時內會出現輕微的頭痛或頭暈。其他的副作用很罕見。

 

參考資料

1。ChangSD,MainW,MartinDP,GibbsIC,HeilbrunMP:AnanalysisoftheCyberKnife:aroboticframelessstereotacticradiosurgicalsystem。Neurosurgery。2003Jan:52(1):140-7。
2。MaciunasRJ,GallowayRLJr,LatimerJW:Theapplicationaccuracyofstereotacticframes。Neurosurgery。1994Oct:35(4):682-94。
3。ChangSD,AdlerJRJr,MartinDP:LINACradiosurgeryforcavernoussinusmeningiomas。StereotacticandFunctionalNeurosurgery。1998:71(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