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詩體押韻的規則

一、 絕句

(一) 五言絕句

1. 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以不押韻居多,如果押韻可押鄰韻。

    2. 第二、四句一定要押韻,而且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3. 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4. 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限用仄聲字。

(二)七言絕句

    1. 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以押韻居多,如果押韻可押鄰韻。

    2. 第二、四句一定要押韻,而且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3. 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4. 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限用仄聲字。

二、 律詩

(一)律詩押韻通則:

1. 都用平聲韻(唐代劉長卿、白居易、韓偓,宋代蘇軾、黃庭堅寫過少數押仄聲韻的律詩)

2. 通常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只有首句用韻時可以用鄰韻。

3. 句尾不能連三平,也不能連三仄。(但也有少數例外)

4. 律詩基本上不能出現重複字,但也有少數是內容突破了形式。

5.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連三平或連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如果因此造成「孤平」、「孤仄」,因「孤平」、「孤仄」對聲律的影響較小,所以不必太拘束。

6. 句式一定是整齊的五言或七言,沒有長短句。

(二) 五言律詩

1. 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以不押韻居多,如果押韻可押鄰韻。

2. 第二、四、六、八句一定要押韻,而且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3. 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4. 第三、五、七句的最後一個字限用仄聲字。

(三) 七言律詩

1. 第一句可押韻,可不押韻,以押韻居多,如果押韻可押鄰韻。

2. 第二、四、六、八句一定要押韻,而且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3. 第一句的最後一個字若不押韻時,限用仄聲字。

4. 第三、五、七句的最後一個字限用仄聲字。

三、 古詩

(一) 可用仄聲韻,可用平聲韻。

(二) 平仄韻可以轉換,不必一韻到底。

(三) 不押韻的句尾之平仄,可韻腳相同。

四、 變體詩:

詩體的一種,又稱「雜體詩」,是格律詩的變體。

(一) 折腰體:

第三、第二句失黏,而後二句平仄又相對立的格式,稱為「折腰體」,如韋應物〈滁州西澗〉、李白〈靜夜思〉、〈山中問答〉

(二) 變體律詩:

李白〈夜泊牛渚懷古〉,中間兩連不對仗,仍歸屬律詩。

(三) 偷春格:

前二聯對仗,第三聯不對仗。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

(四) 蜂腰格:

只有頸聯用對仗,如杜甫〈月夜〉

(五) 其他:

崔顥〈黃鶴樓〉、杜甫〈白帝城最高樓〉、王維〈酌酒與裴迪〉、白居易〈南浦歲暮對酒送王十五歸京〉,都是變體律詩。

五、 聯句詩:

也稱「連句」。詩體之一。兩人或多人連綴而成的詩,多為長律。

六、 回文體:

也稱「迴文體」、「回文」。文體的一種,用回環的方法寫成,無論順讀、倒讀都可以成文的一種文體。

 

素食者的一周菜譜

素食者的一周菜譜(菜譜由廈門大學教師趙潔提供)

周一

早餐 豆渣軟餅、豆漿、蘋果

豆渣軟餅:豆漿沉澱留下的豆渣加入適量低筋麵粉,調成較稀的糊狀,加入適量鹽和少許胡椒粉、辣椒粉。

平底煎鍋加入油燒熱,倒入適量麵糊,攤薄,煎至兩面金黃,即可。

午餐 炒米粉

材料:莆田出產的細米粉、高麗菜(小個包心菜)、金針(黃花菜)、薑絲少許、鹽、油、生抽適量

做法:

將高麗菜切絲。

油鍋中加入薑絲和1以及鹽和生抽,略炒過。

加入大半碗泡干菇的水,加入適量米粉。

讓米粉吸干鍋中水分,與其他菜攪拌在一起,起鍋。

晚餐 素臊飯、 酸辣白、菜山珍湯

素臊:大豆纖維碎(泡軟),加入適量燕麥、海帶尖、老抽、薑汁紅糖、炒過的黑芝麻、鹽、植物油、兩大碗水。文火燜燒約20分鐘。

酸辣白菜:白菜用鹽腌軟身,擠壓去掉一些鹽分,加白醋,白糖,辣椒粉即可。

山珍湯:茶樹菇、竹蓀、蟲草花、金針,加水、少量鹽,燒開後文火30分鐘。

周二

早餐 自製蘋果胡蘿蔔汁 麵包

午餐 美味湯麵

香菇、西紅柿、綠葉菜、腐竹,根據自己喜好調整。

晚餐 糙米飯、冬陰功醬燒什錦蔬菜、煎豆腐

糙米飯:糙米和白米比例1:3,可先泡過再煮。

冬陰功醬燒什錦蔬菜:花菜、玉米筍、新鮮雞腿菇、白菜、胡蘿蔔等用油炒過,加入冬陰功醬料,攪拌即可。

煎豆腐:老豆腐切片,用平底鍋兩面煎至金黃,上面灑上椒鹽即可。

周三

早餐 地瓜粥 蘋果

午餐 煮餃子

可多做些放冰箱冷凍起來,吃的時候直接放進開水煮即可。

晚餐 海苔炒飯、涼拌木耳、 燙娃娃菜

海苔炒飯:剩飯+剪碎的苔條。用少許油略炒過的苔條,已有鹹味,所以不需要加鹽了。

涼拌木耳:水發木耳用開水燙過,加入麻辣油、芝麻油、鹽、淡色醬油,陳醋適量,即可。

燙娃娃菜:娃娃菜洗過,在滾水中燙約1分鐘,撈起。加適量橄欖油、生抽、黑胡椒粉。

周四

早餐 水煮甜玉米、 1個蘋果、

午餐 美味拌面

有機麵條煮好撈起。加入適量納豆辣醬,椰漿,豌豆泥,香菜,生抽,黑醋,橄欖油少許。

晚餐 油飯、炒自發豆芽、蘿蔔湯

油飯做法:

1、將糯米和白米比例約4:1混合煮熟。

2、香菇泡軟切絲,素火腿解凍切細條。

3、鍋中置油適量,加熱,加入薑絲、香菇絲、火腿條、生抽、鹽,翻炒。

4、可將小半碗泡香菇的水加入上面的朝素中,再加入煮好的米飯,攪拌均勻,稍微收水即可。

炒自發豆芽:豆芽入熱油鍋翻炒幾下,加少許花椒油、生抽、黑醋即可。

蘿蔔湯:白蘿蔔半個切塊,胡蘿蔔半個切塊,香菇3朵,腐竹3根。以上材料加水,加適量鹽,燒開後小火20分鐘。

周五

早餐 自製豆漿、 煎自製蘿蔔糕

白蘿蔔刨絲,加香菇絲,下油鍋炒過,加鹽和胡椒粉;粘米粉調成糊狀,加入以上材料攪勻;上鍋大火蒸40分鐘;放涼後切片,平底鍋兩面煎至金黃。

午餐 番茄義大利面

義大利面煮好,加橄欖油拌勻,加自製番茄醬。

晚餐 雜糧飯、熗土豆絲、酸菜燒筍乾、好老婆豆腐羹、混合番茄飲料、

雜糧飯:糙米、白米、玉米茬、赤小豆等,先泡幾小時再煮成乾飯。

熗土豆絲:土豆切絲泡在清水裡,滾水中燙約1分鐘撈起過冷水,加白醋、白糖和鹽。鍋中加熱油,加入辣椒,熄火。將辣椒油澆入土豆絲,拌勻即可。

好老婆豆腐羹:水豆腐一盒、西紅柿兩個切丁、甜玉米粒、素火腿丁、切碎的黑木耳、泡好的枸杞、薑末、鹽、香菜末、胡椒粉、芝麻油,玉米澱粉勾芡。

混合番茄飲料:用個大杯,先放一些冰,再放入等量的果醋和新鮮番茄汁、一大匙醬油、一個檸檬的汁、適量鹽、辣椒麵兒和胡椒粉。

周六

早餐 紅茶、 蘋果、 果醬軟餅

麵粉加豆漿調成糊狀。平底不粘鍋不放油,將麵糊均勻攤開,兩面烤熟。加果醬捲起,攔腰切一刀即可。

午餐 糯米飯糰、天婦羅、涼拌水豆腐、新鮮西瓜汁

糯米飯糰:煮好的糯米,中間放上自製榨菜絲,剪碎的油條或素豆松,捏成飯糰即可。可用保鮮紙包起來。

天婦羅(炸蔬菜):青椒、地瓜、新鮮香菇、四季豆、茄子。蘸汁:醬油、紅糖、姜、胡椒粉,加白蘿蔔絨。炸粉是自己調的,玉米澱粉為主,加些麵粉,一丁點食用蘇打粉,胡椒粉,少許油。

涼拌水豆腐:水豆腐淋上生抽、麻油、切碎的香菜,剪成小細條的海苔。

晚餐 爽口米粉、烤紅薯、時令蔬菜、芒果豆奶昔、

爽口米粉:細米粉在滾水中燙熟撈出(約2分鐘),加適量葡萄籽油、果醋、生抽、花生碎(油炸花生磨碎)、自種薄荷,攪拌即可。

芒果豆奶昔:冷藏的豆漿和芒果用攪拌機攪拌後即可。

周日

早餐 咖啡、義大利拖鞋麵包(免揉)

麵粉100%、鹽2%、乾酵母0.8%、糖5%、檸檬汁1%、水70%、油1%;

把所有材料攪勻,放到抹了油的容器里,蓋上蓋子,放到冰箱裡發酵10-12小時;發酵後分割和成形,再發酵40-60分鐘,或是更長;250攝氏度蒸氣烤20-30分鐘。

午餐 時令蔬菜、土豆餡薄餅、水果沙拉、豆乳紅豆湯、

土豆餡薄餅:麵粉揉好後靜置,土豆蒸熟捻成泥狀;加入稍炒過的胡蘿蔔和香菇末,再加入香菜末、鹽,攪拌均勻;麵皮擀成圓形薄片,將餡放在上面,再覆蓋一層餅皮,將邊緣黏合;平底煎鍋加一點油,兩面煎成金黃。

豆乳紅豆湯:豆漿、蜜紅豆、新鮮甜玉米粒、桂圓肉、葡萄乾、沖繩黑糖少許,煮開即可。

晚餐 口袋麵包、時令蔬菜、豆乳布丁、廣式煎薄撐、

口袋麵包:小麥粉用冷水和好,擀成餅,放入平底鍋兩面烤,待中部鼓起,剪一口子,加入鹽漬芥菜和素臊。

豆乳布丁:豆漿60克、糖20克、蒟蒻粉10克,煮好的紅豆適量。配料攪拌燒開,倒入模具,放涼即可。

廣式煎薄撐:糯米粉加全麥粉,大約4:1,調成稀糊狀,加鹽、白鬍椒粉和辣椒粉;平底鍋攤煎,加餡料後捲起切斷。

文禮書院規劃方案 — 2012年9月28日修訂發佈。

文禮書院規劃方案(簡案)

    –王財貴1998年初稿,2012928日修訂,發佈。

1912,廢除讀經。2012,書院復興。

一、項目名稱:文禮書院

二、專案背景

(一)、民族文化發展之際會: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歷史攸久、繁衍廣盛、教養深厚的民族。清朝末年以來,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造成了五千年來未有的大變局。一個民族以其健旺的生命力,自需嚴肅面對,做一番大的自我調理與吸收消化。但是,經過義和團、五四以來從妄自尊大到自我否定,左衝右突,逐漸淪為次等民族。一百年來,歷盡艱危,世界最終流傳起“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的預言。中華民族即將復興,而民族的總體復興,實以文化復興為其背景。1995年,大陸有趙朴初、葉至善、冰心、曹禺、啟功、張志公、夏衍、陳荒煤、吳澤西等9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全國政協委員,在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上,以正式提案的形式,聯名提出《建立幼年古典學校的緊急呼籲》,以焦急迫切的文字,為中華民族敲響了傳統文化正處於存亡續絕關鍵時刻的警鐘。然而,新一期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只是要復興自家的傳統文化,乃是要有融貫古今、會通中西的志氣與能力,以帶領世界走向更健全更合理更幸福的時代。此是當前中華民族之重大課題,也是世界人類存亡繼絕的關鍵所在。然而,誰來擔負此種任務?將來的中國需要各種國際性人才,尤其需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卓犖大才,此種人才何在?此種人才,恐非當前以“職業訓練”為導向的體制教育所能養成,吾人需另謀對策,另有規劃。

(二)、民間讀經風氣之復起:

“讀經教育”就是讓兒童讀誦經典作品,以此推及人生各個階段及全方位人格發展的教育。這本是東西方兩千多年以來共同的教育傳統。直到西元1912年,民國肇建,教育部於其開國之元年之元月十九日,下令廢除中小學校讀經課程,中華民族的讀經傳統於焉受阻,元年五月,又令師範學校停止讀經,並禁止各級校園舉行祭孔,1928年且下令取諦全國各地私塾。從此民間學風頓衰,文化傳習斷絕,國民語文能力日漸低落,道德教養日漸滑坡。直至1994年,由王財貴教授發起,奔走呼籲,民間悄然又興起讀經的風氣,海內外有識之士和社會團體一呼百應。全國各地紛紛成立各類讀經推廣機構,其中有國家級、省級的專業學術團體,有大學的學院系所、學生社團,有民間書院以及各類民間志願組織。讀經教學在各大、中、小學和幼稚園漸次展開,世界各地漸漸出現了眾多的讀經家庭、小區讀經班、讀經學校和私塾。而且不只是中文讀經,其領域拓展到英文讀經、音樂讀經、美術讀經、體育讀經、數理讀經等範疇。因讀經教育,直接或間接受益的兒童已逾數千萬。讀經的兒童莫不品學兼優,讓家長放心,老師滿意,鄰裡稱讚。

將近二十年來的理論研究以及實踐證明,“讀經”教育不僅符合教育原理,而且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不僅不過時,而且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不僅能促進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能為承繼中華文化及世界各民族智慧奠定基礎。在數千萬讀經兒童中之尤佳者,既已長期浸潤於聖賢典籍之中,知書達禮,好學能思,實具備了以德慧為本,兼通古今、融貫中西的潛力。待其年齡漸長,實應給予安定適宜之所在,教以解讀經籍,以充實其義理見識,然後輔以中西文、史、哲學,乃至各門學理之研讀,滋長其學養才華。師友相伴,經過長年安心的進德修業,或可期望成為具有時代性與國際性的大才。三、五十年之後,此種大才,如能出現數百個或數十個,乃至只有數個,已足為我民族,為此時代肩負文化再鑄的使命。縱不成大才,出入社會,不論執教、從政、經商,行醫、遊藝等,皆可為各行業之君子人物、領袖人物。

本書院即為本時代的國際大才及社會的君子領袖之培育而規劃。

三、項目意義:

從某個意義上說,當前的時代是人類漫長的演進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時代,即,人類從未有過資訊如此發達、往來如此便利、交流如此順暢的時代。自古以來,東方人在實踐理性上高明的開發與西方人在思辨理性上精到的成就,這本是人類必須同時具備的兩大學問系統,終於在這個時代得以交匯。然而,現代科技文明無休止的發展,使得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已漸漸遠離自身的傳統,迷失了人類價值的取向。在這中西文化轉機的時刻,誰來規劃世界文化大方針,已成為全球迫切關注的課題。

眾所皆知,當今天下,人才寥落,尤其是文化的人才。新的人才,須要新的培養。吾人所要培養的,就是能夠會通中西文化智慧,引領人類走向光明幸福的人才。這本是人類文明發展至今所必然帶出來的任務,理應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責任與權利,但從學問傳統的特性及當前世界的格局來看,卻必須也只能由中國人來完成。

書院,是中西古代教育史、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組織形式,大體是由民間設立,供師友相聚,以講學論道砥勵德業傳習文化培養人才之所。曾經,在中國有如春秋的“洙泗杏壇“,宋明的“嶽麓””嵩陽”等諸多書院,為中國培養出一代代賢哲,護佑這古老民族生生不息。 在西方,有如雅典的“逍遙學院”,近代的”劍橋””哈佛”等私立學院,為泰西培養出一代代英傑,引領自希臘以至如今的學風,影響及於全世界。如今,我們正需要一個以“繼承道統”為綱,以“會通中西”為維,立本於東方的胸襟智慧,融匯西學的真知灼見,可以塑造當代第一流世界級人才的新型書院。這個書院不只是“中國的”“現代的”,更是“國際的”“千年的”。

我們將這書院命名為 “文禮”,蓋取孔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可以弗畔”,及顏回“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循循善誘”之意。 在這令人堪憂又充滿希冀的時代中,吾人願秉持孔顏的理想,作一番永恆的志業,期待終有一批“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才出現,承繼中西數千年的智慧,重鑄人類新一代的文明,庶幾中華民族可以俯仰天地而無愧。而”文禮”之名,亦將如同“嶽麓”“劍橋”一樣,永遠的流傳在世間……

綜上,書院將有如下之預期:

1.學員由少漸多,十年以後,將有三千學生的規模,古來講學、養士傳統,可複見於今世;

2.建立現代教育理論新典範,將符合人性、易行有效的教育理念貢獻給世界;

3.設立中西經典互譯中心,為中華民族吸收西學奠定永世之基礎,並使華夏智慧廣布世界;

4.成為全球學術、思想、文化交流中心,促進中西文化的全面會通;

5.附設其它具有重大意義之文化研究及推廣中心,如:禮樂衣冠研究推廣中心等;

6.經典一詞涵蓋甚廣,書院之規劃,不僅在教學中注重經典著作的研讀、傳承與應用,且將儘量在各方面皆“依照人性而做最合理的創制”。如:書院主體建築吸取漢唐經典建築風格,周邊建築採用環保型綠色建築;開闢並倡導生態種植與養殖,飲食務求天然、綠色與健康;生活起居依照《內經》之養生原則,順應畫夜規律與四時節氣;垃圾排汙採用先進生物淨化系統,力求環境保護……。總之,本書院在各方面的設計與表現,皆以”經典”為目標,以作世人之”典範”。

大學雲: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以義為利”, 誠大利也,此利在子孫後代,利在千秋萬世之利,有巨眼者當能識之。

四、書院規劃細則

(一)招生與報到:

本書院自2012928日宣佈成立起,即開始招生,隨時接受報名(報名辦法另訂)。通過審查者,發給報到通知。

每年春秋兩季(四月十五日及十月十五日)報到,進住書院,進行入學資格考核。通過考核後正式錄取之。

(二)入學考核:

1、考核內容:

甲、內容:背誦中文經典二十萬字及外文經典十萬字;多者不限。要求每本經典皆需整本通背,連背,背誦時咬字清楚,語速以可聽辨為准。

2、考核方式:

甲、直接到書院面試考核,並錄像存案;

乙、在書院授權之考核點考核,並錄像存案;

若在所授權考核點考核者,須於報名時向書院提供通背、連背的影音資料(不得剪輯、中斷,拼接),經認可者,於報到後仍須複試考核。複核之辦法,由書院建立題庫,隨機抽取學員所背經典十分之一字量為考題,以滿分為標準。

3、入學方式:

通過直接或複試考核,由書院發給各部經典合格證書。累計滿數,即可辦理相關手續正式入學。

(三)就學期間測評及管理:

本書院不設具體考試,定期由導師及助教團對學員之求學態度與為人品格進行綜合評判,不合格者將予勸退。

(四)書院學制:

1、學員類別:

(1)、正式學員:年齡滿十三歲以上,能背誦經典三十萬字(中文二十萬,外文十萬)以上,通過測試者,錄取為本書院之正式學員。勸說儘量在書院中沉潛用功,至少十年,最好二十年。

(2)、伴讀學員:一般社會人士,有志進德修業者,不需測試,可隨時申請為伴讀學員。其功課多少與時期長短自由。

2、日常起居:

4.00起床。 4.30溫經。 6.00體育。 7.00早餐。 8.00讀書。 11.30午餐、午休。 13.30  讀書(每週一至二次習勞)。 17.30 晚餐。 18.30 講習(才藝)。 20.30 雜務。 21.00就寢。

3、假期安排:

每年春節期間放假15天 ,端午節期間放假10天,另無週末及其他假期。不定期組織團體遊學參訪。

4、書院教法:

甲、以自學為主:主要學程由書院主持人與助教商定,提供治學方法,指定功課進度,教由學員自行研讀。依其能力,主動憤悱;不急不徐,因材而進。

乙、以聽講及討論為輔:除主持人定期講授外,不定期邀請國內外學者講座。並鼓勵學員相互論學。

丙、心得報告與學術論文:每讀一部著作,寫作心得報告;入學五年以上或年齡十八歳以上者,每年習作兩篇以上學術論文。

5、書院課程

甲、解經:就其所已熟誦之中文二十萬字,逐字逐句,皆能默寫,然後自行參考古來三至五種名家注解,自行解讀,養成高度之中文能力與高度之中華文化識見。外文十萬字,逐字逐句,皆能默寫,然後自行從單字到單句,到整段整篇,一一解讀之,從大量解讀中領悟文法,養成高度之外文閱讀能力,並對外族文化有根源上的領會。(中文經典二十萬字,範圍大略為:論語全文、孟子全文、大學全文、中庸全文、老子全文、莊子內七篇及天下篇、易經全文、詩經全文、唐詩三百首全文,尚書、禮記、春秋及古文選約一百篇、詩歌詞曲選約三百首。外文經典十萬字,以英文為例,範圍大略為: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一百五十四首全文、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劇本全文、柏拉圖蘇格拉底自辯篇全文、其它名家選讀、聖經選讀等約計一百篇、英語會話一千句。)──完成此項作業約須二至三年。

乙、各種專學概覽:涉覽中外人文與科技各類專學,如中西方哲學、史學、文學、美學、科學、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藝術等之概論、導讀及其歷史。緃觀天下學問之大略,以開拓胸襟。──此項作業約須一至二年。

丙、國學及西學名著研讀:以中文讀國學,以外文讀西學。國學部份,參考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要目」,其中包括重要之群經、諸子、二十五史,及思想家文學家之合集專集,約兩百部,選擇其中一百部。西學部份,參考美國芝加哥大學賀欽斯校長(Robert Maynard Hutchins)所開列之經典系列,依各人喜好,選擇三十至五十部。每部皆作深入之研讀,筆記之、討論之,並寫成心得報告。其他名著及一般雜書,亦鼓勵多所涉獵,以廣厚其學識,卓越其才華。──此項作業約須三至五年。

細目如下:

國學部份:

【甲】修養應用及思想史關係書類:

《論語》《孟子》《易經》《詩經》《書經》《禮記》《老子》《墨子》《莊子》《荀子》《尹文子》《公孫龍子》《韓非子》《管子》《孫子兵法》《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鹽鐵論》《論衡》《抱樸子》《列子》《雜阿含經》《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維摩詰經》《涅盤經》《攝大乘論》《大乘起信論》《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成唯識論》《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六祖壇經》,《張子正蒙》(張載著),《通書》(周濂溪著),《二程遺書》(程顥、程頤著),《知言》(胡宏著),《近思錄》(朱熹著,江永注),《朱子語類》(朱熹著),《朱子年譜》(王懋竑著),《陸象山全集》(陸象山著),《傳習錄》(王陽明著),《王龍溪全集》(王龍溪著),《盱壇直詮》(羅近溪著),《劉子全書》(劉嶯山著),《明儒學案》《宋元學案》(黃宗羲著),《日知錄》《亭林文集》(顧炎武著),《明夷待訪錄》(黃宗羲著),《王船山全集》(王夫之著),《顏氏學記》(戴望編),《東原集》(戴震著),《雕菰樓集》(焦循著),《文史通義》(章學誠著),《大同書》(康有為著),《國故論衡》(章炳麟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梁漱溟著),《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

【乙】歷史及其它文獻學書類:

《尚書》《逸周書》《竹書紀年》《國語》《春秋左氏傳》《戰國策》《周禮》《考信錄》(崔述著),《資治通鑒》(司馬光著),《續資治通鑒》(畢沅著),《文獻通考》《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廿二史劄記》(趙翼著),《聖武記》(魏源著),《國朝先正事略》(李元度著),《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著),《史通》(劉知幾著),《中國歷史研究法》(梁啟超著)

【丙】文學書類:

《詩經》《楚辭》《文選》《樂府詩集》(郭茂倩編)魏晉六朝詩文、唐宋詩文、兩宋詞集、元明清戲曲

【丁】小學書及文法類書: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著),《說文通訓定聲》(朱駿聲著),《說文釋例》(王筠著),《經傳釋詞》(王引之著),《古書疑義舉例》(俞樾著),《文通》(馬建忠著),《經籍纂詁》(阮元著)

【戊】隨意涉覽書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黃帝內經》,《傷寒論》(張仲景著),《金匱要略》(孫思邈著),《本草綱目》(李時珍),《世說新語》(劉義慶著),《水經注》(酈道元撰,戴震校),《文心雕龍》(劉勰撰),《大唐三藏慈恩法師傳》(慧立撰),《徐霞客遊記》,《夢溪筆談》(沈括撰),《困學紀聞》(王應麟撰,閻若璩注),《通藝錄》(程瑤田撰),《癸巳類稿》(俞正燮撰),《東塾讀書記》(陳灃撰),《庸盦筆記》(薛福成撰),《張太嶽集》(張居正撰),《王心齋先生全書》(王艮),《朱舜水遺集》(朱之瑜),《李恕谷文集》(李塨),《鮚琦亭集》(全祖望撰),《潛研堂集》(錢大昕撰),《述學》(汪中撰),《洪北江集》(洪亮吉撰),《定盦文集》(龔自珍撰),《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撰),《苕溪漁隱叢話》(胡仔撰),《詞苑叢談》(徐鈧撰),《語石》(葉昌熾撰),《書林清話》(葉德輝撰),《廣藝舟雙輯》(康有為撰),《劇說》(焦循撰),《宋元戲曲史》(王國維撰)

西學部份:

【甲】哲學類:

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申辯》 《理想國》,亞裡斯多德 《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哲學》《倫理學》《政治學》,鮑埃修《哲學的慰藉》,馬基雅弗利《君王論》,莫爾《烏托邦》,格老秀斯《戰爭與和平的法則》,帕斯卡《思想錄》,洛克《人類理解論》,普羅提諾 《六部九章集》 ,奥古斯丁 《懺悔錄》 《上帝之城》,阿奎納 《神學大全》,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笛卡爾《沈思錄》,康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馬爾薩斯《人口論》,黑格爾《宗教哲學》《歷史哲學》,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愛克曼《歌德談話錄》,密爾《論自由》,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佛洛德《精神分析引論》,霍布斯《利維坦》,盧梭《社會契約論》,亞當斯密《國富論》,馬克思《資本論》

【乙】文學類:

荷馬 《伊裡亞特》《奧德賽》,埃斯庫羅斯《乞援女》《七將攻忒拜》,索福克勒斯 《俄底浦斯王》《安提戈涅》《厄勒克拉特》,費多希 《帝王之書》,清少納言 《枕草子》,紫式部 《源氏物語》,奧瑪˙開儼 《魯拜集》,但丁 《神曲》,拉伯雷 《巨人傳》,賽萬提斯 《堂吉訶德》,威廉‧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全集》,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遊記》,歌德 《浮士德》,西塞羅《論友》,蒙田《蒙田隨筆》,梭羅《瓦爾登湖》

【丙】史學類

普魯塔克 《希臘羅馬名人傳》,克奈裡烏斯‧塔西佗 《羅馬編年史》 《羅馬史》,修昔底德 《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愷撒《高盧戰記》

【科學類】

希波克拉底 《箴言》,蓋倫 《醫經》,歐幾裡得 《幾何原本》,阿基米德 《數沙器》,《圓的度量》《論球與圓柱》《拋物線求積法》《論浮體》,盧克萊修 《物性論》,托勒密 《天文學大成》,哥白尼 《天體運行論》,伽利略《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開普勒 《宇宙諧和論》,牛頓《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物種起源》,愛因斯坦《相對論——狹義說與廣義說》

丁、新儒家論著研讀:全面系統地研讀當代新儒家所有著作,主要包括:熊十力先生全集,馬一浮先生全集,梁潄溟先生全集,唐君毅先生全集,徐復觀先生全集,牟宗三先生全集,錢穆先生全集。──此項作業約須二至三年。

戊、貫通古今融會中西以成學:以數年博涉之基礎,就個人性向及喜好,選一種或二種專學作廣度及深度之研讀,並向世界相關名家請益,培養思考與論難、消化與批判之能力,練習作出有本有源有創見有貢獻之論述。──此項作業約須五至十年。

6、 其它學習:

才藝:必習書法、古琴、養生醫學。另可自選其它一至二種。皆延名師教授。

體育:必習中國內外家拳術、劍術、弓道,印度瑜珈。皆延名師教授。

禮儀:居家常禮及社交禮儀之研習。

習勞:除生活自理外,並參與環境維護及農作養殖等勞動。

(五)附設機構:

1、讀經教育研究及推廣中心:成為國內及國際讀經教育研究及推廣重鎮,以其理論建構及調研數據,提供教育界學者參考,帶動世界教育改革思潮。

2、學者交流中心:或舉辦海內外學者講座論壇,或提供國際學者遊學交流。

3、經典譯述中心:仿效晉唐翻譯佛典之心量與氣度,邀聘專家,擇取西方文史哲名著約二百部,採用集體(三至五人共商)翻譯法,做出信雅達兼備之譯本,為中華民族吸收西方文化奠定永世之基礎。並將中國文史哲名著亦以集體翻譯法譯成外文,使中華民族智慧廣布於世界。

4、培訓研習中心:舉辦與讀經教育相關之師資培訓及各種研習活動。

5、經典會考中心:舉辦全球中外文經典會考,鼓舞讀經風氣。

6、藝能研究推廣中心:傳承並發揚中國傳統藝能。

7、生態與養生基地:保護並開發自然生態,以助教學、研究、休閒、觀光及養生。

(六)書院地點:(暫定)北京白羊溝讀經培訓基地。

在家自學必要知道的三個網站

沒時間學習?一位在美台灣工程師,大推3個不能不知的學習網
作者:Winston2014/01/19    相關關鍵字: 可汗Coursera教育

「在劇烈變動的時代,善於學習的人們將會擁有未來。那些自認已經不需要學習的人們常常會發現自己的能力只適用於那不再存在的過去。」- Eric Hoffer。

這篇文章只是想整理一下我目前有在用,或者是知道的教育/學習平台,如果有我遺漏掉的東西,請大家幫我補上來,謝謝。

在上一代的經濟體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種稀少資源,我們只有固定供給的老師,教授,助教,固定供給的學校,固定供給的教室,課桌椅…等等,教育成本是一定的,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就一定得到學校去接受教育,跟隨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種體制,你當然可以自己買書進修,但是不到學校,你絕對沒有辦法跟同儕切磋,跟老師請益。

而且在這樣的體制下,教育一定跟學位掛上勾,你沒有辦法自由地學你想學的東西,先多多嘗試,再看看學位對你來說,有沒有那個價值,如果真的要如此,你只能跟賈伯斯一樣輟學,然後躲在學校裡面旁聽,這樣真的很討厭(It sucks)!

為了應付這種自由教育的需求,我們開始有夜間部,有空中大學,有進修推廣學分班等等 …,可是這些東西還是很鳥,如果我住在阿里山上,但是我想要聽某位台大大師教授的課程,我不可能在每天下班後跳上高鐵直奔館前路四段一號,時間與費用的成本都太高,更別說是國外知名大學開的課了,這樣的教育,仍然是種難得的稀有財。

後來到了 21 世紀 XD !這個世紀最大的好處是無所不在的資訊與內容,好端端的躺在網路上跟大家分享,而且大部分是免費的!

我們從基礎教育說起吧。

1、可汗學院 Khan Academy均一教育平台

可汗學院,這在美國基礎教育圈中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東西。

說起來這個東西的起源也很有意思,2004年的年底,Khan 這個孟加拉役的美國人開始當他表妹Nadia的家教,教了一陣子以後,發現他其他的親戚朋友們也有這樣的需求,他就開始錄製教學的影片,並上傳到 YouTube 上面。慢慢地,慢慢地,到了 2009 年的時候,原本在避險基金當分析員,座領高薪的 Khan 辭掉了他的工作,全心投入影片的製作與經營,可汗學院於是誕生。

可汗學院的營運經費都是靠捐款得來的,捐款人中不乏好幾屆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旗下的基金會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Google ,還有其他美國有錢的大咖,看起來美國這些大咖真的很注重下一代美國人的教育改善,難怪這個國家會強。

比爾蓋茲還說過:『他老婆讓他辭職專心作可汗學院那天真的是個美好的一天,因為我們把約 160 左右的 IQ 從避險基金那邊搶了過來,投入到用好工具進行群眾教育這件事情上面』。

說實話,這個 Khan Academy 真的很屌,自己上去看看,他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應有盡有(只不過都是英文的),不管是物理,化學,數學,程式設計,歷史… 等,甚至還邀請創業家分享一了一系列創業家精神相關的課程,每堂課都有循序漸進的內容,一堂堂的由淺到深,如果你自己想要回去複習微積分的話,也可以直接在這裡找到,就算是你想要逼你小孩用英文學數學(誤),你都可以直接在這邊找到教材。

 

相似的東西,有沒有中文的啊?台灣沒有嗎?

有的,那叫做均一教育平台,是台灣人矽谷創業家方新舟先生做的!

請看一下均一的課程列表,從數學,英文,生物,化學… 到大學學測字彙測驗講解應有盡有,想一想!把你小孩子交給補習班的錢省下來,捐給這些教育平台吧!他們擁有超凡的教學品質,客製化的教學進度(因為你可以重聽,重學),你根本不需要花大錢去上個冷氣強到不行,位子卻又小到無可奈何的補習班,這一切,不管你在阿里山上還是館前路上,都是免費的。

2、高等教育平台

如果我要上大學以後的課程怎麼辦?如果跟強者我朋友一樣,線性代數修三次,次次沒過,好不容易畢業了,有天要學 Machine Learning ,卻發現天啊!又要回去惡補線性代數的惡夢,也有類似的資源嗎?

有的,你可以參考在在工程師界已經非常有名的 Coursera 平台。話說某一天史丹佛大學的教授 Andrew Ng(沒錯,跟可汗學院一樣,這個東西又是移民子弟創辦的,美國沒移民大概會全部完蛋吧!)決定寫個類似可汗學院的網站,開始開班教學他的強項 Machine Learning ,沒想到大受歡迎,好評不斷,筆者我恰巧就是那班的學生。

因為這班真的做得太好了,Andrew Ng 那群創辦人決定跟其他頂尖大學合作,把各知名大學的私家課程,通通搬到這個平台上面來,免費提供,Coursera 於是起飛!

光看他們合作的學校就嚇死人了,從史丹佛,耶魯,哥倫比亞,布朗,萊斯,西北,加州理工學院 … 等等這種世界一等一的學校,歐洲最有名的商學院 HEC,巴黎中央大學,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 … 等,甚至還有臺灣大學,新加坡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授課的語言有英文,中文,俄文,西班牙文,法文,德文 … 等。你全世界去哪裡找這種『史上最強組合』團隊?沒錯,這一切,也全都是免費的。

我一個之前在 UC Santa Barbara 法文系的教授朋友退休後可用心了,在 Coursera 上樂此不疲的學著他想學習的東西,每天都笑咪咪的。你如果想上一點 Marketing 的課程,我在西北的朋友最近推薦了他們學院開的好課程 Content Strategy for Professionals: Engaging Audiences for Your Organization,不修修看嗎?

相似的平台還有iTune University ,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 Coursera 的介面就是了。

3、學位與證照平台

最後,來介紹一下有給學位或證照的那種。

我懂的,世界是個膚淺的地方,剛開始衡量別人的時候,還是喜歡看看他在那邊工作,拿什麼學歷等等…,更慘的是,如果你要進那些說的出口的地方工作,學位或是證照可是不可或缺的敲門磚,除了你可以在台灣各大學的推廣部繼續進修以外,你還可以瞧瞧這個美國百大名校這個平台。

近年來,越來越多美國大學開始擁抱用網路來授課並且給予學位或是證照,網路科技的成熟,讓柏克萊,史丹佛,或是哥倫比亞大學這種名校願意賭上建校百年的名聲,在網路上開設碩士班或是證照學程,學費,入學標準,課程,跟文憑都跟在校生所有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因為是推廣部的課程,修業年限可能會久一點。如果你想要拿張美國名校文憑,卻又不想付這邊的生活費,或是因為工作沒有辦法離開台灣,想要 part-time 進修的話,線上文憑是個非常好的方式。

一邊繼續工作,一邊 part-time 進修,拿的卻是美國名校的文憑,這聽起來真的很不錯耶。

美國百大名校整理了美國前 100 名的名校學位學程,分類也非常簡單易懂,如果要一眼看遍的話,大家可以試試看。

個人品牌

教育除了知識的傳授以外,還有很多社交的成分在,是上列平台完全沒有辦法帶給你的,這也是為什麼其實這些線上平台沒有辦法取代學校(但是有辦法取代補習班 XD)。

那些長春藤名校說實在的,其實是個『社交』的地方,他們把『人才』與『人脈』結合在一起,除了班上或是同校的同學以外,你還有學校累積幾百年的校友資源可以運用,這才是那些地方最有價值之處。

以社交/人脈這個觀點出發,你必須要有很鮮明的個人特色,經歷,與作品集,還要多去不同領域的社群,會議中跟大家切磋,讓大家知道你的存在。

這是個打群架的時代,除了你自己練就的一身武藝以外,多出去走動,可以讓你找到你的夥伴們,一起打怪。(本文轉載自Winston部落格)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讀經三十年的成才計畫

讀經三十年的成才計畫

關於讀經教育,王老師的計畫是讀經背經十年書院講習十年社會歷練再十年,而後可成為國家天下之棟粱。

讀經背經十年,從3~13歲 (或從0~10歲),先預計達到30萬字,此包括了20萬字中文和10萬字外文。進而達到50萬字,此包括了30萬字中文和20萬字外文。

書院講習十年,從13~23歲,此期以消化經典、博習親師為主。

社會歷練十年,從23~33歲,此期以行萬里路、接物濟用為主。

經文熟,義理才能前後貫通,即能大量閱讀古書。基本上,讀經背書超過五萬字以上,蘊釀個兩三年,年紀在十歲以上,頭腦靈活的孩子,大概可以開始讀古書了,先從培養閱讀能力開始,可以先把他背過的經典,能做到自己會完全翻成白話,再把古文觀止全本「移注」個兩三番,到達全部能自己翻成白話文,然後就可以廣讀群書了。

至於廣讀群書,王老師還未開出讀書的書目,可先用梁啟超的「真正國學最低書目」,約三十部。這些要看完,也要三五年功夫,如嫌不足,可以再讀梁啟超的「國學入門要目」,約兩百部,通讀一遍,大概非得十年功夫不成。(以上兩項書目,皆收入在王老師所編的「孝弟三百千」中,可查看。)

如果年紀還小,而且教育的志向遠大,最好讓孩子背完二十至三十萬字,才開始閱讀。這樣,其閱讀能力既強,很快就超越只讀五萬字而提早五年閱讀的孩子。

王老師說:請現在不必急,盡力讀經背書就好,到了十三歲以上,肚子裏裝了二三十萬字中外經典,將來,我開了書院,就到我身邊讀個一二十年書吧,可以一路培養他成才。

 

六年的讀經計劃

 

臺灣讀經至今,孩子背誦經典不知有多少人達到30萬字? 

若用3-5年時間計畫,背誦30萬字以上的經典,能暢想一下孩子的未來嗎?

 

我開始規畫讀經背經的字數進度了:

 

3-5年30萬字
1年6-10萬字
1月5千-8千字
1天2百五到-3百二十字

 

後來跟趙老師討論,他提出了六年讀經計劃,除讀經外,加上書法、站樁、中醫輔助課程。他核算的結果是:

 

中文讀經每天約九小時讀經,每日進度200—300字(以二節課計),一年三百天可完成3—3.5, 按四節計一年可完成6—7萬字。加《傷寒論》1.5萬,共7—8萬字。如此,保守計一年可完成5—6萬字,一般完成王老師所說中文三十萬字,計劃共需5—6年, 打定一生人文智慧的根基。

 

 

英文讀經:

二天背一課,讀到200遍,十課需二十天

第一次復習,五課連背100遍,3天完成

第二次復習,十課連背100遍,5天完成

如此十課進行400遍需25天,一年可完成100課400遍,

保守計算王老師所編的英文經典六年可背2—5本。

 

我想此六年讀經計畫是確切可行的,有時間再討論細節。

如何以讀經培養大才 – 王財貴教授

如何以讀經培養大才 – 王財貴教授 

 

 

各位重慶的朋友,包括我們大朋友、小朋友,還有男朋友跟女朋友,大家晚上好! (掌聲)

 

 

這好像是我第三次來到重慶。我為什麼說好像呢?因為我到過很多地方,有些地方去過一次、兩次、三次,有的地方去過十幾次。因為去過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我就不記得到底幾次了,所以好像是第三次。每一次來到我們重慶,來聽講的朋友都很多,而且一次比一次多。可見我們重慶的朋友對於我們今天的講題是很有熱情、很有興趣的。由於大家的這種熱情,也感動了我。今天好像是我演講的第一千零一場(掌聲),我已經講過一千場了,今天第一千零一場。

 

今天的氣氛很好,這麼多人都很熱切,有一些朋友很早就來排隊了,甚至聽說有一些人拿不到票,他不敢來。我們在中午吃飯的時候,同桌的主辦單位接到電話,說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先生,他想要來,但是拿不到票,問能不能來。他們在談論的時候,我說:“請他來,請他來,就是站著也沒關係。如果沒地方站,就到講臺這裡坐一坐也可以。”這麼多朋友,這麼熱情,我一定要給予相應的回報,所以今天晚上我要很認真地講,我要講得很好,讓大家聽得很高興。r

(掌聲)

 

【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

 

其實我每次都講得很好(掌聲)。講得很好不是因為我很會講、我口才好,不是的。因為這個議題是大家所關切的。這是什麼議題呢?這是一個教育的議題。對於教育,它是每個人所關心的事。不僅每個人自己要關心自己的教育,所謂自我的教育;一個人有了家庭之後,他有孩子,他也一定會關心他的家庭教育;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定要把教育放在他施政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謂國家的百年大計;整個世界,每一個國家都很注重教育,世界上所有的家庭都很注重教育。不過,教育還是一直困擾著我們每個人、每個政府。所以教育是大家關心的,而教育又是不容易處理的問題。因此,假如有教育的議題,大家都很關心,有關教育的演講,很多人都想參加。不過今天我們講的這個教育問題可能跟其他人講的不大一樣,哪一點不一樣呢?剛才說很多人都關心教育問題,國家也關心教育問題,但是教育問題一直層出不窮,一直沒辦法得到安頓。既然大家都很關心,一定很多人討論,一定有很多的演講會,但是,一直沒有解決問題,因為大家都還在為教育煩惱。今天,也講教育問題,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從今以後大家不要再為教育問題煩惱了。隊

(掌聲)

 

今天解決一切的教育問題,包括個人的,包括家庭的,包括國家民族的,包括全世界的教育問題。

 

為什麼能夠一場演講解決所有的教育問題呢?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教育本來就是很簡單的事,教育本來就是每個人都知道的事。都知道怎麼做,教育就沒有問題。何況一個國家,它哪裡會不知道怎麼做呢?那既然知道怎麼做,怎麼還有問題呢?問題就出在,明明知道要怎麼做,卻偏偏不這樣去做,然後就有了問題了。有了問題,有了苦惱,大家就在互相責備,大家或許就來發牢騷。互相責備能不能解決問題呢?不能。發牢騷能不能解決問題呢?不能。所以假如有人談教育問題,而依然沒有辦法解決,那我真會發牢騷。牢騷是很容易發的,因為大家都能夠看出這裡有問題,大家都能夠感受到這裡有煩惱。那麼把問題提出來,把煩惱說出來,但是有沒有提出解決的辦法呢?假如有,它是不是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呢?往往一般人不去追究。不去追究的結果,問題還是在。

 

今天我們這場演講的主題叫作讀經教育。但是讀經教育,我們不只是來講讀經教育,既然讀經教育這個詞語其中有一個教育,它就是屬於教育當中的一個項目,所以我們把讀經放在教育中來思考,是以讀經來解決教育問題。所以今天的主題應該在教育。而在教育,教育不能憑空說的,我們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只有把教育的目的把握了,而我們把它的目的設法達成了,我們才能夠解決教育的煩惱。那麼教育的目的在那裡呢?這個就是一般人不容易回答的一個問題。現在大家就陪著我,大家一起來運用你的思考,一面聽講一面動頭腦,大家一起參與我們這個演講會,這樣子不只是聽我講,一面聽一面想。假如你聽到的,認為有道理,那是因為你認為有道理,這樣子你才能接受它;假如你一面聽講一面認為這個沒道理,那麼你千萬不要接受我的意見。不過,我相信我等一下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會讓各位接受的。不是讓你接受我的意見,而是你本來也是這樣想的。如果是這樣的話,今天就不是我來解決教育問題,而是各位自己解決的教育問題。我解決的不算。我可能是我自己的一個想法。

 

很多人都有想法,尤其是所謂的專家,能夠站上講臺的專家,大概都有他的一般的思考,都有他特殊的見解。這個見解大家要注意,它如果沒有通過你的驗證,你千萬不要隨便接受。不要因為他是專家,他拿著麥克風,你就接受。你接受了就叫盲從。縱使他是對的,你盲從了也有危險。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盲從的人,他是會隨便去跟著人家走的,你偶爾跟對了,大部分的機會會跟錯。所以,聽講不要盲從,要自己思考。所以我一面講,一面就請各位思考。

 

剛才講到,教育要能夠合乎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說,教育,我們要認清楚它的基本的特色,基本的作用,就是教育的本質。假如我們連教育的目的在哪裡、教育的原來的意思是什麼,我們都不知道,結果我們就開始做教育了——我們怎麼開始做教育的呢?首先,我們自己長大了,我們會想對自己做做教育,那你往哪裡去做教育呢?沒有目的,你往哪裡走呢?所以教育就不可能了。再來,假如生了孩子的人,你如果不懂得教育,不知道教育到底要做什麼,但是你已經在做教育了,因為你不得不做教育。西方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又說:“一個父親對一個孩子的影響,抵得上一百個校長。”所以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你要負起教育責任——現在如果不懂得教育的意義,不懂得教育的目的,請問你怎麼對孩子做教育?而不得不做。所以對教育還是糊塗的時候,你已經要負起教育的責任。於是就大糊塗帶著小糊塗,然後天下間一塌糊塗(掌聲)。所以我曾經建議我們政府以後要立一個法規,不懂教育的人不准他生孩子(掌聲)。因為你生孩子就害了他嘛。何況一個國家制定教育的政策,教育的政策就是培養人才的政策,培養各方面的人才,包括治國的人才以及各行各業的人才,乃至於包括,你就是成立家庭也需要人才啊。為什麼?你沒有成立家庭的本事,你不知道夫妻相處之道,不知道父子相處之道,你怎麼可以成立家庭?你成立家庭不就是亂了這個家嗎?那家庭一亂,社會不就亂了嗎?所以國家制定教育政策,也要瞭解教育的道理。那麼,請問教育的道理在哪裡?教育的目的在哪裡?什麼是教育的基本的意義?

 

請大家思考一下。假如你有自己的答案,很好。不管你這個答案是深是淺,乃至於不管它是對還是錯,你如果有自己的答案,代表已經動過腦筋,用過心。一個人只要用心,已經就了不起了。我們不要太苛責每個人都是聖賢,每個人都是學者,每個人一思考事情、一做事,就非常地正確,非常地有效,我們不這樣苛責人。但是至少要經過自己的一番考慮。所以,我們現在問,教育的目的在哪裡?教育的意義是什麼?自己要有自己的答案。那麼,我今天來不是為了為難大家,我也會說說我自己的想法,跟各位作參考。假如你認為這樣講很合乎你原來的意思,那這樣我們兩個意見是一樣的,你當然就支持我;假如你認為我的想法比你的好,那你更應該支持我;那麼假如你認為我這個想法還不夠好,你自己想的更好,那你應該跟我說,以後我來支持你。總之,道理是客觀的,雖然它從主觀的心靈發出來。每個人都以自己的心靈、自己的見識為基礎來解釋一個問題。但是,你解釋得好不好、對不對,它總是有一個不屬於你的真正的道理所在。而這個道理對於一個有良心的人,他是會漸漸地去接近這個道理的,他自己一直思考、一直思考,越思考越清明的時候,他就越接近這個客觀的道理。他跟人家交往的時候,別人的意見,他也能夠漸漸的作他的參考,別人意見比他高明,他會跟著往上走。一個有良心的人,一個心靈活潑的人,他必定是這種生命的態度。所以今天我講的每一句話,大家都要跟我考查一下,我希望真的能夠達到我講的每一句話,你都支持。那你都支持不是來支持我,反之是我來支持你。也就是說你是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你將來所做的教育是為你而做的,不是為我而做的,也不是為別人而做的。這樣子你才做得心甘情願,你才能夠做得永久,而且你才能夠做得非常的喜悅。最後,你會知道天下間教育只有一條路。沒有那麼多路了。沒有那麼多學者東邊講一講,西邊講一講,沒有這麼多可走的路,只有一條路。假若你能夠對教育有這種看法,你就了不起了,你就真的能夠培養人才了。那生到你家的孩子就是有福氣的了,那麼你也可以漸漸影響你的親戚朋友。你如果有身份地位,你可以影響社會大眾。你假如有機會,你也可以影響我們整個國家民族。

 

所以,對於道理的清晰的辨識、理解,是我們行動的第一步。王陽明說:“知行合一。”這個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認為知行合一這種學說有問題。因為我們一般人呢,往往都是知而不行。其實王陽明是沒問題的,因為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這樣說的,說“有真知者必有真行,能真行者必有真知”。所以王陽明的“知”他說這是“真知”才是“知”,他說的“行”是“真行”才是“行”。所以你如果說知而沒有去行,王陽明不是說那你的行不夠,不是這樣講的,王陽明說那是你的知不夠。因為只要是行不夠,一定代表知不夠。所以他以行來規定知,以知來規定行。也就是說行了,你真行了,我就看著真行說你是真知;我就看你是真知,就必定能夠真行。所以知行是合一的。那麼今天我們對於教育的知,應該從泛泛的、一般的、庸俗的知,一直走向真正的知。真正的知,它只有一條路,你真正知道這條路,你就非走不可,非這樣做不可。那這樣子我們教育就沒有遺憾了。

 

那麼,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教育的目的在那裡?教育的作用是什麼?那麼,這個問題很簡單,可以回答。我把教育的定義說成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因為教育是對著人而說的,當然我們可以對一般動物說教育。但是,我們對動物的教育我們知道,是去訓練它,所謂馴獸。但是我們對人不是去馴一個人,去訓練一個人,而是要開發他成為人,開發他本來具備的人的潛能。所以我們說教育是開發人性的一種工作,我們稱為工程。這個工作是有條理的、有程式的,所謂開發人性的工程。

 

教育要開發人性。那麼請問人性在哪裡?一般人為什麼不敢這樣說,教育是要開發人性?或者有人也講了,教育要開發人性啊。那不敢說的意思是,什麼叫人性?我又不懂了,人性的這個意義太廣大了,太深遠了,那我怎麼敢說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呢?說了也是白說嘛。所以我們再問,什麼叫人性?我們要對人性瞭解,我們才瞭解教育了。那麼什麼叫人性呢?人性是不可說的。因為人性是屬於形而上學的範圍。所謂形而上,就是在我們的思考之外,在我們的言說之外,是不可以思、不可議論,叫做不可思議。你在思考的時候,你在講的時候,你已經在人性之下。所以,人性基本上是不能夠瞭解的。那這樣子我們教育怎麼辦?雖然不可瞭解,是不可完全的透徹,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方法來接近它。那麼用什麼方法呢?我認為這個很簡單。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人。假如你是人,你應該知道,至少多多少少知道,什麼叫做人性。但是要把它說出來是不容易的。我們今天說一說看看。

 

【人性的十字構架:全面性與全程性】

 

我認為我們對人性瞭解要用兩個方式,第一個方式是,人性具備有哪些內容?第二個方式是,人性在人生發展的歷程中,它有哪些發展的階段?所以我們要對人性瞭解,第一個要瞭解它的全面性,第二個要瞭解它的全程性。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把握人性而來開發人性。

 

(人性的全面性之一說:品學兼優)

 

那麼什麼叫人性的全面性呢?就是作為一個人,他可能發展出哪些人性的內涵?那麼,這是不容易瞭解的。但是我們一般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比如說,我們都希望我們自己,或者希望我們的孩子,或者希望我們的朋友,是一個品學兼優的人。那麼品學兩個字我們一般都在用,但是,往往都把它忽略了。其實品學兩個字,它所包含的範圍是很廣闊的,它的深度是很遠大的。要做到品學兼優是很困難的,而品學兼優,也可以說它等於一個聖人的品質。所謂聖人,就是把人性完全開發了的人,只不過是品、學兩個字。所以,我們怎麼把人性開發?就是要讓一個人成為品學兼優的人。就這麼簡單。

 

(人性的全面性之二說:科技與人文)

 

大家想,這太簡單了,我聽著不過癮。那不過癮我們就再用另外的方式講,用另外的方式講同樣的內容。我們說,作為一個人,他接受教育,應該讓他“科技”與“人文”並重。現在不是講嗎,科技與人文是文化的兩個輪子。這兩個輪子缺一不可,缺了一輪,這個車子就要顛覆了。所以,科技要與人文要並重。這是現代人常講的話。那麼,科技與人文可能就是我們教育的全部內容了。假如把一個人培養成科技與人文都能夠有良好的成就,那我們應該想,我們達到教育的目的了。

 

(人性的全面性之三說: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

 

科技與人文,很奇怪的,它剛剛好又很類似品學這兩個字的內容,然後在這個時代裡面,又好像剛剛好是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所表現的所有內容。所以我們也可以說,人類的文化發展到現在這個時代,本來,人類可以說有的在東方有的在西方各自發展他的文化,到最近東西方世界才開始接觸。東方人發現還有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發現還有東方文化,這兩個文化有不同的發展的路向,而這個不同的發展路向,應該都可以看成人類的文化。所以在這個時代裡面,我們處在這個大時代,我們應該培養出大人才。所謂大人才,就是兼通中西。假如你的教育沒有往這個方向去思考,我們就障礙了我們的孩子,障礙了我們自己,障礙了整個國家民族的發展。

 

(人性的全面性之四說:思辨理性與實踐理性)

 

所以東西文化也可以來說明人性的內涵。那麼其實東西文化是不是能夠代表人性這個應該有的內涵呢?或許已經差不多了。因為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追尋,東西文化為什麼有這樣兩大特色?這個我們可以用德國的哲學家康得,他說人類的理性有兩種用途,就是兩種作用,一種叫做思辨的作用,一種叫做實踐的作用。思辨的作用號稱思辨理性,實踐的作用號稱實踐理性。不是有兩個理性,是一個理性的兩種作用。那麼一個哲學家研究人類的理性——所謂理性就是合理的能力,有道理的能力;非理性就是不合理。非理性的表現是很多的,理性的表現只有兩種。而思辨的理性所成就的,恰好就是所謂的科技的學問,而科技的學問就是西方兩千多年來它最有特色的成就;而實踐理性所表現的是對於生命與智慧的開發,這個對生命與智慧的開發恰好就是東方文化的成就所在。所以,不管從最初、初步的、一般人的常用的詞語“品學”,現在學者常用的觀念“科技與人文”,或者是我們國家民族所遇到的文化問題,東西文化,或者是哲學家,他所說的人類的理性,每一方面,每一種說法,我們大體都可以把握到什麼叫做人性的全幅的內容。

 

所以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以人性的全幅內容作為我們的教育的目的。講到這裡,每個人心裡面都要有一個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要摸著你的心肝想一想,你生孩子了,你做老師了,或者說我們想我們整個國家,在對整個國民做教育,請問我們有沒有以這樣子的大氣魄,這樣子的心胸、雅量來作為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沒有,從今天開始,一定要這樣想。要不然,你就障礙了孩子的前途了。

 

那麼,既然說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這是開發的內容。至於怎麼開發呢?我們必須要注意人性發展的歷程。人性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假如一個人天生就有這些性能——這個性本來是性質,性質是靜態的,我們說有這個性質,就應該有這個性能,他有這個能力,他可以發展。但這個性質跟性能必須通過人類的引導。像一個小孩子,他有這個性質,有這個性能,但是沒有人引導他,他可能發展不出來。那作為一個人,從一開始到他成長,他怎麼一步一步把他的性能發展出來呢?我們就必須要注意他的發展的歷程性,尤其發展的歷程性更關係到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手段。

 

所以今天我們就著這兩方面來談我們的教育的問題,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會遇到教育的這些煩惱,大體上是對於人性的全幅性、人性的全程性有所誤解,甚至連注意都不去注意它。這樣子我們的教育就產生煩惱了。

 

首先我們對於所謂的人性的全幅性,如果不知道,我們教育就有所遺憾。因為它有空缺,它不能培養完整的人格,如果在古時候不能培養完整的人格,在某個叢林的民族不能培養他的孩子成為完整的人格,那我們也不苛求。但是以中華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而居然不能夠培養出完整的人格,我認為這是我們所有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應該感覺到慚愧的。因為一個有文化的民族發展到現代,我們面對西方的文化,請問中華民族走哪一條路?而一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怎麼做教育的?教出什麼樣的人才?我們可以想一想。所以,我們一般的百姓,很少有人這樣子立下這個心願的,乃至於我覺得我們整個國家,包括臺灣,我們大陸,我們的教育的政策其實也沒有想要培養這樣子完整的人格。因為,自從民國初年五四運動,一班的名流學者,他們就主張打到中國,全盤西化。這些學者的主張,後來成為政府的主張,政府以全百姓教育的力量,來讓整個中華民族打到中國、全盤西化。現在,經過一百年了,我們應該重新作個反省,要吸收西方文化,需要不需要打倒中國?還有,五四時代那些名流學者說我們應該現代化,如果要現代化,一定要打倒傳統,不打倒傳統你就不能現代化。已經一百年了,我們應該重新反省,現代化需要不需要以打倒傳統為代價?如果不需要,我們應該走另外一條路。

 

所以全幅人性的發展包括融匯中西、貫通古今,每個家庭都應該以這樣子的心量來教導他的子女。縱使我們這一代已經被犧牲了,我們不可以再犧牲我們下一代。所以,說教育,很簡單,就是把人性開發出來。說它不簡單,哪一個人有這樣子高遠的見識?而沒有高遠的見識,怎麼可以培養出真正的人才?所以人都不成人!不像人!

 

所以我們解決教育問題,首先要立志。第二點,既然我們立志了,我們怎麼開發?這更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我們一步一步地把人性開發出來,做最好的開發。那麼要作最好的開發,我們要注意教育的這個基本的原則,我們要遵守教育的道理。這個教育的道理本身就包含了對於歷程的尊重,乃至於對於全幅內容的一個期待。然後我們還要想,我們要做那麼大的一個工程,我有能力嗎?大家有能力嗎?我們要想一想,它是一個艱難的工程還是簡單的工程?所以我們要注意教育的方法的問題。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正式進入教育的主題。

 

【教育的三原則:教育的時機、內容與方法】

 

我們做教育,我認為必須遵守三個基本的道理,叫做基本原則。我們遵守了教育的道理,把教育做得合乎人性。那麼,縱使我們不能夠完成我們剛才所說的這個偉大的目標,但是,我們已經對得起孩子了。

 

那麼教育的三個基本道理是什麼呢?

 

第一點就是教育的時機要把握。剛才不是講教育的全程性嗎?全程不是要按照他生長的歷程來把握嗎?所以我們要注意教育的時機。

 

教育的第二個道理就是教育的內容要把握。什麼叫內容,就是我們要給他一些教材,可以對他的生命產生影響,產生積極的作用,讓他能夠成為一個更有廣大、高明的心量,更有品德、更有學問的人,所以教育的內容要把握。

 

第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所謂方法,就是面對這樣子的時機,面對這樣子的內容,請問你用什麼方法?

 

因此,我們又可以把教育的工程用一句話把它解釋出來,就是,所謂的教育,就是用最恰當的方法,在最恰當的時機,教最恰當的內容。所以說,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恰當的方法,教最恰當的內容,使他的生命得到最恰當的發展。這總沒有錯。我再講一遍,所謂教育,配合教育的目的,配合人性的發展,我們說教育的工作,就是在最恰當的時機,我們用最恰當的方法,教他最恰當的內容,對他的生命產生最恰當的積極作用,使他成為最恰當的一個人生。

 

所以,教育如果是這樣,那每個人都應該很清楚。不過有的人說:“這樣講我還是不清楚。最恰當的時機我也會講啊,你什麼都包了。最恰當的時機,那請問最恰當的時機在哪裡?最恰當的教材在哪裡?最恰當的方法又是什麼?”對了,以下我們就要實地的講了。所以把剛才的理論落實下來,落實下來我們就可以操作。所以今天不只是講理論,我們也講實務,怎麼操作。假如等一下你聽了結果說:“哦。這個時代要做到這麼好的教育,這個太困難了。我力有未逮,我做不到。”那就請你儘量做,其實假如你做得到呢?那就請你一定要努力做。那麼等一下我介紹的結果,我相信在座每一個人一定會跟我說,你做得到。因為它是這麼樣的簡單。那你說:“既然這麼簡單,為什麼大家都不知道呢?為什麼大家都不做呢?”我剛才說了,不是你不知道,是你故意不做。問題出在這裡。所以今天我們所講的只是把你所知道的再講一遍,然後讓我們更清楚地再知道一次,而且這次一定要“真知”,於是就有了“真行”了。所以大家現在不要先疑惑說:“哪有那麼奇怪的道理?既然我愛我的孩子,我愛我的學生,我們國家愛我們的百姓,怎麼會知道了故意不做呢?”等一下你就知道了。

 

(教育時機決定教材和教法)

 

好,現在我們落實下來說,教育的時機把握、教育的內容把握、教育的方法把握。那麼這三點我們怎麼去把握,我們把它合在一起,因為教育要我們實踐、要真的做事,所以這三個原理在一起說。那怎麼說呢?我們用教育的時機作線索,我們說了時機以後,在這個時機要用什麼教材,然後這個時機、這個教材要用什麼方法,讓我們一起說,一步一步的說。

 

那我們就要問一個問題了,教育的時機在那裡?教育的時機包含兩個小專案:第一個項目就是,教育要什麼時候開始?這是做教育工作的人一定一定要事先明明白白的。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如果你不知道,你在這裡糊塗,你就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請問,你怎麼做教育?還有你如果錯過開始的時機,那錯過了能夠彌補嗎?可能彌補不過來,所以教育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從哪裡開始?第二點,在開始的時候,它有哪些步驟是很重要的,所謂很重要就是它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也就是說教育在開始的時候,是不是有所謂的學習關鍵期?也就是說是不是有所謂的打基礎的階段?基礎沒有打好,將來就不能夠蓋高樓。所以樹木的根沒有紮好,將來就長不了大樹。所以如果開始的時機對一生的影響這麼大,那我們更應該注意到時機的把握了。好了,我們回頭過來,我們來理清那些問題: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大家想一想,你有沒有答案?假如你連這個答案都沒有,你就不能做教育了,其實也不應該生孩子。

 

好,我再請問大家:“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我剛才說過,你的答案對、不對,深跟淺都沒有關係,但是如果沒有答案是不行的。請問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

(台下一遍嘈雜)哦。還沒有出生,還只是零歲,有的說胎教。哦。了不起。說……哦,有人提得更早了,在結婚之前,在戀愛的時候就要開始了。剛才講的這些,出生或是胎教,或是胎教前結婚,或者是結婚以前,剛才講這些話的人,大概都沒有良心的。

(眾笑)什麼意思?我就說大家都懂嘛。哪一個人不懂?不懂的人真是很少的。真的有人不懂,那個不懂,不知者無罪。那麼懂的人呢?如果你真的做了,你真的是做胎教了,因為你認為胎教嘛。或者說你認為出生開始,你真的從出生開始了;或者說你要找物件的時候,真的從找物件時候開始了,那麼你是有良心的。而且呢——(台下有人說話)這一位女士說,她在選他先生的時候,她不是看在他先生的份上,是看在將來這個是不是孩子的好父親。啊!這樣子來選先生的!那你真是對孩子負責了!不過對先生有沒有負責我就不知道了。好了,其實對孩子負責就是對先生負責了。

 

 

OK。大家懂了這個道理了,我們就要反省一下,有沒有做。還有,不只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做,有做的人我恭喜你。我們要反省一下,這個事這個國家有多少人做。不要講到國家,我們重慶市有多少人做呢?那麼為什麼不做?剛才不是講了,明明知道明明就不做。所以現在我們不要好高騖遠,先做我們知道的,我真知就有真行。所以,說從胎教開始,那為什麼很多人不做呢?也有道理的,為什麼他不做有道理的。因為有的人只有一個印象,從胎教開始,問他說為什麼從胎教開始?說:“我也不知道。”那這樣怎麼做呢?所以要真知,今天我們就講真知。

 

 

(胎教的科學依據:胎兒醫學與腦神經發展理論)

 

有人說:“中國古人都叫我們做胎教啊,所以我做。”我說這叫盲從。固然這個盲從可能對,但是呢,最好不要盲從。我說盲從可能對,也很可能錯。所以要真知。那麼我們說中國古人叫我們做胎教,我們聽從古人的話,總不會錯。育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麼聽老人言,總會佔便宜。但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那些道理都被我們打倒了,我們都不相信了。不過現在呢,有個機會來了,西方人,他們的科學研究也可以幫助我們來瞭解胎教。有很多人,大概也知道了,不知道的人從今天開始要知道了。

 

 

西方的醫學有一種叫胎兒醫學,專門研究胎兒的,他們發現胎兒在三個月到五個月之內,就可以看到他的腦神經開始發展了。什麼叫腦神經發展?就是一個孩子聰明不聰明,完全取決於他的腦神經發展得豐富不豐富。所以,哪一家想要生聰明的孩子,就讓他腦神經發展,就只有這一條路,沒有別的路了。一個國家民族想要他的百姓都很聰明,很容易,就讓百姓的腦神經發展好一點。這不就好了嗎?但是腦神經怎麼發展的呢?醫學能看到三個月到五個月能夠發展,那我們要問怎麼發展的?首先第一點,它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第二點,用什麼方式它可以發展得比較好?它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能夠用西方的儀器看到現象,那都已經有長遠的累積了。所以有的醫生說,一個人患了癌症被檢查出來了,這可是初級的癌症,它已經累積了二十到三十年了,它才被科學所發現。所以,一個胎兒三個月到五個月發現了腦神經發展了,我們可以推測,它在以前就累積了,累積了多久呢?那我們就要想,它可能累積很久。多久?我們就可以推推推,推到可能從受胎的第一天,就已經開始蘊釀了。所以我們問,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如果不知道,我們就可以問,一個孩子要那麼聰明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我們就可以說,從他受胎的那一天。因為他是一個生命,從生命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應該給他教育了。那麼,給他教育,其他不講,我們先說這個腦神經的發展。腦神經怎麼發展的?西方醫學家告訴我們,“訊息刺激”。那麼又問,我們怎麼接受訊息刺激?人類接受訊息刺激只有五個管道。所以,只有五個管道可以做教育。而這五個管道,眼、耳、鼻、舌、身,胎兒只有一個管道可以起作用,就是耳朵。

 

 

(時機決定教材:聲音刺激促進腦神經發展)

 

所以我們找來找去、找來找去,就找到胎兒教育的一個管道了,如果只有一個管道,我們就做一個管道。那麼,生命如果是活的,我們把這個管道做好了,老天就幫忙我們把所有管道也都一起提上來,這個就叫“學習的遷移”,它會影響到別的學習的。所以我們只做我們應該做的,那麼老天就讓我們人類做很簡單的工作,而達到很好的效果。還有,老天給我們人類定一個發展的程式,越早期的時候,越好教,教育所做的效果是百分之百,乃至於超過百分之百。還有,越早期所做的工作,它可以影響一輩子。所以你只要做早期的工作就好,以後就不需要做了。以後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們應該做胎教。那怎麼做胎教?我們光從腦神經發展來說,“訊息刺激”。那麼胎兒現在聽覺開始發展,由於在母親肚子裡面,他跟世界的交通大概只有聲音,所以我們只做聽覺教育。那怎麼作聽覺教育?給他聽聲音。那麼他不是在聽聲音嗎?是,他如果聽一般我們日常生活的聲音,他也可以有一般的發展,但是我們想讓他發展得比較好,我們就應該做人類的教育。那怎麼做教育?我們給他聲音要豐富的,豐富的聲音刺激腦神經的發展,將來聰明。

 

 

(聲音刺激:豐富造就聰明,優雅塑造性情)

 

如果我們再注意中國古人所說的,中國古人對一個人,一個人才的認定,聰明屬於第二位。第一位呢?是品德、智慧、性情。所以我們也可以想想,我們性情是不是能夠培養它?有人認為可以,有人認為不行。現在的教育專家都認為不行,但是我們一般的百姓都認為應該可以吧。總之,我們就想,假如沒有害處我們也做一做。

 

 

因此,我們就這樣定下我們的教材了。我們對胎兒的教材,就是聲音。什麼聲音?豐富的聲音。再來就是優雅的聲音。那豐富跟優雅還好,並不互相衝突,而且往往是兩者它是兼備的。所以我們選擇豐富加優雅的聲音來給我們的孩子做教材,那麼豐富優雅的聲音在哪裡呢?有人或許知道,你就開始這樣做。有人不知道,那我今天提供一個選擇的方法,供你做參考,不一定要按照我的,但這是一個良好的建議。

 

 

第一個,第一種聲音,就是所謂的良好的音樂。那麼良好的音樂在哪裡?就是所有音樂家都說它好,大概就差不多了。那麼所有的音樂家都說它好,必定是經典之作,這個經典之作一定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淘不盡的必定流傳千古。經典之作,流傳千古,號稱古典,叫做古典音樂。古典音樂不是古老的音樂的意思,是因為經“典”,流傳千“古”。你再沒有辦法自己去選了,你假若有能力自己去選,當然可以。一般百姓是不能自己選的,所以我們聽從專家的意見。那麼有人說,這個古典音樂在那裡呢?現在是很方便了,家家戶戶都可以準備,你只要去賣音樂光碟的地方,你問老闆,你們這裡有沒有古典音樂?老闆一定說,有。在哪裡?在那個角落,最便宜的、最沒有人要的,那就是古典音樂了。你就買回來。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是顛倒的時代。聲

(掌聲)那些靡靡之音,那些暴戾之聲,那些污染的歌曲,往往都擺在他們店的門口,然後往往是很高的價錢,然後買的人最多。那麼流傳千古的這些好的東西呢?沒有人要買。所以,你去到一個國家,走進他們賣音樂光碟的商店,你就可以判斷這個國家要興還是要亡。要不將來你去歐洲,那些所謂的先進國家,你一進門,他們就是古典音樂一排,賣的價錢最高,擺在最前面,最多人買,這個國家就要興。所以,我們選擇聲音要很謹慎,中國的古書上,《禮紀.樂記》這樣說,音樂感人最深,音樂感動人是最深的。它

《孝經》這樣說,移風易俗,莫良于樂。要移風易俗,音樂是最好的。那麼胎兒能夠聽到聲音,我們要給他聽最好的聲音。

 

第二種最好的聲音,我建議是經典的誦讀。什麼叫誦讀?就是人類的語言。人類的語言也變化萬千,刺激腦神經發展。而經典的語言,它既然成為經典,這些經典不只是它的意義非常的深遠。經典的文章,它的文學性很高,念出來就是抑揚頓挫,也具備有音樂的特質,所以讀經典的聲音是很好聽的。尤其是如果由父母親來念出來,把它錄音錄下來,或者我們說請音色很美的人他把經典讀出來。聽經典是一種享受,所以它既豐富也優雅。所以古典音樂聲音豐富,它的內容優雅;經典聲音豐富,內容優雅。所以建議大家用這兩種聲音。你如果有第三種第四種,你再去選。但這兩種聲音我認為已經足夠對你的孩子作良好的教育的教材了。

 

 

(合乎人性、順乎自然的教法)

 

那我們怎麼做?教法,我們要有方法。這麼小的孩子,用這麼高深的內容,請問我們怎麼教?我認為教法要越簡單越好。那怎麼簡單呢?就是合乎人性的、順乎自然的就簡單。那麼怎麼合乎人性、順乎自然呢?所謂合乎人性,人性的發展的歷程,現在一個胎兒既然只能聽,我們就只讓他聽,這也是合乎人性,又是合乎自然的。我再講一遍,胎兒只能聽我們就只讓他聽。什麼意思?因為有很多人為什麼不做胎教?我們告訴他說,這個是好的教材,古典音樂,經典誦讀。那她就會回去跟胎兒商量了,這個母親就問胎兒,說:“胎兒啊!孩子啊!我要讓你聽古典音樂,讓你聽古琴、古箏、二胡、笛子,還讓你聽貝多芬、莫札特,孩子啊你聽得懂嗎?”孩子沒有回答,但這個母親會替他回答:“我不懂。”為什麼?連媽媽都不懂怎麼懂?那這時媽媽想,不懂有什麼用!結果就不教了。戾

“孩子啊!我讓你聽《論語》,聽《易經》,這你懂嗎?”我替你回答,你不懂。連媽媽都不懂你怎麼懂!於是,不必教,不可以教。所以我剛才說每個人都知道要做胎教,每個人也都知道什麼是好的教材,但是,他的方法選錯了。方法是什麼意思?就是他認為要懂的才能教,假如教了不懂是沒有用的,於是他就不教了,這就是近代我們教育界的盲點。今天晚上,我們最主要的是解決這個問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教育就沒問題。因為每個人都那麼愛孩子,我們都想把孩子教好,而且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時候教,而且都知道要教什麼才有意義。只是這個方法選錯了。所以,從今以後不要問你的胎兒:“你懂不懂?”你只問這些東西對他的生命有沒有良好的作用。那麼既然你選擇了教材了,面對這樣的孩子,請問你要怎麼辦?就給他聽啊。那怎麼給他聽?所以我們實際操作。

 

 

我建議,家裡有人懷孕,準備兩架CD的機器,拿那個光碟,把原來你所聽的那些東西換掉。因為家家戶戶都在聽流行歌。什麼叫流行歌?就是流行幾個月、最多流行兩三年,就沒有人要的,那些音樂叫做流行歌。所以“流行歌”這三個字,就透露了一個訊息,叫作“垃圾”。垃圾音樂叫作流行音樂。;

(掌聲)什麼叫垃圾?就是我們要丟掉的東西垃圾。那麼什麼叫古典?什麼叫經典?是你丟不掉的東西。所以經典永久流傳,垃圾是隨時要丟掉。所以,你千萬不要用垃圾的東西教你的孩子,要不然你的孩子要被你教成垃圾人。要用經典的東西教他。那麼,把這個流行歌換掉,換掉就是把流行歌收起來,換成古典音樂。我叫你收起來的意思是,你放著,等到這個孩子聽古典音樂,聽到他長大了,你可以再把流行歌拿出來聽。為什麼?反正你已經沒救了,我們孩子還有救。所以一架CD放古典音樂,一架CD放經典誦讀。

 

 

(給他最有營養的吸收:真正的經典)

 

那麼經典誦讀,哪些是經典呢?要怎麼選擇呢?我們所說的經典是最有價值的書。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得那麼久,五千年中華文化,有多少有價值的書啊!所以經典有經典中的經典。所以我們用最高明的經典教我們的孩子,那些比較低層次的,以後再說。或者高明的學會了,低的就自己會,所以我們只教高的,不必教低的。那麼高的經典在哪裡呢?假如你有自己的意見,那請你就這樣做,假如沒有,那我今天提供一個選擇的方法。你願意這樣做,也不錯了,因為這不是我的意見,這是兩千多年來所有中國讀書人都共同的意見。我今天沒有我的意見。所以中華民族最高明的書,第一個層次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先把這些書讀了,再說。你還有時間再讀第二層次的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這些都讀過了,還有時間再說,古文、唐詩、宋詞、元曲,這些文學性的書。這些書都讀完了,那沒有書可讀了,就讀些小書,什麼《三字經》啊,《千字文》啊,《弟子規》啊,《百家姓》啊,《千家詩》,讀這些東西,叫蒙學的書。也可以說,蒙學的書,不讀也沒有關係。唐詩宋詞,不讀,也無所謂。因為我們培養大人才,不是用唐詩宋詞。唐詩宋詞只能培養風花雪月的人物。那我們一定要真正的經典,剛才所說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號稱四書。其次《易經》、《詩經》,代表五經最重要的兩個經,然後加上中國的諸子百家。諸子當中地位最高的,就是道家的老子、莊子。所以,把《四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讀熟了,中華文化八九不離十。以下所有的書你都能讀。所以我們教育一定要把握重點,把握重點就要變得很簡單。我們以高度的涵蓋低度的,我們以核心來帶動周圍。你不可能什麼都教。你什麼都教,處處設防,處處薄弱,你一定要有重點。你從那裡切進去,然後,一即一切。

 

 

所以我們選擇教材也是一個教育的原理的重點所在,那我們怎麼選擇?越高深的越好。教法怎麼辦?越簡單越好。時機怎麼辦?越早期的越好。所以,時機,越早越好;教材,越高深越好;教法,越簡單越好。那這樣豈不簡單嗎?

 

 

所以準備兩架CD,把碟片換一換,然後每天用兩秒種,你就可以教出你的天才孩子。這兩秒怎麼辦?對這架CD按一個play、一個replay,一秒鐘,古典音樂就在你家裡演奏,而且讓它演奏二十四個小時,免費的。古人如果要聽古典音樂是不簡單的,王公貴族要請樂團來演奏。我們現在家家戶戶幾乎都可以買一架CD的機器。而且這個樂團來演奏,不可能給你演奏二十四個小時,我們現在可以演奏二十四個小時。另外一架CD,按一個play、一個replay,子曰、子曰、子曰,聖賢就到你家裡來當家教,而且當24個小時,不休息的,也不要付薪水的。注意,24個小時,什麼意思?白天播放,晚上也播放。白天播放大聲點,晚上播放小聲點,小聲到幾乎聽不到。雖然聽不到,它都有作用。所以,要教孩子是很簡單的,而且你隔天也不必換碟片,讓它轉七天,一天轉24遍,七天轉168遍。如果你所聽的是《論語》,《論語》總共一萬五千多個字,錄成兩張光碟,一張光碟60分鐘,上半部《論語》,聽168遍。第二個禮拜,再換下半部《論語》,168遍。第三個禮拜換《中庸》跟《大學》。的

《大學》跟《中庸》合起來六千多個字,也是一張碟片,第三個禮拜聽完168遍。第四個禮拜聽《老子》五千個字,不到一個小時,也聽168遍。這樣四個禮拜,把《大學》、《中庸》、《論語》、《老子》全部聽完168遍。什麼叫做168遍?他的腦神經受到刺激,而且這個刺激,重複刺激、重複刺激,造成腦神經的鞏固,所以腦神經發展得非常的細密又鞏固,將來成為聰明的基礎。然後這168遍的聲音,可能留在他的心靈當中,進入到他的下意識、潛意識,也可以說進入他的骨髓裡面,終生不忘,影響他一輩子,只有四個禮拜。一個胎兒在母親體內要有四十個禮拜,你看他能夠聽多少東西都聽168遍。音樂不管是東方的西文的,最美好的音樂只不過那幾十首、幾百首,聽了四十個禮拜,那些都聽完168遍。一輩子,聽覺非常敏銳,對音樂的美感,他就有了一種與音樂天才心靈相共鳴的能力,這叫鑒賞能力,高度的鑒賞能力。而且,這些聲音對他整個腦神經的發展,那起到多大的作用!

 

 

(教育就是保護孩子維持天才)

 

只要十個月,你就可以保護你的孩子,成為所謂的天才。我說,不是你培養天才喲,是你保護他,讓他維持他的天才。因為老天就是給每個孩子都具備有天才的本性,只是被我們人類把它斷喪了。所以日本有一位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說:“任何孩子都是天才。哪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很特別的。”一般人聽到這句話就很反感,說我們所知道的是一般的孩子都是庸才,哪一家孩子出天才是很特別的。你怎麼跟我們相反?請問你有什麼理由?鈴木鎮一先生說,本來啊,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但是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手段教他幾年,他就從天才變成庸才了!那麼如果這些父母還沒有能力把天才教成庸才,因為把天才教成庸才是很困難的,要用盡心機才能夠。你看一個種子要發芽,你石頭壓著它,你都壓不住,它會找路出來的,你要把這顆種子消滅是很困難的,你知道嗎!所以庸俗的父母天天用庸俗的手段把他的天才一直砍,一直砍斷,一直砍斷。如果父母還沒有能力把孩子教成庸才,再送去學校給老師再教幾年,必定成為庸才!它

(掌聲)

 

(抓住時機,可以彌補先天不足)

 

十個月,就可以保護他的天才。所以,你用天才的內容,跟教天才的方法,把握天才的時代,他一定可以成為天才。不僅一般人可以成為天才,縱使是老天對這個孩子疏忽了,所謂陰陽造化不協調,這個孩子心智上有先天的不足,我們人類都可以憑我們對教育的努力,都可以把他挽救回來。但是一定要在他心靈非常純潔的時候,他的機會是百分之百的時候。要不然,老天就把機會漸漸收回去,你的機會就越來越少。所以胎兒百分之百的時候,請你不要錯過這個時機。我常常說:“一個人一輩子受教育,只要十個月就夠了。”我說父母教孩子只要教十個月就夠了,這十個月把他教好了,他就一帆風順。因為根長得很扎實的一棵樹,它自己就會長,你幾乎不用管它。但是如果根沒有長好,或者已經爛了,你怎麼維護都是沒有用的。所以,老天給我們人類一個很大的機會,但是這個大的機會只給你一段時間。

 

 

因此,今天在座各位,你如果還沒有結婚,或者是剛結婚還沒有懷孕,或者是剛懷孕孩子還沒有生出來,我恭喜你,你的孩子遇到貴人了——我的名字叫王財貴。(掌聲)如果你的孩子長大了呢?那也沒關係,大不了再生一個。因為錯過時機,永不再來。不過你也不要那麼緊張,說我的孩子生出來一兩個月了,怎麼辦?千萬不要緊張,老天留給我們很長時間的機會。

 

 

人類腦神經的發展到了三歲,發展百分之八十。所以三歲之內是斷定一個人聰明不聰明的最好的時機。那麼,發展百分八十,你的孩子如果超過三歲呢?還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但是百分之二十,到了六歲的時候,剩下百分之十。因為到六歲,人類的腦神經發展的百分之九十都定型了。如果超過六歲呢?到十三歲,發展到百分之九十九。所以六歲到十三歲,就是小學階段,是我們培養一個孩子一輩子的基礎,最後的機會。

 

 

(錯過時機,永不再來)

 

如果有人問你,那如果超過13歲呢?我們就應該說,那就算了吧,因為已經沒救了。什麼意思?就聰明來講,因為中國古人說,三歲看大,一方面說聰明,一方面說他的性情。我們現在光講聰明,這已經是科學證明的了,因為腦神經發展可以用最新的照相技術看到。所以,光腦神經發展來講,十三歲之前,它或許有他的遺傳,他遺傳就是他的起步高一點,但是再高,你也不能夠完整。起步低也沒有關係,最重要是靠人為的努力。所以,天生遺傳對於一個人聰明不聰明,它的影響只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都靠我們後天的教育。那麼,如果十三歲之前你讓他聰明起來,他到十三歲以後,一輩子永遠聰明,不會再笨。因為他不可能笨,腦神經不可能再笨。而且腦神經如果發展得很健壯、很鞏固,到老的時候,他都不會老年癡呆。所以,聰明起來的,一輩子聰明,不會再笨。假如十三歲之內沒有讓他聰明起來,他就一輩子笨,永遠不可能再聰明。那麼不可能再聰明,他想要成就怎麼辦?有。我們中國人說:“勤能補拙。”你很努力,你比別人努力兩倍,人家一天用十個小時用功,你用二十個小時用功。可能嗎?很難。而且你一天用功二十個小時,你能夠用功一年呢?兩年、三年、五年、十年,還是三十年五十年?所以,人生往往都在發現他能力不夠了,一個人就放棄了他的努力了。維持現狀,這樣過活就好了,這樣子過活、過活,活著活著一輩子,到最後死了,與草木同朽。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啊。我們比別人笨,但是沒關係,我們努力吧。咬緊牙根吧。”你為什麼這麼殘忍。還有孩子不會問:“媽媽,我為什麼這麼笨?”還好孩子不會問這個問題。孩子如果問:“媽媽,我為什麼這麼笨?”而且你又很誠懇地告訴他:“是媽媽把你教笨的。”那請問怎麼辦?你為什麼這麼殘忍,我問你?我們教育為什麼要這麼殘忍,叫一個人要努力、努力、努力、努力。固然一個人要努力,努力值得我們敬佩。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讓他的努力的效果更好?一個聰明的孩子也會努力啊,而且他更能夠努力,因為他努力起來很愉快。那些不聰明的孩子啊,他們努力起來很痛苦。

 

 

(全程性的核心:越早期越重要)

 

 

所以,你如果瞭解人生發展的全程性,你就要知道越早期越重要,而且越早期越好做。所以胎兒是很好教的。首先胎兒不會跑來跑去,你看多好教。胎兒不會跟你反抗,你看多好教。第二點,胎兒他的能力,我們要注意胎兒的能力,他是吸收的能力。吸收什麼?吸收世界的訊息。所有訊息他都照單全收,而且百分之百,而且都放在生命的最底層,最底層的意思就是最最重要。雖然我們長大以後那個底層的東西我們好像忘記了,不在意識中,它是在潛意識中。後來越長大,我們放到下意識中,到長大到十三歲以上,我們只是這樣意識,這個意識是生命活動裡面的最高層,但是最小。我們長大以後都用意識在活動,但是下意識跟潛意識都影響我們整個性情。我們有些時候會不知道我們的想法從哪裡來,我們靈感從哪裡來,或者不知道我們的脾氣從哪裡來,就從你的潛意識跟下意識來。你的意識控制不住,而意識的活動只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我們意識以下。那些都是在十三歲以前所受的教育,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我們不是提倡“和諧社會”嗎?不是要“八榮八恥”嗎?一個人能夠聽著口號就跟著改善他的心性了嗎?是不可能的。至少是很難的。一個人的下意識、潛意識都定型了,他要用他的意識來改造他的下意識、潛意識,是很難的。所以現在的西方的這個神經科,就精神病醫生,他就發明了所謂的催眠療法。什麼叫催眠?一個人神經有問題,天天緊張,或者天天不曉得從哪裡來的恐懼、幻想等等,已經進入到這個神經病了。這個醫生就說這個來源很早,不是你的意識所能控制的。於是就拿催眠讓他睡著了,然後叫他回去,他現在三十歲,回到二十歲,回到十歲,回到五歲,回到三歲,甚至回去到兩歲、一歲,甚至,假如可能要回到胎兒,叫你去回想一下你到底受了什麼刺激。於是,這個醫生就用很柔軟的聲音跟你講,你不要再計較,那個人不是故意要傷害你,他是無意中的,讓你原諒他。後來醒過來了,誒,他的心病好了。各位,你為什麼要到長大之後才讓人家催眠?而且催眠很危險,你知道嗎?那個催眠師把你催眠了,他喚不醒你,你就變成真正的神經病。你為什麼不在孩子正在成長歷程,用光明的、積極的,用高尚的、優雅的東西來讓他吸收?你為什麼要讓他吸收這些垃圾、這些污染的東西?所以,良好的教材對生命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不良的教材也在潛移默化。所以你要怎麼選擇教材,要小心了。

 

 

(音樂讀經與美術讀經)

 

這麼容易,能聽的時候是給他聽。那麼孩子出生了呢?出生以後繼續聽,因為人類的聽覺發展到三歲、四歲,就差不多定型了。所以要培養非常敏銳的聽覺,一定要在三四歲之內。所以,學音樂的人都知道,要有絕對音感,要在三歲之內培養。什麼叫絕對音感?任何的聲音的高度,他一下就聽出來,准、不准。還有,很多聲音集合在一起,他能夠分辨得清清楚楚。聽說有一個音樂家,他家裡有一天,這個玻璃杯掉在地上了,亢一聲,大家就只聽到,噢,這個聲音是一個噪音。那一個孩子就馬上跑到鋼琴旁邊,用十隻手指頭彈出那個聲音,亢的一聲。你能夠嗎?你以為你的耳朵都能夠聽到聲音對不對?人家敏銳的耳朵聽到聲音跟你不一樣,而且一輩子就定型了。所以各位,不要錯過時機。

 

 

三歲之內,照常讓他聽盡世界名曲,聽盡經典誦讀。還有出生以後,眼睛張開了,他的視覺神經開始發展,發展到十三、四歲就成熟了,而且越早期發展越快,所以在這個時候要對他的眼睛做一些教育。眼睛怎麼教育?除了他張開眼睛隨便看你的家庭環境之外,最好的是給他人文的教育。怎麼教?三歲之內,看盡世界名畫,看盡世界有名的雕塑、舞蹈、建築、戲劇。這些在現代來講,都很容易,有很多的博物館他都把他們的珍藏都錄影出來,你只要放給他看就好了。有人說,我要帶去大英博物館讓他親自參觀,那當然很好,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這樣做的,所以我們要利用科技。有人說聽真正的演奏比較好,我們聽那個碟片,他的機器的聲音,這個並不見得完整。這些人都是理想太高,都空想。你可以帶你的孩子去聽盡那些世界名曲嗎?聽盡那些演奏嗎?不行,你只能退而求其次。

 

 

所以,一個孩子他可以在三歲之內,把世界最有名的作品完全看完,這一方面刺激視覺神經的發展,而視覺神經又帶動其他神經的發展。那麼,一方面培養優雅的性情,還有,高度的美術鑒賞能力,這是很難培養的。我們的國民長大了以後,你幾乎看不懂什麼叫作世界名畫,你不知道它為什麼成為世界名畫。就是看它說,畫得還蠻漂亮的。這不是漂亮不漂亮的問題,是你的心靈要跟那個畫家有起共鳴,你才能夠受到感動。這種能力是很難培養的,是幾乎不可能培養的,尤其長大以後,是培養不起來的。三歲之內他自然有感應,因為,我們的孩子剛從天地而來,而這些美術音樂的創作者,都是天才,天才就是天地的才華。所以我們的嬰兒胎兒最接近他們的心靈。他們是屬於聖賢的心靈。所以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一個聖人的心靈就跟嬰兒的心靈是一樣的,那麼純真,那麼樣的深遠。你不要看不起你的孩子。

 

 

為什麼我們都看不起我們的孩子呢?因為我們都問孩子:“你懂嗎?”他當然不懂了,你懂的比他多啊?現在我們整個國家的教育就問:“孩子,你懂嗎?你不懂,我講給你聽。”老師都以為他比孩子偉大,家長都以為他比孩子聰明。告訴你,孩子有孩子的聰明,是你所不及的,而且你永遠也及不了他。所以,我們不要因為孩子對於知識的理解還沒有成長,我們就看不起他,我們就用理解的方式來教他。大人的理解能力成熟了,你的理解能力當然比他好啊,你跟他比理解能力他比你差,所以你就一直要教他。然後呢,你就浪費了他的這種吸收能力。所以理解能力是輸出的能力,吸收能力是輸入的能力,老天安排我們人生先輸入再輸出。現在我們家長就拼命要讓他輸出,結果看他不能輸出,就說,你怎麼這麼笨?你什麼都不懂,我就教你很淺的東西。於是就把最無聊的東西都教給他,所以現在我們孩子所學的教材都是無聊的、白癡的教材。無聊的教材、白癡的教材培養出無聊的人生白癡的下一代。什

(掌聲)

 

所以三歲之內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三歲來不及,三歲到六歲,一定要做這個工作。所以我到幼稚園,我都勸幼稚園,從早上上學到下午放學,整天古典音樂不斷,他聽三年,也聽盡世界名曲了。然後如果能夠再聽經典,那更好。然後如果六歲來不及,六歲到十三歲,最後一個階段。當然了,我們說十三歲以上怎麼辦?其實十三歲以上還是可以的,至少一般的人,就是你沒有特別教育的孩子,他都會還有基本的聰明。雖然他不能夠再增加聰明了,但是他用他基本的聰明,在這個時候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他也能夠有相當的成就。所以十三歲以上,其實還是可以的,像我們各位,你不是十三,你是三十了,其實也是可以的。甚至,任何時刻都是可以的,都是可以接受這種經典教育的益處的。等一下如果有時間,我介紹我們大人怎麼樣來對自己做讀經教育,現在我們先說一個孩子。

 

 

不過我們剛才講了那麼多,還沒有進入到真正的所謂讀經。我們只是說音樂、美術這兩方面。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人類最先成長的感官是耳朵,再來是眼睛。眼睛跟耳朵在這麼早的時期,對我們整個人生的影響很大,尤其對聰明不聰明影響很大。你看,假如一個人耳朵,就是聽覺訓練好了,他聽覺敏銳,我們古人稱為“耳聰”;假如他的視覺訓練好了,我們稱為“目明”,耳聰目明,就簡稱“聰明”。所以古人老早就知道,聰明跟耳朵、眼睛有關。那麼我們就把它姑且稱為音樂讀經、美術讀經,或是聽覺讀經、視覺讀經。而讀經的胎兒我們就稱為讀經寶寶。現在海內外已經有成千上萬的讀經寶寶,就是在胎兒時候做讀經教育,生出來的孩子確實就是不一樣。家家戶戶生了這種孩子,都認為這是父母的福氣。所以,我建議我們各位,我們在重慶市,如果你有身份有地位,可以影響更多的人,請你這輩子去做一件事,就是去推廣這個胎兒讀經。假如你沒有什麼身份地位,你在你的親戚朋友之內,推廣胎兒讀經教育,你是功德無量。代

(掌聲)

 

(聽經與說話)

 

剛才講到該聽的時候就給他聽,所以他也就開始聽,聽古典音樂跟經典,所以我們聽經典,出生了以後再繼續聽經典。但是,對於經典教育,所謂讀經教育,我們還要注意,他長大到一歲,或者一歲多了,一周歲多,他就可以開始講話了。其實一個人會講話,他不是那時候才開始會講話,他是經過了胎兒跟出生以後一年,他的想要練習講話,這樣他才開始講話的。所以我們對於聽很重要。我們不能夠整天到晚讓他聽我們講話,我們讓他讀經,就可以整天到晚讓他聽到人類在講話。所以他已經開始模仿。所以聽經典的孩子比較容易、比較早開始說話。或者說他一開始說話的時候,不是叫爸爸媽媽,他是開始“子曰子曰”,這樣。

 

 

(如何學英語:英文經典誦讀)

 

還有這個聽,剛才說聽經典,我曾經這樣建議,不只是準備兩架CD,聽兩種聲音,準備三架CD,一架放古典音樂,一架放中文經典誦讀,就從《論語》開始放。那麼一架呢,放英文經典誦讀。因為現在的中國社會都想讓孩子學會英文。要學會英文是很簡單的,我們就看美國孩子怎麼學會英文的。美國孩子不必學就會了,至少不必學就會講英語。會講英語,英文就會比較容易學。所以美國孩子講英語是不必教的,就好像我們中國人講漢語是不必教的一樣。那他們為什麼會講英語呢?因為從他入胎開始,他就都在聽這種語言。所以我們如果用這種教法,我們用三架的CD,另外一架放英文,英文的語音,而這英文的語音呢,也是讀書,讀什麼書?讀英文世界最高明的書,稱為英文經典誦讀。英文經典誦讀發出來的聲音也是語言啊,但是他的含義可能很深。所以就語言來講,他的作用跟你講英語給他聽是一樣的,跟聽一般的英語是一樣的,跟聽一般的英語故事是一樣的,不過它的內涵可能不一樣。所以我們就讓他聽英文經典誦讀,聽十個月,一出生,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孩子前輩子可能是美國人,因為他對英語就那麼熟悉。

 

 

這裡,前幾天我發現一個證據。一個法國的孩子,家長發現他有自閉症,他不講話的,家長講話他也好像聽不見,他也不跟家長講話,就糟糕了。所以就請,心理醫生來治療,這個心理醫生想盡各種方法,要跟他溝通都沒有辦法。後來,忽然發現這個法國的孩子,如果跟他講英文,他就有反應。於是,這個醫生就跟他講英文,結果那個孩子居然好像聽得懂,而且他還會回答。這怪了。就問他的父母親說:“你們家裡有在教他英文嗎?”說:“沒有啊,我們是法國人都講法文啊。”那這個孩子為什麼懂英文?這個媽媽就回憶了,她在懷孕的時候,懷這個孩子的時候,是在英國人的公司做事,她都聽到是英文,她跟同事講話也是講英文,所以這個孩子在懷孕期間是在英文的環境之下長大的,所以出生以後就只聽得懂英文,而聽不懂法文了。所以你不要看你的孩子什麼都不懂,糊裡糊塗,他精明的很。

 

 

好了,這樣做,用三架CD。那你說三架CD,這個聲音會不會太嘈雜?這個聲音好像嘈雜,那他聽了嘈雜聲音會不會發瘋?我說如果會發瘋,大人先發瘋,孩子大概不會。我們很少看到孩子因為聲音嘈雜發瘋的,但大人很容易。所以今天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孩子受到教育了,我們大人就發瘋了,這樣也很麻煩嘛。其實大人也可以不發瘋,只要你不注意就不發瘋。什麼叫注意,剛才說我們大人只剩下意識了,意識在活動,你把你的意識專注在一個地方叫注意。但是現在有三種聲音,假如你三種聲音都要注意,你的意識就要分成三方面,於是你一心多用,你就發瘋。不過,你要知道,我們的孩子本來一心可以多用,因為他根本不注意。他不去注意,他都已經注意到了,我們大人去注意,都恍惚了,所以我們大人學習能力是很差的。我們孩子,他不必注意,四面八方他全部吸收。所以,有人用四種聲音,但我沒有鼓勵用四種聲音。不過用四種聲音應該也沒有關係,只不過你不要把四個CD擺在一起,以免讓人家誤以為你在賣CD。聲音從四面八方而來,這本來就很自然的,所以能聽的時候給他聽。

 

 

(一個孩子能夠講話,是天地間不得了的大事)

 

剛才說到一歲幾乎會講話了,這樣就可以,能練的時候給他練。什麼意思?就讓他練習講話。一個孩子練習講我們的普通日常用語,這是你不要教的。但是,一個孩子不可能整天到晚,常常講話。但是,你如果讓他念經典呢,他除了平常講話之外還可以多訓練他的口舌。而且可以比較長時間的來讀經典,而訓練口舌有什麼意義?剛才說過,我們的訊息刺激眼、耳、鼻、舌、身。我們動舌頭,其實就動口腔。口腔、舌頭,他的肌肉活動是很精微的、很精密的。我們要用很精密的腦神經來掌握,來控制,我們才可以動我們的口舌,有正確的運動。比如說你吃東西,一個最小的剛出生的胎兒,他可能有吸吮,就是吸奶的這個能力,自然的。但是他的咀嚼能力可能還不好,吞咽固體的能力可能還不好,等等等等。而長大到一歲左右的時候,他就開始動他的口舌,做語言的練習。你要知道,一個人要發一個音是很困難的。所以,為什麼孩子一出生,他不會發一些正確的聲音,或者剛開始講話,他的聲音還不正確。因為要動他的口舌,達到一個標準,是要調動非常細密的神經系統。比如說你要發一個“啊”,發一個聲音,你必須丹田,就是所謂的下腹部用力,這個擠壓橫隔膜,橫隔膜上來擠壓你的上腹部,上腹部擠壓你的肺部,肺部透過氣管、支氣管到喉嚨,喉嚨這裡還有聲帶,要配合,出來以後,舌頭分舌根、舌尖、舌面,還有你的嘴,你的牙齒,你的嘴唇,你的臉頰,甚至你的鼻腔,通通要聯合成一體才發一個音。所以,你不要認為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一出生就不會講話。因為要發音是很困難的,為什麼剛剛講話不標準,因為要發音是很困難的。於是,我們讓他練習發音,就是在鍛練他的聰明,所以,口舌常常動的孩子聰明,我們怎麼讓他口舌常常動,讓他念書。怎麼讓他念書?你說:“小朋友,跟我念。”你念子曰,他就跟你念子曰,你念學而時習之,就跟你念學而時習之。這就在動他的口舌,雖然念的聲音不標準,沒有關係,雖然念的文句不完整,沒有關係。有人說,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應該教他《三字經》啊。因為《三字經》只有三個字啊,他講得比較標準啊。各位,你千萬不要這樣想。假如他會發三個音,你一直教他三個音,一直教他三個音,他的語言能力就得不到你的教育的功效。因為他已經會發三個音,你為什麼要教他三個音?他會發三個音,你教他五個音,學而時習之。他縱使五個音發不出來,但他想要發五個音,這個想要發的心態就已經在鍛練他腦神經的發展了。所以,教《論語》的孩子比教《三字經》的孩子聰明。你要讓你的孩子笨,就教他《三字經》吧。那有人為什麼教《三字經》呢?除了這個理由之外,他認為《三字經》孩子會念。你要知道,他不會念沒關係嘛。學而時習之,他念“時習之”也是三個字嘛,那“學而”兩個字念出來有什麼關係呢?他過一個月兩個月會念了,他會念五個字就比會念三個字聰明。那麼有人說,我為什麼教我孩子《三字經》,因為《三字經》他比較容易懂。他怎麼懂呢?是你懂,不是他懂。所以大人都是為了自己在做教育,你不是為了孩子。、

(掌聲)

 

所以懂不懂的觀念一定要破除。那麼你要教他不懂的東西有什麼用呢?剛才不是講過嗎?鍛練腦神經系統就有用,將來這個腦神經系統可以供思考、理解所用。所以一個人要將來能夠學好數學,能夠學好科學,他的唯一的一個道理就是讓他聰明。讓他聰明有很多方法,就是大量的訊息刺激,而最大量的就是口舌的訊息刺激,比聽、比看還要大量,因為聽跟看是輸入,而口舌是輸出,而且你口舌要動,一定要聽,所以,聽覺也訓練到了,你的口舌也訓練到了。

 

 

所以,一個孩子能夠講話,是天地間不得了的大事。我們要讓他多講話,但是他不能整天到晚嘰裡呱啦講話,我們叫他讀書、讀書。這個時候不能讀怎麼辦?念。等到兩歲、三歲了,就能讀了。什麼叫讀,看著書讀。看著書,一方面眼睛看,一方面耳朵聽大人做示範,然後他口舌模仿大人的聲音。這種模仿,剛才說過了,是很困難的,結果一個孩子兩三歲就能夠模仿了,你一直讓他模仿一直讓他模仿,是增進聰明最好的方法。還有,你看著書讀,比如一個兩歲多的孩子,你拿著書,把他抱到膝蓋上,然後你說,“小朋友跟我念,子曰”,你就指子曰兩個字給他看,“學而時習之”,就這樣指。或者他如果已經很熟悉了就叫他指,指錯了,沒關係。但你隨時有機會就指指字,有些人是用大字棒,也可以,不用大字棒也沒關係。他只要常常看這些字,他就有印象,印象深的,他就能認字。所以教讀經對於我們現在的教育,大家發現最初步的功效,就是認字。其實讀經的功效很深遠,一般家長老師都看不見,但是認字,家長老師可以看得見,就很高興了,他認為孩子認字真了不起。其實認字是很簡單的,認字是不需要教的。一個孩子怎麼認字?多看了就能夠認。

 

 

(讀經教育之精微處:為什麼先讀高度的經典)

 

比如我舉個例子,你第一天教你孩子,《論語》第一章,你說“小朋友跟我念,子曰”,他會念“子曰”,“學而時習之”,“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不亦樂乎”,這樣念。念這一章,念了一遍再一遍,一遍再一遍,念三分鐘,就念了七八遍了,十幾遍了,他不想念了。不想念了沒有關係,他在那裡玩,你念他聽,要不然把CD放著,他也在聽。聽了就有效,念了更有效,看著念,效果又加倍。但是你不要逼著他,你一定要給我坐好,你要給我讀一個小時。無所謂的,隨便教,因為他隨便念一念就好,隨便聽一聽就好,隨便看一看,也就好了。然後第二天教他,“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第三天教他,“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第四天教他,“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這一章。第五天教他,“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天教一章,都給他念三五十遍一百遍。五天之後,這個兩歲半的孩子,他就能夠認字了,他至少認兩個字,哪兩個字?口

(眾答:“子曰。”)額大家都很聰明,但是都沒有良心。因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教育就想,他能夠懂得“子曰”這兩個字的意思嗎?

“子曰”這兩個字在大家日常生活當中有用嗎?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用。因為我們現在不講“子曰”了,我們講“老師說”,所以這兩個字沒有用。所以,什麼時候用?等他上了初中高中再用,所以那時候再教“子曰”。各位,是這樣子的嗎?人是這樣長大的嗎?認字是這樣教的嗎?我們就這樣教。教一個字,就要認一個字,會寫一個字,會用一個字,還要會造詞造句。你教一個字就很困難,我們隨便教,結果他就三五個月,古人是半年之內就可以認完兩千五百個漢字。半年認完兩千五百個漢字。現在我們的小學教育,從一年級教到六年級,也認兩千五百個漢字。到底是你古人聰明還是你聰明?

 

 

所以現在我們把認字教得太困難了。現在所謂的教改教改,有很多教改的方案都說我們怎麼來教我們孩子認字,就是讓他脫盲,讓他不要再做文盲。我們要提早讓孩子認字,提早讓孩子認字有一個好處,就是讓他提早閱讀。提早閱讀有一個好處,就是提早吸收知識。知識量大,他的理解力也好,就提早會思考。然後他提早閱讀,他會養成閱讀習慣,對一輩子都有好處。所以提早閱讀是很重要的,提早閱讀的前提是提早認字,所以提早認字變成我們教育的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但是怎麼提早認字?非常簡單,你只要教讀經,你都不需要提早認字,他就提早認字。所以,教認字是很簡單的,就是不必教。所以,你只要教他讀經,而且經典的字,它出現的單字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現在的小學教我們孩子認字,都只出現日常用字。因為我們認為一個孩子必須瞭解,所以教他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比如說花花草草,貓貓狗狗,就教這些東西。認為理解才能教,其實我們發現,讀經的孩子最後也能夠認識花花草草、貓貓狗狗。為什麼?因為那也是日常生活常出現的字,我們經典也常出現的字,他經典的字也會認,一般的字也會認。所以讀經的孩子對於讀白話文就沒有問題。而且,語文能力增高了,讀白話文更簡單。所以讀經的孩子很容易走入閱讀這個階段。開始閱讀了,他手不釋卷。

 

 

所以很多人都要提倡閱讀,認為孩子能夠自己讀書,是多麼可喜可賀的。各位,一個孩子要自己讀書,那是很簡單的啊。因為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啊,每個人都有求知欲啊,尤其是一個孩子更有。我們只要教他認字,他就會讀書;只要會讀書,他就廢寢忘食。現在所有的教讀經的家庭跟老師都可以做見證,讀經的孩子,我們現在要預防他,太喜歡看書了,所以家長跟老師都要時常去監督他,你不要再讀書了!現在要限制孩子讀書,因為讀書把眼睛都讀壞了。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道理就是,讀那些是沒有用的書。什麼意思?他能懂的書就是沒有用的書。一個孩子能讀懂的書就是沒有用的書。各位,你現在用你童年所讀的書,你來為人處事嗎?你來建功立業嗎?你來愛國治民嗎?沒有的事。那些書都是敲門磚,敲了門,丟掉。叫垃圾。不要讓你孩子看太多垃圾的東西,因為障礙他心靈的成長,所以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讓孩子看太多書的。各位,人生時間有限,你讀這些千古流傳的經典你都讀不完了,你還有時間去讀那些童話嗎?那些故事嗎?而那些童話那些故事如果要讀,豈不簡單嗎?什麼時候讀?我長大再來讀。什麼叫長大?我把我的語文能力培養好了再讀。一個人,就是人生,培養語文能力最好的時機是十三歲之前,所以十三歲之前是人類語文能力的關鍵期。所以,一輩子要用的語文的能力要在十三歲之前培養完成。

 

 

一個中國人,他一輩子要用的語文能力,最少要培養一種能力,就是能夠讀經、史、子、集的能力。因為五千年來,所有的書,有用的書,通通都是文言文。經、史、子、集通通是文言文記載的。不能讀文言文,就不能讀經史子集,不能讀經史子集,你就不能夠認識中國祖先的智慧,不能夠認識中國祖先智慧的人,就沒有中國人靈魂,沒有中國人靈魂的人就不是中國人。,

(以上的話先生一口氣說完,掌聲響起。)而培養讀經史子集的能力是那麼簡單,只要在十三歲之前,用經史子集教他,他就自己會讀經史子集,不需要你講解,不需要你引導。

 

這是人類的本能。就好像一個孩子,一歲兩歲就會講話,到三歲我們講話的能力就成熟。講什麼話,講你從胎兒開始聽的話,從來沒有一個家長告訴他,你的語法應該怎麼辦,你的發音應該怎麼糾正,從來沒有的。所以美國的父母沒有教美國的孩子他的文法,他的文法不會錯。中國的孩子沒有教中文的文法,孩子的文法不會錯。誰教他的?人類本來的能力,天性。我們能夠讀古文,不是老師教古文教出來的,現在老師不是教古文嗎?初中就有簡單的古文,高中比他深的古文,到大學還有古文的課程。請問我們學了七八年的古文,你會古文了嗎?不會。為什麼?你讀得太少。而且讀書的方法錯誤。古人的方法是對的。就好像一個孩子學語言一樣,天天就在這個語言環境中。他聽了日常語言,聽了一百遍一千遍,所以他就會用了。我們如果讓他讀古文,讀一百遍一千遍,他的古文也就會了。所以,有人說,你能夠背《古文觀止》的一百篇文章,你就會讀古文了。你能夠把一百篇背熟,你就會作文,作古文了。這是非常簡單的事。

 

 

現在我們的教育不是這樣做的。我們不是叫他接觸古文,我們是讓他從小語言能力培養的時候,讓他接觸這些日常生活語文。你要知道,日常生活語文分“語”跟“文”,日常生活的語是三歲就學好了,我們的文只是用文字來把這些語記載下來,寫出來。所以,這些文字的學習是有用的,因為這些文字將來可以讀別的書。但是這些文字記載的內容是沒有用的,因為他三歲就懂了,你為什麼還要教他懂得的東西?你不是重複嗎?不是浪費嗎?所以所有的白話文教育通通都是浪費。假如我們還教孩子白話文,你就浪費你的孩子。所以白話文是不需要教的,白話文是自己會的。信不信就由你了。我們只教高的,低的就會了。而且更會,會得更好。所以,民國初年,提倡白話文的那些人,胡適之,陳獨秀,魯迅,通通是讀古文長大的,他們沒有讀過白話文。要作白化文還不簡單嗎?現在我們都從學白話文長大的,我們的白話文作不好,古文更不好,連入門都沒有。所以我們兩面都失敗,他們兩面都成功。

 

 

因此教育是有道理的,尤其語文教育,一定要用語文的方式,就是多聽、多看、多念、多接觸。懂不懂?沒有關係,自然就會懂。所以有人說,經典那麼困難那!我說,經典哪裡困難?你說經典哪裡困難?大家都七嘴八舌說了,最後大家一致贊同說:“易經最難。”我說,說易經難的舉手。很多人都舉手。我說:“讀過易經的人舉手。”沒有人舉手。我說:“你受過什麼教育?”他是高中、大學、研究所,都畢業了。我說:“你為什麼這麼不負責任?”所以現在整個中國人都被教得不負責任了。所以以後不要再說經典困難,除非你讀過經典。那麼我說,《易經》你讀過嗎?沒有人讀過,沒有你怎麼說它困難呢?那有人很勇敢說:“我讀過。”我就問他說:“你讀幾頁?”他說:“我讀兩頁,沒有一句我懂的,所以很困難。”我說:“老兄你為什麼不讀下去,第三頁就有你懂的了,你為什麼唯讀兩頁就不讀了?”

 

 

所以我們的教育是錯誤的,尤其是語文教育。文化教育、性情教育、品德教育、智慧教育、美感教育,通通是錯的。因為都要理解。你要知道理解是科學教育,不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薰陶,是潛移默化。科技教育呢?是思考,是理解。但是人文教育也不是不理解。它薰陶久了就理解,而且這個理解它有層次有深度的。而科學的理解是理解就理解了,就到那裡,所以科學是死的。科學的知識是死的,人文的知識是活的。死的要用死的心靈來學,活的要用活的態度來學。這是兩種不同的教育。而一個人,老天安排,他先有人文的吸收,有人文的蘊釀,最後人文的吸收跟蘊釀,培養出來的腦神經系統,去供科技的思考。所以人文的學習是科技的基礎。假如這一點沒有分清楚,我們的教育永遠是在浪費我們的人生。

 

 

(讀經的方法非常簡單)

 

所以,你要學好文言文,你就用經典教育來教他。那經典教育怎麼教?就是反復誦讀。怎麼反復誦讀?同一段文字,不管是一百個字、一千個字,同一段文字,練習一百遍。所以我現在提倡一個很基本的讀經教學法,就是“三百讀經法”,供大家參考。這是一個很基礎的標準,你如果做不到,可以降低一點,你如果做得到,可以升高一點。

 

 

三百讀經法,一天一百個字的進度,大概是《論語》第一章、第二章這麼多。第二個一百,那麼念一百遍,有時候念十遍,上午念十遍,中午念個十遍,晚上比較有空,念個三五十遍,要睡覺前念個二三十遍,大概一百遍了,念一百遍。然後第三個一百,給一百分。給誰一百分?會背的人,給一百分;不會背的人,也給一百分。那怎麼有這種給分法呢?有。因為會背了,就達到我們教育的目的了,因為他已經誦讀了那麼多遍了,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了,將來長大以後他就融會貫通了,就能拿出來用了,而且越用越精明,用一輩子用不完。他如果不會背呢?他不會背,那一百遍已經對他腦神經系統有良好的發展,而且留下一點點印象,將來要複習的時候也比較容易,還有他會越讀越聰明,越讀越聰明,到最後一百遍就會了。有些孩子讀了以後,進步了,八十遍就會,再進步,五十遍就會,二十遍就會,有的是三遍就會,有的是一遍就會,叫做過目不忘。這是每一個人都具備的能力,但我們不要求每一個孩子都能夠讀二十遍就會,讀二十遍就會背的,我們也讓他讀到一百遍,鍛練他的腦神經系統。還有,讓他終生不忘。

 

 

所以,讀經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拿到最高深的、最有意義的教材;方法就是利用人性,能聽的時候給他聽,能念時候給他念,能讀的時候給他讀,而反復聽,反復念,反復讀。就這麼簡單,就培養了他高度的語文能力;有了高度的語文能力,他就有深度的文化教養;有深度的文化教養,他就性情比較容易端正,他的品德比較容易高尚,而且,他的智慧比較容易高超。然後,有了這樣子的能力,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有了良好的語文能力,他就可以自己去讀所有的其他知識類的書,所以我們學校裡面所有的課本都可以讓他自己讀,而且他可以讀比學校課本多出十倍到一百倍的內容,他將比任何的父母跟老師學問還要大。如果不是這樣,你的孩子就不可能成為大人才。

 

 

所以,教育是非常簡單的。我們把把握要點。第一個要點是高度的,高底可以籠罩低度;第二個要點是核心的,核心可以帶動週邊。那麼,核心的課程是語文,語文要用高度的語文。所以,十三歲之內最重要的教育就是教他語文,語文最重要就是教他高度的語文,高度的語文就是經典。經典怎麼教他?就是要反復誦讀,教育就完成了。任何一個家庭,任何一個學校的班級老師,如果能夠這樣做,他就發現,他的教育越做越輕鬆。因為孩子聰明起來,學習能力強,而且孩子性情穩定,學習態度好。還有,他比較理性,比較好溝通。還有,他的原來的那種純真,他的同情心,也都比較容易保持。所以這個孩子不僅是好學,而且他也有品德,所以,有品而好學,叫做品學兼優。

 

 

那麼我現在就舉一些實際操作的方法,或者說是一些模型。有的人是在家裡自己教,這也很好。不過父母要兼作老師,不容易。所以最好是團體來教。

 

團體教,有兩個方式,一個是業餘讀經班,因為大家都要上學嘛,下學的時候或是一個禮拜一兩次,然後去一個團體來教讀經。這也是可以的。不過這只是少量教讀經。有些家長發現讀經的時間越多,讀的量越大,他的進步越快。他就想讀經的時間如果很多,那我們孩子還要學別的東西,比如要去學校啊,學校還有功課啊,怎麼辦?那學校老師說,我的功課都很多啊!你怎麼叫我讀經?我教讀經教一點點是可以,教很多怎麼辦?現在我要告訴各位,讀經的時間如果能夠到達所有學習時間的一半,那這樣子就是一個基礎的標準;少於一半,你都可能在浪費孩子;如果一半以上,你就在幫助你的孩子了。那麼時間是一定的,很多老師都這樣說,我的孩子全心全力的都在做功課,都做不好功課了,現在用一半的時間讀經,功課什麼時候做得好呢?我說,用一半時間讀經,那個讀經的效果,經典的作用是一輩子的好處。而剛才說了,讀經的孩子提升他的學習能力了,他只用一半的時間就可以把原來做不完的功課做完。所以,我們說,我們的孩子要應試啊。讀經的孩子應試成績最好。如果能夠用三分之二的時間讀經,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做功課,那功課會更好。所以,最後我們觀察了許多的孩子,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最好的方式是十分之九的時間都來讀經,用十分之一的精神力氣去做他現在要學的東西,不管是幼稚園,還是小學的功課,用十分之一的時間跟力氣就學完了,而且學得更好。假如你不相信,你就去障礙你的孩子吧。強

(鼓掌)

 

【檢驗讀經的四個標準: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快樂讀經】

 

所以現在我到處演講,有人聽了我的演講,或是看了書,他就開始教學。那麼怎麼評判他對讀經的實踐到位不到位,其實就是他對讀經的瞭解到位不到位。因為瞭解到位,實踐就會到位,這叫做檢驗的標準。我們有四個標準來檢驗,你今天聽完了我的演講以後,你也可以做讀經的教育,你也可以隨時用這四個標準來檢驗你是不是做到位了。

 

 

第一個標準是及早讀經。及早的意思就是越早越好。但是及早,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怎麼辦?所謂及早,是早到從今天開始,就是最早了,你不能更早,所以及早讀經。

 

第二個標準是老實讀經,老實讀經就是越老實越好。什麼叫老實?第一點,讀真正的經,不要讀假的經;讀大的經,不要讀小的經。那麼什麼叫真正的經,什麼叫做大的經呢?就是剛才所說的,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的經,第三層次以下都是小經,都是次要的,乃至於不需要讀的。所以第一個老實讀真正的經,第二個老實就是只有讀經,沒有花樣。花樣越少越好,那說沒有花樣他怎麼有興趣呢?現在我們所有花樣都是為了維持他的興趣,我們都忽略了,孩子本身就喜歡學習。而且孩子學習的基本特色就是反復,就是跟著做,反復做,做到他熟悉了,熟能生巧,他就很有興趣。所以他是以成就感來維持他的興趣。現在我們是用遊戲,用講故事,用各種的活動、接龍、打拍子,來維持他的興趣。這種維持興趣都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內在的興趣是,他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讀進去了,讀出味道了,他一輩子就是一個好學的人。你如果用很多的花樣,花樣沒有了,他就不讀了。現在學校或許有花樣,或是連花樣都沒有,因為老師來不及做花樣了,現在學校就以考試來引導他學習,不是引導啊,來逼迫他學習,只要不考試了,他就不讀書了。但是我們讀經的孩子,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他對讀書產生興趣了,他自己終身都在自我教育。所以要培養一個孩子能夠自己教育自己,能夠定下心來讀書,那是你花一千萬都買不到的。這是人生的最大的幸福。因為他隨時在長進自己。要從小開始,用這種方式,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就是老實讀經。

 

 

第三,就是大量讀經。你有沒有大量,就看你認知了多少。什麼叫大量?第一點,讀很多。 《論語》、《孟子》、

《大學》、《中庸》、《老子》、《莊子》、《易經》、《詩經》、古文、唐詩、宋詞什麼都讀了,讀越大量越好。因為越大量,他的整個的學養的基礎就越扎實。第二點,要反復,越大量越好。剛才說過一百遍是一個基本的標準。很多真正讀經的老師,他教導他的學生要讀兩百遍到三百遍。讀三百遍以上,不僅是終生不忘,而且整本都連起來了,整本會背。就說讀論語吧,背論語怎麼背?就是從“子曰學而時習之”開始,一直背到四百九十八章,背完。這樣一連串背一個小時,沒有停過,沒有斷過一個字,這樣子叫做把論語背完了。大人,我們長大的人是比較難達到這個境界,一個兒童是人人都可以的。但是你錯過時機,他就永不再來。。

《易經》兩萬四千多個字,一口氣背完,兩個小時。

《易經》是很難背的,你如果打開《易經》就知道,因為他很多地方都很類似。但是一個孩子就可以像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這樣一直背出來,不錯一個字。這都要兩百遍到三百遍的工夫,這叫大量讀經。所以,大量讀經,時間也要花得多,花多少時間呢?每天最好能夠平均八個小時讀經,讀十年。最中下的孩子,就是看起來很笨的、在學校考試成績都是不及格的這些孩子,如果能夠這樣讀,讀十年,他也變天才。如果中等以上,那就更不得了了,他就可以成為一個不僅是繼承中華文化,乃至於匯通中西、融貫古今的大才。他的基礎就奠定了。一天,八個小時,讀十年。你說八個小時讀經,那這個孩子不是枯燥乏味,他不是反抗嗎?不然,有些孩子會要求多讀一點,所以往往有一天讀十個小時的孩子。你不需要去強迫他。但是剛剛開始讀的時候,確實他不習慣。所以有些孩子剛開始讀,一天只能夠讀三個小時、四個小時,你就讓他讀三個小時、四個小時,其他的就讓他玩,玩的時候就聽,聽也在讀。漸漸地他就靜下來。尤其是多動症的孩子。多動症他不是到處跑嗎?到處鬧嗎?這個很簡單的,只要一天讀經八個小時,大概兩個禮拜就治好了,有人三天就治好了。他不動了。不是不動,他該動的時候動,不該動的時候他就靜,這樣能動能靜,是最高品質。不僅是多動症,因為你經過大量的、反復的這樣讀,一方面增長你的腦神經系統,一方面調整你的腦神經系統。經過調整以後的腦神經系統呢,他就很順當。所以,現在有很多孩子叫做感統不良,感覺神經統和不良,他手腳不協調,手眼不協調,他走路會歪會斜,這種孩子也很讓人頭痛。怎麼做?讀經。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就在清洗他的頭腦。例子很多。因為只要在十三歲之前,他的腦神經系統都還有可能改造的時候,我們改造他。你可以用很多方法改造,西方有所謂的特殊教育的這種學問,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但是操作起來都相當的費勁,很困難,都要大人永遠陪著他,要教他做一些動作。但是,效果還是很少。只有讀經,能聽的時候給他聽,能念的時候給他念,能讀的時候就給他讀。老師沒有時間,就放CD給他聽。就這樣子,它就可以把一個心智不成熟或者心智有障礙的人,讓他恢復正常,而且超越正常。不過,你一定要把握十三歲之內。十三歲以上也不是不行,效果比較少。那麼,讀經就這麼簡單,大量讀經。

 

 

再來第四個標準,就是快樂讀經。只要你越早越好,他就越快樂。只要你能夠越老實越好,你不要做花樣。剛才說了,讀出味道,他就快樂,而且這種快樂不是嘻嘻哈哈的那種遊玩的快樂,而是一種心裡非常篤定的那一種深度的幸福之感。所以我們要轉外在的快樂為內在的幸福。凡是內在幸福的人,他的快樂是比較深遠的。他如果一直在外表上的、嘻嘻哈哈的、吵鬧的那種快樂,到最後他自己也會感覺非常的空虛無聊。而且我們父母親、老師、朋友,他的小朋友也都會感覺到厭煩。所以我們要知道快樂有兩個層次,一個是淺度的、遊戲的那種快樂,那種快樂是很容易得到的。所以一個讀經的孩子,他能靜的時候他很靜,能動的時候他也很動啊,他也能夠那麼快樂啊。但是,並不一定能夠有幸福。所以有幸福之感,一定要有深刻的教養,我們用讀經可以讓他比較容易達到。

 

 

所以,四個標準,大家去檢查。及早,你對讀經瞭解多少,就看今天晚上回去有沒有立刻教你孩子讀經,不過現在已經很晚了,明天早上開始教。第二個,老實。不要再教《三字經》那一類的書了。但那類書也不是通通不要讀,你可以隨便讀,偶爾讀一讀。一個會背《論語》的孩子,你只要丟一本《三字經》給他讀,他自己就讀起來了。但是,唯讀《三字經》的孩子你叫他讀《論語》,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教育要越教越簡單,你不要越教越困難。怎麼越教越簡單?最先就教他最難的東西。那怎麼教他最難的東西?就是在他不知道難、不難的時候,就把人間最難的東西統統教完。他知道難的時候已經學完了。這就是教育的智慧。所以,老實讀經,老老實實做。

 

 

再來就是大量讀經。現在除了家庭教育,社區的讀經班,還有學校老師也可以做讀經教育之外,現在還有一種新興的教育的模式,叫做私塾。什麼叫私塾?這用古代的名稱了。就是由父母,或是由一個老師,自己用自己的教育觀念來教孩子。什麼觀念呢?大部分都是用讀經的觀念,所以叫讀經私塾。孩子沒有上學,孩子去私塾讀書,而且這個私塾可以是走讀的,早上八點來讀書,讀到下午四點半、五點,放學回去,跟學校的作息一樣,但是,只是把學校的課程全部改成經典。那學校的課程怎麼辦?他隨便自己偶爾看一看,就全部會了,而且超過學校的功課的能力。

 

 

所以,私塾有這種模式。還有進一步的模式,就是寄宿型的,就是全天候的讀經,包括晚上也住在學堂。像這樣的效果最好,一年可以抵十年用。一個中等資質的孩子,一天只要讀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讀一年,他就具備終身能夠讀經史子集的能力。何況他如果讀兩年、三年、五年、十年,這是培養大才的方法。

 

 

還有,他所讀的書不只是中國的經典,包括外國的經典,比如說英文的經典、法文的經典、德文的經典、西班牙文的經典,乃至於拉丁文的經典。這個經典怎麼讀?我們去哪裡請老師?中文我還會教,英文怎麼辦?很簡單,我們中文的教學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你念了他就跟。我們外文的教學法就是“小朋友,跟它念”。跟誰念?

CD。跟碟片念。跟碟片念是最正確的教學方法。為什麼?你如果要教一個孩子讀英文,你請英文老師來教,他的發音可能是不標準的。而且他可能沒有讀過這些經典,他讀起經典來是結結巴巴的。那我們的CD呢?他是外國人讀的,而且我們選擇發音非常標準的外國人,還有,他讀得非常流利。那小孩子他怎麼學呢?他就聽CD。聽幾遍呢?聽一百遍。聽一百遍會跟著讀,聽兩百遍他也會背。一章一章地背,一篇一篇地背,一本一本地背。其實只要背一本到兩本的英文,只要能夠背五萬字左右的英文經典,這一輩子的英文你就不要煩惱了,他自己就能夠走向英語、英文學習之路。我們現在整個國家對於國民的英語、英文的教育,感覺非常艱難。我們每個家庭也為孩子的英語、英文教育花很多的時間、精神、金錢。我告訴各位,要把英文學好是非常簡單的事,能夠背誦五萬個字的經典英文,你這輩子的英文你就可以順理成章地步上康莊大道。而你能夠背誦五萬字,最好是在十三歲之前背完。現在有些孩子能夠背誦十萬字英文,乃至於十五萬字英文,現在正準備再背十萬字法文、十萬字德文。為什麼?因為我們要培養的人才是劃時代的、國際性的大才。如果你沒有這些語文的基礎,你比較難——不是永遠不容易,因為我們可以翻譯,但是比較難——不只是比較難以吸收他們的一手資料,而你將來,外國人如果要跟中國人能夠有交往,請問,你沒有這個良好的語文能力,你怎麼跟他交往?

 

 

(立體開用:由語文擴展至數理科學)

 

所以,將來我們所要培養的人才,剛才說過,匯通中西,融貫古今。首先就要把他的語文素養提升。還有剛才說過,語文的學習是很困難的。但是在一個孩子來講,它變得很容易。那這個困難的學習會刺激他的腦神經發展。所以有人說,多一種語文,多一個頭腦。所以,多學幾種語文,就多幾倍的聰明。這些聰明就可以供他做其他的學習所用。比如說,學數學、學科學。學數學、學科學就要聰明,而學數學、學科學是靠著本來的聰明,不是讓他增加聰明。也就說,本來聰明的可以學數學、科學,不是學科學、數學讓他聰明。

 

 

所以,教育的基礎在語文教育,在開發腦神經系統的教育,不是在運用腦神經系統。科學、數學都在運用,他是屬於用的學問,不是體的學問。我們要立體,才能夠開用。就好像我們要開很多高速公路,才能夠跑汽車。現在我們整個學校教育通通在跑汽車,不開高速公路,結果汽車就塞車。而且跑汽車跑不出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的建造只有在十三歲以下。我們如果把這十三年都白費了,這個人永遠不得聰明,永遠不得成為人才。

 

 

所以各位,不要弄錯了,不要認為現在是科學時代,現在數、理、化是很難的學問。為什麼數、理、化會困難呢?道理很簡單,第一點,我們孩子不聰明,不夠聰明;第二點,我們教材不合理。什麼不合理?我們中國人為了迎頭趕上西方科學,為了所謂科學救國,我們政府就把我們的小學、初中、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這三科的教材,加深他的難度。而且,不僅是政府加深,有些校長為了爭取升學率,為了爭取應試成績,他把政府的深度再加深,有些家長把學校的這個深度又加深。這叫莫名其妙。真正的科學先進國家,他是依照人性安排課程。六歲、七歲的孩子普遍的能夠懂多少,他就教這些。所以,科學先進國家的孩子,學起數理化都很高興。為什麼?不學就會,隨便學一學就會。還有,那些老師跟家長都知道,不會的也沒關係,因為現在不會,再過兩年就自己會。所以數學、科學是根本不需要教的。你不教數學、科學,我們才能夠培養真正數學、科學的人才。你教他,而且教他很深的,他本來六歲,你就教他九歲的數學,我問你有什麼意義?只是障礙他,只是讓他覺得很辛苦,讓他挫折而已。其實九歲的數學什麼時候學,到九歲再學,不要教就會了。你為什麼要提前三年?你提前三年真的比較聰明嗎?沒有。你對數學科學恐懼、害怕,結果你就不喜歡思考,你一思考就頭痛,造成不思考的中國人。那不思考的中國人,他訓練、訓練,訓練出技術,做什麼,做人家的科學奴才。所以我們國家在培養歐美的科學奴才。從今天開始知道數學是不用教的,科學是不用教的,不用教的意思不是不要學,也不是統統不教他。是他到了會的時候他自己就會。他如果還有一些不會,我們把一些重點提醒一下。他會了,就再前進;不會的,也沒關係。為什麼?他再過三個月就會了,你急什麼呢?

 

 

我們國家現在就是急。我們急了一百年。前幾個月,錢學森先生要過世的時候,胡錦濤(溫家寶)先生去看他,錢學森就跟我們的國家領導人說,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因為一百年來我們沒有培養出科學人才,我們培養不出科學大師,所以我們的科學教育是失敗的。其實錢學森很客氣,沒有說一百年來我們沒有培養出哲學大師、文學大師、藝術大師,整個中國這一百年是白過了。都是西方人的世界,因為我們只跟西方人學,而且學都沒有學好。你不是要學科學嗎?你應該按照西方人怎麼教他孩子科學的方法去教他科學,這樣我們中國的孩子科學就是一流的,大家都喜歡科學。為什麼?我們中國的孩子聰明嘛,中國的孩子用功嘛,至少不會比別人笨嘛。我們這麼聰明又這麼用功,你的數學、科學怎麼會輸給人呢?所以現在中國的數學、科學在小學、初中、高中都是一流的,全世界一流,到了大學就是末流了。為什麼變末流?他全部都是技術,而不是思考。為什麼不是思考?因為他不能思考。為什麼不能思考?他六歲的時候我們教他九歲的東西,他就天天害怕;九歲的時候我們教他十二歲的東西,他就天天恐懼;十二歲的時候教他十五歲的東西。你有意義嗎?

 

 

還有,假如六歲教九歲的數學,我們孩子學不會,我們怎麼辦?六歲教六歲的。那六歲只能教六歲的嗎?不然。我們讓六歲的孩子有九歲的聰明,他六歲也可以做九歲的數學。那怎麼讓他聰明?剛才講過了,訊息刺激。而不是去做數學,做數學不能使人聰明,是聰明的人的會做數學。各位,你要注意喲。

 

 

所以,你不要再煩惱你孩子的功課惱你孩子的數理化了,不要再煩惱你孩子的英文了。你只要把經典讀好。信不信由你。但是,整個中華民族世界,臺灣、大陸、東南亞,以及海外的華僑,知道讀經教育的人越來越多。我們推廣讀經教育已經十七年了,所以今天不是第一次來講讀經教育,你的孩子已經不是白老鼠了,因為已經有那麼多人實踐了,沒有一個失敗的例子。誰教讀經,教一句,就有一句的效果,教越多,效果越大。就在我們重慶市,也已經有幾百、或者是上千的孩子,他整天讀經,你就可以去看一看,一個看他被逼迫的嗎?他不快樂嗎?你就可以去看看嘛。他不活潑嗎?他身體讀壞了嗎?你可以去看看嘛。他讀這麼多經,他讀笨了嗎?你可以去看看嘛。他的學校功課不好嗎?他的學校功課是不必教的,把書拿給他讀就好了,他自己會讀了,而且二年級就可以讀到五、六年級的功課了。你為什麼還煩惱呢?所以,知道的人,你要知道得更清楚,實踐得更努力。不知道的人,或許是你從現在開始自己去知道,或者說,你可以去考察人家已經走過的路。那麼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有真知,然後有真行。

 

今天,我就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大略地介紹,這只是大略,因為要講的還很多。每一次演講都只能講某個重點。不過,既然已經推廣十幾年了,有很多的書面資料,有很多的錄影資料,還有更多的網路上的資料。請大家自己去搜集,因為我們要做做功課嘛,不能夠什麼都靠人,那這個很容易搜集到的。請你去,我們這裡看看有哪些人在推廣讀經,他們都有這些資料,你可以去要,甚至是免費都送給你。那如果更好的方式呢,是上網去查,因為所有的文字資料、影音資料也都在網路上有。還有,網路上是一個溝通的平臺,有很多的問題,幾乎比你所能夠想到的問題還要多十倍到一百倍的問題,就是你的問題人家都提過了,都解答過了,解答過很多次了,還有你沒有想到的問題人家也提過了,你可以解決一切的你的問題。所以,請你上網。

 

我現在介紹一個網站,那是我主持的,我主持的網站就是全世界推廣讀經的核心網站,全世界讀經的觀念從這個網站推出去,所有的問題回到這個網站來解答。所以你抓到這個網站,你就抓到一切讀經的理論,跟一切讀經的它的經驗、它的分享、一切讀經的問題的解決。這個網站叫做“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他的全名。不要用英文,英文更難記,你就記中文,“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這是一個“交流網”,很容易記;這是一個“讀經教育”的交流網,很容易記;他為什麼叫“全球”呢?因為我們所說的讀經教育,不只是為了讀中文,不只是中國人要這樣教,凡是人都應該這樣教,所以我們這個教育是要推廣到全球的。它是國際性的,它是永遠的,這也不是我的發明,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都這樣做的。不僅是中國古人這樣做,西方古人也這樣做。現在因為某些原因他放棄了,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把它恢復。這個恢復不是復古,而是回歸本質、回歸正常、回歸道理。所以有人說:“你這個不是跟古人一樣嗎?”我說:“不是,是古人跟我們一樣,不是我們跟古人一樣。”那麼古人為什麼會跟你一樣呢?因為道理本來就是這樣,所以古人如果做對了,我們也做對了,我們跟古人就一樣;如果古人做錯了,我們做對了,我們跟古人不一樣;如果古人做對了,我們做錯了,我們也跟古人不一樣。所以,我們只問對錯,不問古今;我們只問對錯,不問這事西方人有沒有這樣做,也不要問說,這不是中國人的發明。還有,千百萬不要再問,這個推廣的人從那裡來?從臺灣來。有人很莫名其妙。有一次聽說政府的領導,這個政府的領導很莫名其妙。他說這個人從臺灣來,我們要小心一點。你不是要統戰嗎?我來回歸了你還要統戰嗎?你不要統戰我都回歸了,你還不歡迎我嗎?什麼叫回歸,回歸中華民族祖宗嘛!你要知道我推廣人家讀《論語》,你知道《論語》的中心人物孔子,孔子是哪裡的人你知道嗎?他不是臺灣人,他是山東人。我推廣《老子》,老子不是臺灣人,他是河南人。你對我還有什麼忌諱呢?所以中華民族要做一個孝子,要對我們祖先盡孝道,你就要繼承他的智慧,讀他的書。這不關乎臺灣跟大陸,不關乎我們內地還是海外。所以我們只講道理,這個道理是行遍天下的,是永恆的。所以你千百萬不要說今天我來聽一個王某人演講了,他教我們讀經,教我們語文教育。不是的,是你自己。

 

(理清思路,即知即行)

 

今天再重新想一下教育的道理,把教育的道理弄清楚了,是你瞭解你自己。你千萬不要聽我的話。所以今天我講話如果是對的,等於我沒有說,因為這也是你應該這樣想的;假如我講話是錯的,你當作我沒有說,因為,不要把錯的影響到你了。假如是我說的錯,影響到你,你去教你的孩子,教錯的方法,那我要負責任的。古人說教師如果是誤人子弟,要下十八層地獄,十九層地獄。那我沒有那個膽量。所以,假如我今天講錯,你不要聽,我就沒有害你,我就沒有罪。假如我講對了呢?你自己要想一想,是真的對嗎?真的對,就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

 

所以,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隨時重新思考問題。不一定要跟著西方人走,不一定要跟著美國人走。美國人對的,我們跟他走,美國人不對的,不一定跟他走。美國人的科學教育好像是對的,因為他把他們的國民教得有科學精神,美國出了很多科學家。所以他們的科學教育好像是對的,我們應該學他的科學教育,我們應該把他學好,我們是沒有學好。美國的語文教育如果是錯的,我們就不要學,他們明顯是錯的。

 

現在只有一個民族做對了——猶太民族。猶太民族占全世界人口百分之零點二,就是千分之一。猶太人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是全世界的百分之二十二。百分之零點二的人口,他得諾貝爾獎的人是占百分之二十。所以,猶太人成就人才的比例是所有其他各國的一百倍。而猶太人有一個教育的特色,從小就教他的孩子背書。背什麼書?他們背他們宗教的書,背他們的聖經。我們不一定要背他們的聖經,假如你是基督教徒,或許可以背這些聖經。我們也不提倡要背聖經還是不背聖經,我們所提倡的是智慧,只要是智慧就是你所要讀的書。所以,我們讀經的範圍是相當廣闊的。中國的智慧,中國的智慧包括儒家、道家以及諸子百家,就是經史子集。只要好的,都是你讀經的對象。還有現在中國文化已經跟西方文化要融合了,所以我們也要吸收西方文化,所以我們讀西方人的經典。而中國文化在歷史中已經吸收了佛教,所以我們也讀佛家的經典。我們並不是以宗教的立場來看這件事,我們也不是以民族的立場來看這件事,更不是以黨派的政治的立場來看這件事,我們是以人性來看這件事。所以,你只要瞭解人性,你就非這樣做不可。假如你有所疑惑,希望自己解決這個疑惑。你如果有打折扣,可能你就障礙了你的孩子。所以,十三歲之內,只做一種教育,就是讀經。用最大量的時間,讀最大量的經。我不是說把一個孩子關起來。沒有的。孩子還是一般的生活。他在日常的生活就可以學到日常生活所應該學到的東西。尤其是他把經典讀好了,他學的能力更強。所以你不要煩惱一個孩子讀經會讀傻了、讀呆了。

 

假如你真的還有別的問題,你可以上網去查看,今天我就先介紹到這裡,將來的事就交給各位了,我認為我今天盡到責任了,我苦口婆心,雖然超過時間,耽誤了大家,但是,我還是覺得我必須把它講清楚。以後的事交給各位。有人問我,說:“你怎麼到現在才來?我的孩子都長大了!”那我先提供一個方法了,沒有關係,再生一個。有人問我說:“那你以後什麼時候再來?”我說,假如我這場講過之後,重慶市讀經推廣得非常好,我看我就不必再來了。那假如我講過之後,居然動也不動,效果沒有,我來幹什麼呢?不過,我的心意不是這樣子的。我說這場講過以後,假如我們重慶市讀經風氣非常盛行,那我一定要來看一看。我一定可以看到很多的朋友,很高興,所以我一定會來。假如這場講完了以後大家都不動,我非來不可,一定要講到你瞭解為止。所以,我們以後還有見面的機會,最好我們在空中見面,就在交流網上見面,我幾乎每天都上網的。我回答人家的問題,現在已經有人把他整理出來,有一千頁。

A4的紙,列印出來,一千頁,你已經看不完了。但是有些教讀經的老師、讓孩子讀經的家長,他發願要讀完。而且有人已經讀了兩遍到三遍了,他已經成為一個讀經教育的推廣人。因為他不得不推廣,他說,這件事情太重要了,人生就做這件事情就值得了。我希望大家也都成為一個讀經的推廣人。

 

謝謝各位!

 

2010年12月5日季謙先生重慶演講

 

記錄:劉力全          校對:欲知道者

“七節五輪萬能讀經法” 說明

七節五輪萬能讀經法” 說明

時間:2012年5月29號上午寧波東錢湖
主講:趙升君老師。
錄影:田桂良
文字整理:符恒銘  廖智楷

這個七節五輪讀經法,前提是,對讀經教育理論的學習,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你要教讀經,你不要找一個什麼都不懂的來培訓,培訓不出來的,沒有用。前提是你理論、操作,已經有一年半載了,那是最好的。人同此心啊。

進入主題,我手頭上的這本詩經號稱3萬多字,請問,我們有沒有這個教學的痛苦?背完這本書,小的孩子要大半年,一年,至少要一年了,你操作的再好也要半年。你有沒有這種痛苦:我讀了前面,背到後面,前面的就忘掉了,對吧?這麼厚的一本書,你怎麼能夠背完了再複習?背完了又不能複習了,又忘了。複習了後邊的前面的又忘的差不多了。所以說,這個方式是因為我們是從前往後讀,這樣就會有遺忘率。這個所謂七節五輪方式,就是把這個遺忘率給考慮進去了。那你怎麼能夠同時背起來,然後去同時複習呢?不要背前忘後,背後忘前,這是第一個要考慮到的原則。

那麼,這麼厚一本書,老師看著都頭疼,字數太多了,對吧?你怎麼能夠各個擊破?這一桌子飯你一口能吃下去嗎?對吧?人有時候是需要騙一下的,他的眼睛一看,字數這麼多,他心裡對這本書就有障礙。但是你給它分成小部分,把它各個擊破了,變成一個整體,他心理就會沒有壓力。

比如說一開始就拿著一本詩經,我隨便舉個例子。所謂七節五輪,七節,你不要很死板。你上三節就是三節五輪了,你上兩節就是兩節五輪,這個節就是課程,就是幾節課,即使一節課還是五輪,一節課還是同樣可以操作這個方法。這個節就是從一節到八節,你最多上八節課。一節到八節,這是底限到一節,上限到八節,這個上限就是你最可能上幾節課,我認為八節課就足夠了。這個一到八節課之間,節數是可以變動的,八節五輪也可以,七節、六節、五節、四節、三節、兩節、一節都可以,但五輪是不變的。有幾節課,就是幾節五輪。這個方法應該是叫幾節五輪法,但是這個不好定個名稱,因為夏令營我們一般是設定七節,所以搞了七節五輪,要設定六節,你就六節五輪。不要再為了我這個七節五輪再去增加一節課,那個是不對的。
好了,七節,先講這個七節。這個詩經太厚,我們想想,一本老子五千個字,這個字數用在我們七節課太少了,再加個大學一千七——假設老子是七千字,我從第一節課,就從從前面開始往後一直地讀——我們以前的教學就是這樣的,為什麼我說現在這樣可以節省好多年的實踐,因為之前是不一定想得到的。然後你讀到後面又忘記前面的,讀了前面又忘後面的。我現在不這樣想,我有七節課,老子是七千字,我把這七千字分成七段,就分成七本書了,我第一節課永遠唯讀第一個一千字,第二節課永遠唯讀第二個一千字,第三節課唯讀第三個一千字,七節課下來最後的一千字。我這一個夏令營,是三十天也好,四十天也好,你看我第一節課一直在讀第一個一千字,既複習了也預習了,又複習了又預習了,我反正這三十天沒有別的讀,第一節課就是比如說老子,第一章到第十章,比如說啊,它八十章嘛,很好數啊。第一章到第十章,大夥一定不要著急記,你聽明白這個很容易的啊。第一節課,我就是第一到第十章,你說要不要換?不要換,一直到夏令營結束,第一章到第十章,你天天放錄音聽他們都聽會了是吧?所以說?這是一種善巧方便。第二節課,第二章比如說到第三十一章,第三節課,第三十章到第四十一章,第四節課第四十章到第五十一章,第五節課,第五十章到第六十章,第六節課第六十章到第七十一章,第七節課比如說第七十章到第八十一章,我中間報漏了一個,第七節課應該是七十章。好了,這樣七節就分完了。

為什麼我叫它“萬能讀經法”?假設你在教幼兒,你拿著一本《論語》分成上下兩部分。我前兩個月的計畫就學這前十章,這十章再分成七節,那麼一節就一篇半,對吧?好了,均勻的分成七節課,或者四節課、三節課、兩節課、一節課都可以。分下去以後,我在兩個月時間,我同時,你看,我是不是讀完了第一章,我第十章也會了?我同時會的啊。我一、兩個月以後,我會是同時都會了,不要再去複習了。懂不懂?(“懂”)不要再去複習了(鼓掌),因為我已經同時會了。因為我第一節課學的是前面,我最後一節課學的後面;我整本論語假設分上下,我前十章就算一本書了,我第十章也同時的,你要知道我每天都在學,我這三十天下來,我就串背,一下就串背起來了,不需要再複習了,然後我再去隔個三五天再去複習。好,《論語》下,咱們再給搞兩個月,你在學《論語》下的時候,隔個三五天,你複習一下第一章到第十章,很容易,因為他不會第一章“學而”忘了,只會第十章,不會的,因為你想這小幼兒進度比較慢,你一定要合理設計安排。
一本詩經你把它分成三本書也可以,一本,大學也可以算一本,或者《大學》《中庸》可以合併起來讀。好了,那麼這叫七節,七節只是一個分法,把教材均勻的分到每一節課,然後把這每一節課當中的這個內容給它固定下來,我就這樣讀。怎麼讀?你想想,無非一千字,你就從頭讀到尾也可以,你再把它分成三小段也可以。你不要想,一個人一千字左右,夏令營嘛,你一千字到一千五百字左右,你讀上一個月左右,基本上,你不要討巧,哎呦我分小段,也可以,怎麼都可以。實際上這裡邊為什麼要去你要實踐一下,法無定法。就是這裡邊折下來以後,我這一千字,我也可以分十小段,先小段背下來再連著一千字在這一節課時間,我也可以分成五小段,我也可以分成三小段,算了吧,這些有挺大的話,我就一段結束了,從頭讀到尾。每天讀幾遍,每天就讀幾遍!

我受什麼啟發的?我小時候有個小喇叭,每週一歌,它每天就給我唱兩遍,我這一周下來就會了,我連學都不用學,對吧?那這個連續性一個月下去,把遺忘率的事情都給你解決了,沒有遺忘率,把複習率也都給你解決了,都複習了,也不遺忘了。這一個月下來,我完成是同時完成,這就叫做七節。
七節當中的分法,分法當中又可以有些細節。什麼意思?我的老師假如是是剛教的,我還是分小段吧?可以呀,因為小段一百字一百字背過了無非是小段,但是你分小段只是分,好了,來,我讀完了第一章,讀完了第一章讀五遍,第二章再接著讀五遍,第三章讀五遍,第四章讀五遍,還是從頭到尾讀,你千萬不要分成小段,我今天學一段,明天學一段,後天學一段,不是的,仍然是把這一千字在這一節課同時讀完。懂不懂?讀五遍就是讀五遍,讀十遍就是讀十遍,在這一節課當中要同時讀完。為什麼?你假如唯讀前邊,後邊的你到夏令營快結束了才讀到這裡,你趕後面的又忘前面的了。所以說這一千字,你不管分幾段,你要同時這一節課當中你要安排時間把它讀夠同樣的遍數。這個懂不懂?你能夠讀幾遍算幾遍,你自己掌握。因為什麼?這個細節你要學一下。

我再講一下,聰明的人就不要來學了啊,笨的人你要去來我這裡學一下。這個什麼意思啊?因為你領讀階段是很慢的,你不能以規定遍數來規定,比如說領讀就只能一節課三遍嘛,沒關係呵,這裡邊,這是下麵要講的呵。

(有人提問:“我前面還不是很懂。”)
或許我這個普通話不標準啊,或許我說得太快,在慢的重複一遍,沒關係,我把你們當成都不懂。(眾鼓掌)我們以老子為例,因為詩經太厚了,以《老子》為例,老子就八十章,你上幾節課?我跟你互動,你學堂上幾節課?”
(答:“上四節課。”)
四節課,《老子》我把你分成四節課,把《老子》一本書分成四份,八十章二十章算一份,懂不懂?我第一節課讀第一章到二十章,聽懂沒有?第二節課第二十一章到第四十章,第三節課第四十一章到第六十章,第四節課第六十一章到八十一章。到這裡懂了吧?好了,你就四節課嘛,四節課的分出來了。然後怎麼辦?因為我這個《老子》不可能十天背完,你在學堂裡,你假設你是幼稚園型的學堂,《老子》五千字,我用一個月時間,或者一個半月,這都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你四節課,想一個月差不多,實際上一個月的學習還是不夠的,四十天左右,因為你幼兒嘛。我不管多少天了,我在這四十天當中,我每一天的第一節課,都在讀一章到二十章,你懂嗎?每一天第二節課都在讀第二十一章到四十章,你懂嗎?每一天的第三、四節課都依此類推,我讀了四十天,我假設會背了,是不是從第一章到八十章同時會背了?是不是啊?這個善巧就避免了一個什麼?避免了你讀了第一章,學到第八十一章,然後第一章忘了。對不對?因為你四十天他們忘了。第一章第一天就會了,第八十一章第八十一天才會呢,第一章又忘了。均勻的去用功。再說呵,要真的這樣說,那我這個師資培訓不要做了。(眾笑)

好,這是一個啊,我再給你講一個。假設一個孩子他是幼兒,我可以這樣操作;假設他自學呢?你也這樣操作啊。“來,孩子,一本書,分成四份,自己去第一節課讀這一段,第二節課讀這一段……”他也會很容易背完了就背完了,背完這一天,第一章背完了,第八十一章同時背完,他再複習。“來,孩子,再給你五天時間把它串起來”,因為他同時背的是二十章,五天把這四部份串起來。很容易吧?最後來檢查一下,一到八十一章幾乎全部背過。好了,背過了就不存在複習了,為什麼?我再學下邊的過程,“來,小朋友,過了一個周,來,《老子》給我背一遍,”一周就忘的都有,這小子一點都沒忘,過兩個周再來試一下,“來,小朋友,兩個周了,再給我背一遍”,還仍然沒忘,對吧?那你在隔一個月試試,隔一個月,一般的人隔一個月是不會忘的。但是你隔個……尤其是幼兒,我們都有這個經驗,所以說你要少走彎路,你一定會忘的,你複習不到我告訴你,你忘得一個字都記不住,你不要騙別人,對吧?從頭背到尾,你只要複習的不及時,一個字都記不住,我的經驗,都忘了,都忘了!對不對呀?所以說要避免這個忘。懂吧?所以說你這樣複習我很好複習。這是自學,你看,我為什麼叫它“萬能讀經法”?你比如說按兩節課好了,我《老子》分兩部分,我是四十章算一本書,我第一節課一到二十章,第二節課二十章到四十章,結束了。我學完了前四十章,我下一個月的工作計畫,你只能按兩個月,下個月的工作計畫,老子後半部,還是兩本書,實際上是七節。咱們看我一本《論語》,我把《論語》分成七本書,我就是同一個時間第一節課學語文,第二節課學數學嘛,我又來這樣學,第一節課學前面這一部分,第二節課學後面這一部分,這下都懂了吧?這是七節。萬能就是說你可以用在任何的方法上,你只要去把書的厚薄調整一下,懂了吧?很重要!

這個五輪,人,尤其小孩子,大孩子實際上有些是可以模糊掉的,小孩子你要嚴格的按照五輪。第一輪,人拿著一本詩經你讓一個小孩子去自學你不是難為他嗎?對吧?你要領讀,你要跟讀。第一輪就是領讀跟讀。我這個小幼兒,小幼兒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他是聽會,不是跟著領讀會的。對吧,不要以為不對啊。好多小孩子我告訴你,那個不讀的比讀的都快你知道嗎?應該都有體會啊。那麼第一輪你一定要讀的很清楚,不要快,讀得慢慢地。

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可以把識字加進去,那麼再出來一個經驗,這個經驗,千萬不要再犯這個過失,犯這個過失你要交學費的啊——小孩子,你要一天到晚大量讀經,理論上是可以的,實際上是不可以的。不是反對王教授,為什麼?一個孩子同樣的距離坐在那裡讀上八節課,他幾個月就近視了。我們有這個經驗吧?好了,因為王教授講,讀經,你要讓他指著讀,不要單獨識字。理論上是對的,但是理論上也不對,為什麼?根據我的實踐,有的孩子就是不需要識字,隨便讀一讀有的孩子我都沒看見他讀書他就識字了,聰明人!有的笨的,大家會不會有這個經驗,一直指一直指他是溜的,他不識字,有沒有這個經驗啊?我把這個從聰明的到不聰明的一下給你解決了,可以了吧。好,可以解決掉,把這個事解決掉,把這個不聰明的不識字的解決掉,不是反對王教授的理念,這個理念不是百分之百,我這個理念是百分之百都能識字。因為小孩子你想讓他自學,任何一個人你一定要先識字。根據我的經驗,這樣識字一年,你老師稍微和我這樣聰明,一般的來講就能認識兩千字。中國字不會超過三千,好秀才不識三千字,新華字典也就五千字。你可以反對嗎?對吧。只有三千字就夠了。所以說怎麼來識字?“來,小朋友來跟我讀,道可道非常道,”你們都讀道可道非常道,然後“道”我寫一下,因為你識字第一年你的教學計畫不需要定很多,重點我要識字,應該在幼稚園分階段讓他識字,不要讓他一直跟著你指跟著你指,視力,我的經驗並不是說王教授的理論不對,你的視力會有問題的了。家長你看網上這個誰老來罵我就是因為視力問題,沒有有別的,視力。那麼,我們想,待會再教你們一個改變視力的方式啊,每人交1000塊錢都不要。(眾:好)讀《老子》把《老子》的字統計出來,讀《論語》把《論語》的字統計出來,生字你每天學一下,老子學不完怎麼辦?學不完丟掉再學論語,反正學來學去都學到了,對吧?懂不懂啊?學完老子五千字,老子不重複的字,《老子》、《大學》、《中庸》、《論語》加起來,這幾本書加起來不重複的字,大傢伙知道有多少?你們猜猜?不多啊,一千字不重複的。所以說你讀完了《大學》、《中庸》、《老子》《論語》、,你的識字關是不過的,你知道嗎?
你不要以為按王教授這個理念你讀了以後全部的人都能識字了,哎,不可能,你只能認識一千字,我都統計過了,逐字個的,我一個一個字的抄出來,我統計在紙上,我按拼音順序,我把《論語》、《老子》、《大學》、《中庸》所有的字統計出來,一千多字,生僻字。這些你一年就可以識完,然後《千字文》上不重複的字,然後各方面不重複的字,你一個人還要識到兩千字以上,但是你不要害怕,一個人只要識到五百字以上你再教一天就學會十個八個以上。

四書不二字, 這個讀經教育中心黃天翔(音)老師一直做這個事情,已經做了十來年了。實際上我給大家講一下啊,方便法門啊,如果你稍微勤快一點吧,可用可不用,一個孩子不需要識到四千字,每個字不需要很清楚,識個三千字以上,兩千字以上他在這個程度上他讀書都是大體能很自主的,是這個意思。當然你可以識四千,為什麼?你要下功夫,幾乎兩年都可以全部認光。小孩子,你越小的孩子,記百分之六十總可以吧,你千萬不要百分之百都記住了,明天再搞一遍。所以對於小孩子識字,識了是高興,明天忘了再高興,然後再識一天。懂嗎?千萬你不要去罵他,不要考試。這樣子最不好。所以他越識越多,這是捎帶的啊。所以這七節五輪法啊,把你捎帶的什麼事情都解決掉,一個方式,就是為讀經服務。好了,這是識字。

你就要知道,小孩子他聽聽就會受苦的是老師,老師我領著讀,我們這些小孩子三十個,我告訴你,一個孩子他一直扯著嗓子給你喊,很快就啞嗓子。他肯定是這個孩子在這裡那樣(動兩下),那個孩子跟著讀幾遍,這個孩子跟著讀幾遍,讀幾遍,你的目的達到了,為什麼?他都聽到了,小孩子是不需要都和我們這樣來聽,他就是在玩的他也聽到了,他已經會了。真正聰明的孩子一般都是好動的,他不學的時候,你不要強迫他。昨天我聽著哪個老師在說了,小孩好動怎麼辦?好動的孩子他往往聰明。你就讓他聽會了就好了,你的目的是不是會呀?會了就好了。你說我不便於管理。小幼兒,不要太多的去管理,不要太死啊,就這樣(雙手背後動作),那受不了的。他自己到時候動動身體調整一下也是可以的。所以說他多聽一定會背,小幼兒。

那麼在課餘時間,我再告訴大家一個實踐的方式啊,這個記不住沒辦法了啊,記不住你要到我那去學了。我這個月進行《論語》,進行《老子》下個月進行《大學》《中庸》,在進行下個月的同時,在進行下個月之前,我學這個《老子》的時候,我《大學》《中庸》方塊機放著好了嘛,他進進出出隨便聽幾句,下個月他是不是有親切感了?這又是一個方法啊。管他是不是預習,他聽到沒聽到,我反正教室裡放著,他跑出去跑進來,他都聽到了,他都聽了幾遍,聽過一個月有幾遍,他都有很深的印象,你懂不懂?這叫預習,又解決了。

講了個七節,基本上我看看,視力,識字,預習,課程的分配,都講完了。現在快十二點了,講完它吧。好,領讀跟讀,講完它,有五節嘛,剛才講到五節了,五輪啊。第一輪,我還是講的第一輪,對不起,我還是講的第一輪實際上,第一輪,我們是領讀跟讀,小孩子領讀跟讀,跟幾遍?千萬不要這樣吹毛求疵,我網上公佈是四十遍,你一定要腦子轉轉彎,趙升君說了四十遍,NO!很聰明的跟你學了三十遍四十遍嗎?十遍就可以了。小幼兒,你教他四十遍,領讀跟讀,實際上再讀兩遍,你也不要擔心速度,速度越往後越快,後邊都可以忽略不計,就第一輪你把它做好,為什麼?小幼兒,他有些確實,有些孩子他好動,不是聰明,就是脾胃不好,他好動,他模模糊糊聽不到,所以說你在第一輪的時候去管紀律的,可以這樣說。讓他安心坐好,你讀得慢,他就聽得到,你要一下讀得很快,有孩子就模糊掉了,根據我的經驗,模糊掉了!他到背起來吧他永遠是漏前忘後。所以五輪當中,對於小幼兒,甚至對於每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第一輪,領讀跟讀。第一輪你不怕浪費點時間,我領了三十遍,小幼兒我領了一開始我剛帶一個幼兒班怎麼辦?我領讀四十遍好了吧?他幾乎好多聰明孩子已經會背了你知道嗎?但是他讀得很清楚,每一個孩子,我某某某最搗蛋,我就看著你,來,至少第一輪我熟讀。他等到第二輪他跟著溜了,他已經很清楚了。就怕第一輪不熟,他在溜他也是心裡跟著溜,他會他有時候會模糊,懂不懂?所以五輪當中第一輪是最重要的。第一輪領讀跟讀,小幼兒可以領讀四十遍,甚至根據需要你可以領讀五十遍,這都沒關係的。很聰明的,和我這樣聰明的,領讀十遍,或領讀兩遍,都可以,就這個意思。這是第一輪,這是領讀。

那麼第二輪呢?就是齊讀。但是第二輪這個齊讀,假設前面有四十遍或者三十遍,我第二輪這個齊讀,你知道嗎,因為這是分段嘛,是不是啊?我分七段嘛,第二輪還是在第一節課,我先講第一節課,我講了第一節課,每一節課就複製粘貼了對吧?我講完第一節課就好了啊。我第一節了領讀了四十遍,好多孩子他聰明的就差不多了,然後我們一起齊讀。四十遍也好,多少遍也好,我們齊讀到100遍。那麼我在第一節課當中我們假設分成小段,他小段已經會背了你知道吧?差不多了,會背了。這一千個字連起來,聰明的孩子可以,不聰明的孩子不可以。這就是第二輪,實際上第二輪就是分小段,你可以分段,這個第二輪你要說現在,就是你操作,你們老師能力越強,這個五輪有兩三輪就夠了。他已經把其他輪涵蓋在裡邊了。很細,和開汽車一樣,一下這樣,一下這樣,不可能有六輪,就是五輪。我第一節課,比如說我是《老子》一到十章,我感覺要是沒信心,孩子沒能力,我就一章一章分小段,一章讀完“道可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再讀五遍,就這樣,我感覺一節課領讀跟讀能讀五遍,我都給你讀一遍,都是讀五遍。那麼你要我就是一大段,從頭讀到尾,從頭讀到尾,都讀五遍。那麼這裡邊有個什麼特點你要知道啊,他先讀的他精神最集中的每一節課,他是能先背的。第一章跟他第十章的這個他是有點差別的。那麼再細節調整不要說了,太細了那我說你們記不住了啊。那你就自己去琢磨一下也可以啊,這個原則要自己掌握。

那麼假設第二輪就是讀到一百遍。讀到一百遍,聰明的孩子,五輪就結束了,因為他會背了。最多還有第三輪。我說最笨的人五輪啊,第三輪是聰明的孩子,這一百遍下來,聰明的孩子應該會背了,分段也差不多了。那麼我們上課的時間再繼續我們是分小段,那我講了兩種,一種分大段,我們分大斷不講了,但是分大段的話,這就模糊掉了。我們只講分小段。我們第一節課分成五小段,好了,我一百遍讀過以後,分小段就都會背了吧,然後我把這五小段連起來,這叫第三輪。連起來這個第三輪有多少遍,你要根據實際情況,三十遍或者四十遍,對吧?這是第三輪。

第四輪,我假設四節課,我把這兩節,因為我第三輪是不是一千字全部會了?我這七節課這七千字都會了吧?分段都會,但是連起來還有點不熟,還要點時間。好了,我第四輪,我就分兩段了。我七節課,我三節課,我把這三千字連起來,我這三節課就把這三千字連起來。領讀也好,你們自己讀也好,齊讀也好,那麼後面三節課我把後面這四千字連起來,這不就是分兩段了嗎?這就是第四輪。

第五輪大家不就知道了,就是把這兩段合起來,這就是第五輪。那麼聰明的孩子嘛,他一百遍背過了把這本書連起來這就一輪,對吧,啊這就兩輪了,有領讀有齊讀。再稍微聰明一點的就三輪,在笨一點的四輪,最笨的五輪也夠了。所以說這個是各個擊破,然後再把它連起來。這樣連具體的遍數給你都講講好了。

如果說再進一步講,如果說你的學生都是幼兒,你肯定會有問題,他不是同時完成的,對吧?他不是同時完成的。對不對?有的孩子在第三輪完成了,有的孩子在第二輪完成了,有的孩子在第四輪完成了,我這樣笨的在第五輪完成,沒關係。為什麼?這就叫做自學與齊讀相結合。你就讀到第五輪,你某某某第二輪完成了,沒關係啊,給你播放機,學了一個大家幾乎學不到的唐詩宋詞,一到二十首,你聽一聽,讀一讀,自學,老師給你檢查,通過了,給你朵大紅花,對吧?所以你班級裡有好多自學的人,懂嗎?為什麼我要強調幼稚園第一年一定要識字?你把字認得很清楚,因為這段時間,你跟你齊讀是浪費,實際上小孩子很靈,他自己學的過程當中你們在讀他就在聽,懂吧?他一心可以二用三用的,所以說他又在複習,他又唐詩賺二十首,所以在這裡你對學堂幼兒的自學問題,你就很寬鬆。齊讀的量完成了,我們就完成了,他哪怕多學兩首唐詩,他已經賺了。我用一年的時間慢慢培養到從自學兩首到三首到五首到十首,一年下來他就不得了,他自學能力非常強!幼兒也可以自學的,是這個意思。所以說太笨的你也沒浪費,為什麼?咱們哥幾個太笨的讀到最後,因為我定的這個量,是以笨的甚至中游,如果太笨太笨實在背不下來你千萬不要定這個量,因為你再少他也背不下來,對你的學校的品質會有影響。懂不懂?那樣家長會造反,因為畢竟自學,你要說啊開學個七天八天就自學還是不錯的,要是半個月都在自學你這定的量太低了你知道嗎?所以說我們一個月要求三千字五千字你要根據實際情況,量不要太低。

那麼,進一步來講,這是十年的經驗,講完就算了。如果說這個孩子逐漸能夠自學了,好了,還要齊讀,我把三千字的齊讀降低到兩千,為什麼?大傢伙能力都起來了。我把大部分的時間給讓你自學,這個自學不是說明天你自學他就能自學了,哪有這麼聰明的孩子?哪有這麼的老師?你要逐漸的先用齊讀、領讀、跟讀,把他字,識字這一關過了,然後背書有感覺了,背過《老子》《大學》了,然後我四分之三的時間領讀齊讀,哦五分之四的時間領讀齊讀,甚至更多,然後拿出一點點時間,“哦,某某你再自學。”他慢慢的自學,因為他也會慢慢的長大嘛,他有能力,能力慢慢的增長,你明天又叫小幼兒“自學去!”你不是難為他嗎?跟著方塊機也不容易,小孩子嘛他容易散,然後過渡到五分之三的時間這個齊讀領讀,五分之二的時間大部分來自學,再過渡到五分之二的時間齊讀領讀,過渡,那麼再用五分之三的時間用來自學,逐漸的過渡到就自學班了,不要老師了。這個月你五千他三千,他八千,他複習一萬五,到了月底來給我檢查,否則你不准踏入自學班,你這個班級就有一個自學有齊讀有領讀。人人都向上你知道嗎?他一會去向上自學班去努力。他一定會去向自學班去努力,會的啊,每個人都希望當大隊長的,每個人都希望很優秀的,這是人性。所以你只要不打擊他,這就可以了。

那麼夏令營,一般的老師,只要採取領讀齊讀就夠了,那麼你碰到特別聰明的,你讓他自學一下,一般的不要採取自學,為什麼呢?你短短三十天,很難操作的。除非你很有經驗,所以說這個不是絕對不可以操作,有經驗的老師,這個,我就好多孩子能背下來,我就可以操作,但是定一個任務,千萬不要絕對了,“某某他說,老師我自學完畢,我領讀完畢,我背給你聽,我一聽確實完了,他說我再自學一千字,對不起,不行。為什麼?他能定一千或許他心裡語氣有點高,你說定一千二好了他也很高興,他完不成了他有點受打擊,六百完成了你看你超過六百。再給你,那你現在開始嘗試八百,在這個夏令營中你再給我讀個一兩千字那也很值了。所以夏令營就這樣吧也很好操作。

好了,不管大傢伙懂不懂哈,我再重複一遍,第一輪,最重要,領讀,跟讀,對於小幼兒,把識字關要給他過掉,領讀,跟讀,把識字關要給他過掉,就在這第一輪上,我就這第一點,我很重視這第一輪,並且,把讀書的一些習慣培養起來,為什麼?你齊讀領讀很慢的,你可以去照顧的。對吧?我們都有這個經驗,肯定都有這個經驗。好了,第一輪的這個過程當中,維護秩序啦,識字啦,預防近視啦,千萬,這是我的經驗哈,肺腑之言,不想讓大傢伙走彎路,你想走也沒辦法。千萬不要讓小孩子一直指字開口讀,既耗神,又耗眼睛,他很快就會近視。待會再說哈,交上錢以後再說近視的問題(呵呵)。
好了,那麼第一輪,第一輪,你們要知道,遍數,很重要,你寧可多齊讀(小幼兒)多領讀齊讀幾遍,浪費一點聰明孩子,沒關係,因為你在這半年當中吧,你把好多這些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的這些人都把他慢慢的培養起來了,這要一個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對聰明孩子不會有很大浪費,所以說我們一定做到因材施教,要根據不同的時間來做,你完全自學了就會因材施教了,你不能自學之前免不了會有高低上下有點浪費,我們不是故意浪費就可以了,懂不懂?這是第一輪。

(問:“這個過認字關是需要安排另外的課餘時間來學嗎?”)
不要不要,第一輪嘛,我領讀道可道,非常道,道我就寫在字卡上了,你要單獨認,不是模模糊糊認,模模糊糊認有的人可以的。”
(問:“但是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是否要安排認一定量的字和一定的時間量?)
沒有沒有,這樣吧,我給你示範一下,我給你寫幾個字,一二三四五,你們都是小朋友啊,我這寫在黑板上,來,一二三四五,這個是道,讀一遍,道,這個是可,讀一遍,可,這是非,常,明,這是明,我就這五個字,來,跟我讀一遍,讀一遍了吧?再讀一遍,又讀一遍了吧,好了,上課,我們上課了,在中間,我們休息了,小朋友來,我們再讀一遍,又讀一遍了吧,不會耽誤半分鐘到一分鐘,你每節課不會超過三分鐘。好了,那麼你第二節課怎麼辦?第二節課同理啊,這有啥,我不認識你某某某,因為我只看過你一遍呀,我看過你十遍我不信還不認識,那也太笨了,一百遍我看你認不認識。第二節課呢,道,可,名,非,常,又三次,上課,一上課嘛對吧,再來一遍,課中間嘛,你咋這麼緊張,半分鐘一分鐘,下課之前,下課了小朋友不要急,你就從中間這是啥?明,這是道,不要就打亂順序,你隨便打亂,我不相信一個笨孩子他四節課五節課下來他這幾個字不認識。一天認識五個,你就算一下,一百天認識五百個,三百天認識一千五百個,超過五百個,你就隨著你的經驗,你就可以認十個認八個,一年下來,我保證兩千個字,只要你老師能這樣隨便用心,因為你總不會一節課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你就一直坐著讀書嘛,稍微調節一下,好了,到下午,來,某某小朋友,上來,對於小幼兒,給你一個你拿著指,道在哪裡?找到就算認識,找到就算認識!為什麼?他有時候說不出來,我給你說,道在哪裡,在這裡,對不對?你們都很高興,對。好,名在哪裡?就算通過。對於中班以上的,來,某某某,過來,可在那裡?名在哪裡?基本上都認識了。檢查幾個笨的嘛,聰明的不要再檢查了。檢查幾個笨的,操作完畢,五個字都認識了,這樣一年下來一千五百個字,讓他一千字好了,鞏固率,三分之一都忘掉好了,對吧,那就明年再識一千五,沒什麼識了,如果你老師很有經驗,一年就差不多了。懂吧?不浪費時間,並且是一個調節,小孩子哪有坐著穩穩讀書的嘛。

再說一個,最後說一下,這個有良心的話交點錢,沒良心的話沒辦法啊(呵呵)。你看啊,視力,我也困惑了好久,這個可以寫到網上去,我們那裡,只要是幼兒,或者一二三年級以下的孩子,用這樣訓練上一個月,視力都能提高最少提高0.2左右,最多能提高到就是說他本來0.8,0.6他能提高到1.5了,一個月。想不想知道?(想)統計一下啊,三萬塊錢收上來。怎麼說?小孩子的視力問題,這個一定要跟王教授講。為什麼?這是經驗,你千萬不要說然後怎麼辦?就這樣辦。識字要單獨教,煮湯丸理論不能說它不成立,我說百分之五十的人不成立。我兒子太笨了他跟我學了好幾年,他也沒煮熟,他也不識啊,你讓他單獨識他一會就識了。因為有些孩子他確實鑽在桌子底下他玩玩玩然後你說識字他自然而然他書背的比別人都好。拿起一本書來,有的孩子最聰明的,拿起一本書來就倒著看,倒著看,都識,這就小孩子,都認識啊,小孩子拿反了你千萬不要去指正,人生多厲害啊,他這一輩子會翻著數數,倒著讀,懂嗎?你千萬不要去給他糾正過來,是你太差了,你沒有這個能力,他把這個書往這一擺,他就這樣讀,你知道嗎?他就這樣讀,更稀奇的他就這樣讀,完了他就這樣讀,這是最聰明的,都被我們老師害苦了,為什麼?這種聰明的孩子肯定不聽話,他總在桌子底下玩玩玩,為什麼?三千字對他來說識六千字也不成問題,會了。會了你就鼓勵一點,來給你掛個個方塊機,你就在桌子底下玩唄,對吧?是這個意思。

好了,視力,近視是怎麼造成的,我們反其道行之,給他解決掉,太大了不行。現在戴眼鏡就是因為這個,□□□(此處省略三個字)我都氣了,這個眼鏡店他們□□,為什麼?他是在賺錢?我小時候一年級到六年級沒有人帶眼鏡,一個都沒有,到了初中,真是有一個鳳毛麟角才帶著眼鏡對吧?人家肯定給你起個外號叫“眼鏡”,對吧?沒有人帶眼鏡,要不叫“四眼”,學校不會有戴眼鏡的,一直到初中,為什麼我們現在有了?第一,我們家長要知道,小孩子0.6、0.7、0.8、甚至0.4這個很正常,他的視力在定型之前他是發育的,不要太去哎喲我去測測視力,他的心肝脾肺腎都還沒發育完全,你的眼睛是受肝腎的影響最大,為什麼你五十歲你就花眼了?肝腎功能退化了嘛,你以為就因為兩個眼珠子啊?對不對?不是的,這個大傢伙千萬不要笨,動不動就去找科學的,去配眼鏡,配上了摘不下來了。好了,假設他近視了怎麼辦?很簡單,但是老師要用心,是不是他近視的造成就是在同一個距離他看的時間太長了?小孩子肌肉,眼睛這個睫狀肌啊,他在這裡就不調節了,你眼睛為什麼能看遠看近,這個眼球在裡邊是動的你要知道,它會拉長拉近的,你是一個可以活動的凸透鏡,懂不懂?可以活動的凸透鏡,你不是死的凸透鏡啊,死的凸透鏡只能,你不信借個放大鏡看看他只能看一個地方啊。他怎麼會看?你拿個放大鏡他怎麼會看的很遠?不會的,他只能固定。你的眼睛是凸透鏡,我們都上過物理,是個凸鏡,凸透鏡,他是可以自動調節,越小的孩子他調節的範圍越大,他調節的力度越大,長大了你就定型了,但是它也會調節,不可能不調節的,他就是一個時間看太久看七個小時八個小時,這裡不是反對大量讀經,是反對大量盯著書看,尤其是小孩子,他又不會這樣搞一下,你老師吧他又很聽話,你又為了方便把手一擰這樣,老師有時候為了管理需要這樣,不是為了上課需要這樣,他就盯,盯久了很快就近視了,你試試不超過一個月他保證給你近視。

那你怎麼調節?第一,我們領讀跟讀吧。你不要笨啊,我就是趙老師說的,讀個三遍,小朋友指字讀兩遍,然後往前看看跟著我讀兩遍,千萬不要說讓他從頭讀到尾讓他指著字,這是我的經驗。然後就是說你們一直想著怎麼糾正,糾正很簡單,因為近視必然是這樣造成的,我遠方看上一個點,我就一直瞪著它看,每天看幾次,就糾正過來了。江湖一點訣,點破不值半文錢啊。甚至我在學校糾正十七八歲的孩子,都能糾正,但是吧比較痛苦,他要比較長的時間,他每一個月可以提升0.1到0.2,有的呢不怎麼提升,有的他原先連那個E都看不到,現在能看到了,他也算提升,越大的孩子提升起來會比較慢,但是你要鼓勵他,他在一個月期間,只要20歲以下的人,在一個月期間,二三十以下甚至是,他還會比較快,還可以糾正。越小的孩子你不要怕,不要配眼鏡,幼兒和三年級四年級以下,你用這個方式,老實點,看著,這小子不會認真去看,你就盯著,尤其小的孩子因為他不會盯,瞅著一個地方,要求是要出眼淚的,我就瞅著,你不信你下了課你去找一棵樹,很遠的樹看看,瞅一會他就回很疼出眼淚,不要管它,它就這樣調節,恢復,小孩子無所謂,因為他會(眨眼),我們大人瞅遠了他也會一直眨眼,不要管,因為你這原理對,只要多瞅遠方,盯著一個地方多看,他就拉出去了,因為它要。。你要看那個地方是不是眼球會一直一直往這灌出,拉過去,要拉出去,他只有拉出去,只要拉出去拉回來,拉出去拉回來,近視的問題,我們開學堂,以後就不會存在這個小孩近視的問題,千萬不要讓他一直指字讀書讀,這是我的經驗。這個與王教授的理論並不矛盾,因為我們可能沒有考慮到實踐上會這樣一個近視的問題。

再一個,你不要領讀時一直吼,這樣很快耗氣,他就會身體不好,就是有的在讀,有的在聽就可以,反正讀個一二百遍就會了,關鍵你前四十遍你要認真一些。

(問:“請問一下他這個比如說他這個看著遠方,看得多遠?看得多長時間?”)

固定這個100米的一顆樹就可以,任何一點,甚至你上課,來,我找幾個這個紅色的字帖,貼到黑板上,這一排,跟老師讀,看著它這點,因為他就是一個遠近嘛,但這個是不屬於恢復視力,但是這個足以調節視力,足以讓你不累,看黑板哪裡?女孩都盯著紅點,男孩都盯著綠點,你看看唄,這個視力不會交叉,誰也不會影響。對吧?那先看著,來,道可道,道可道,來看著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好了,小孩子五分鐘不能眨眼,他眨了一下就幹嘛了,就看著這裡,讀完了,看書讀兩遍,然後那你閉上眼聽兩遍嘛。對吧?我們這一排讀你聽兩遍嘛,也可以的呀,小孩子一定會聽會的,我們哪時候開始學會的啊,不都是聽會的嘛。所以佛家有句話,觀音菩薩這個耳根圓通嘛,“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對吧?這個世間的眾生,耳朵最靈,不是眼睛,耳朵最靈,所以說他是聽會的,有的世間的眾生他是靠鼻子,有的是靠嘴巴,靈的地方不一樣,我們這個是耳朵靈,其他地方不靈,所以說這個你發揮它多聽。

好了,你沒記住的話還有一個要點,就是你要在學《大學》的時候,你下個月計畫要學《中庸》,學《大學》,這個月學《老子》,你就不要求效果,你的方塊機就放下個月的,一個月以後,他們就很熟悉,小孩子你讓他,我怎麼去檢查啊?每到檢查的時候小孩子找我檢查對吧?雖然我這個人緣好一點,但是也算個校長了,他們不緊張,為什麼不緊張?他會。我再松一點就是了,你知道他背的很溜,一下子變得很嚴不過,你知道他不是不會,他們就會很高興,我讓老師檢查他們就會很死板,按我的要求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摳,有時候孩子們就會很痛苦,這個也不好,就說吧,要有個機動靈活,這個機動靈活你一定要實踐出來,這樣說出來你一下子消化,那你就太聰明了。是簡單,但是你要在消化的過程當中會走些彎路,但是沒關係,你也可以找個老師吧,那我們都學一下,都不學的話那這地方就沒辦法賺錢了對吧?實際上你跟我到哪裡學還是這些東西,沒有別的了。這些年我號稱總結出一些經驗,實際上都在這一點上,我都說完了。其他的怎麼管理孩子,孩子調皮怎麼辦?那個你不要問我,那我哪知道了對不對?這個不是我這個方法能夠改善的,但是有一點,多鼓勵,都會慢慢變好,沒有孩子會不喜歡學習,就這樣,我們要多鼓勵。當然我也沒有完全做到,但是要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去要求你說完全做到,那不會的,所以說你不要以為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你到我哪裡看看你就知道了,哦我做的都比你們差得多。實話實說,尤其比某某老師差的,他太負責任,我是不負責任,就這樣。
好了,應該差不多了(眾鼓掌)。

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

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

 

王財貴教授講于 2010年1月2日

地點:台中教育大學–第一屆讀經宣導員培訓會

 

時間:2010年1月2日

地點:台中教育大學第一屆讀經宣導員培訓會

主講:王財貴

錄文:木木 校對:懷仁

修訂:王財貴

 

同學男(很大聲):起立!(大家笑)敬禮!

同學們:老—師—好!請坐!(大家笑)

教授:這是特別禮遇。(笑,大家笑)現在的大學生上課已經都不敬禮了。

……

 

緒言

(指著講桌上的一盆蘭花)……有一個禪師說法,講臺上一定要擺花,服侍他的小和尚,聽法聽多了,自覺有此道行,有一次就故意不擺花,禪師一上臺,問:今天怎麼沒有花?沒有花不說了!小和尚得著機會,說:師父不是教我們不可執著嗎?怎麼自己那麼執著呢?師父就教訓他:你為什麼執著於不執著?所以,我也一定要有花。(眾笑)。大家不要笑我執著,因為你不可以執著於不執著。(眾大笑)

 

好,我很感謝高瑋謙教授,他讓出時間來讓我講一堂課。我為什麼要謝謝他呢?因為我是很喜歡講的(眾笑)。大家也要感謝我昨天讓出我的時間給各位做自我介紹,因為我知道大家也很喜歡講,果然一講就是一上午,把我的時間都佔了……(眾笑),當然,也因為知道你們太喜歡講了,所以把你們找來,要培訓成為宣導講師,以後你們就可以一直講一直講,乃至於可以講一輩子,推廣讀經就可以靠你們了!

 

解題

 

依照課程,今天我講的題目應該叫做: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原理的“原”,本來也有“基本”的意思,所以,“基本原理”就是“基本的基本的道理”,那這麼詞語豈不太囉嗦了?不過,“原理”那個“原”呐,還有“推原其實”的意思。因為“原”本來就是源頭的意思(教授板書篆書“原”字),上邊和左半邊,是一個峭壁,很高的地方。為什麼知道這裏是很高的地方呢?例如“危”字(板書篆書“危”字,故意把中間的一豎拉得很長)。看,這懸崖下面站一個人,上面又站一個人,怎麼樣?噢,上面那個人看起來很危險吧!所以,高和危兩字的意思往往相通的。譬如“正襟危坐”,“危坐”就是兩膝著地、兩腿豎直,“高坐”的意思。這個“原”字,表示高的地方有石壁,石壁有裂縫,從裂縫流出水來,這整個字叫什麼?(大家說:原),中間這個字叫什麼?(大家說:泉),所以,泉跟原是同一個意思,後來“原”字被引申為“原來”的意思,什麼叫原來呢?是說“最初”的時候,用水流的最初表示“原頭之來”。又因為泉水往往出現在比較高的地方,所以又有“高原”這個詞。

 

原的意思引申出去,常作為“原來”的意思,那“原頭”的意思就不見了,於是再加一個水,這個叫什麼?(大家說:源),所以這是一個錯字,錯字的意思就是本來不應該這樣寫,因為不必兩個水呀,所以“源”是後起字,“源”、“原”兩字是古今字,形異意同,一個字分為兩個字,互相可以注解,這種現象在文字學上,叫做“轉注“。“源”是“原”的轉注字,“原”是本字。所以說:“原”就是“源頭”;而“原理”呢,就是“最原初的道理”,最原初的道理其實也就是最基本的道理。我們“推原”一件事物的道理,到初始源頭處,以作為這件事物成立的基本條件。那最初的,就是最基本的,合起來叫做“基本原理”:一面表示它是作為依據的基礎,一面表示它是追溯道理之所從來,而得到根源性的解釋。所以我們這個題目叫做:“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

 

 

 

教育理論推原

 

原理可以說是事物所以成立的內在理由,要把握一件事物的原理,首先我們要做一種“推原”的工作。例如我們講讀經教育,首先應該問:讀經教育這個觀念,憑什麼而可以成立?憑什麼而有價值?憑什麼而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實踐,甚至去堅持,去宣導?我們要給出理由,深透了那最內在的理由,我們去教讀經,才不是盲目的,我們去推廣讀經,才不會再有疑惑。要真正回答這一連串的問題,我們必需對讀經教育推原一番。要“推”到什麼地方呢?又怎麼推呢?這種工夫看起來似乎不很容易,其實也不很難。子夏說,“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要從眼前的事物開始,一步一步提問,一步一步解答,如同《桃花源記》裡的漁人,循著一條蹤跡,往前走,就可以漸漸深入,找到源頭了。譬如:我們可以從名號開始,這也是孔子“正名”的思想。既然用的是“讀經教育”這個辭,我們就可以推進一步,知道它是一種“教育”。所以,我們要以教育為背景,來思考讀經的意義。假如不從“教育”的立場來討論讀經問題,那麼讀經就不能夠稱為是一種教育的理論。如果能夠推原到教育的意義,從教育的意義出發,而可以講到讀經,那麼,讀經就可以成為教育中的一種理論,叫讀經教育理論。

 

再進一步,如果某一種教育理論是從教育的最核心處──最根源處,用剛才的話說,就是基本原理處──從教育的基本的原理出發的教育理論,它越是從教育的核心處出發,就越切中教育的本質本義,這種教育理論就是可靠的優良的教育理論。反過來說,我們如果能夠把握教育的本質,就可以開出可靠的、優良的教育理論。要知道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論,不一定都合乎教育的本質,也就是不一定都是可靠的、優良的。因為教育是一件大事,展開來有其廣闊的內涵,有些教育理論,不一定從教育的本質出發,而只是圍繞在教育的週邊。雖然所謂“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週邊也是有相當意義的,也是有效的,但週邊畢竟是“末”,本質才是“本”。《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本為先,末為後;本為終,末為始──不是“本為始,末為終”啊,是“本為終,末為始”,因為有終才有始。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所以終是與本相配的,而始是和末相配的。假如我們把握到教育的核心的意義,從內在的原則出發,我們就可以說,我們把握到了教育的本質。那把握到教育的本質的教育理論,應該就是最高明的最可靠的教育理論。

 

剛才我們說到人類曾發展出許多教育理論,其實,說“教育理論”,是一個很奇怪的詞語。如果我們去讀教育類的書,譬如教育概論、教育史、教育哲學等,我們說某某人是教育家,他有什麼什麼教育觀念,也有很多碩士博士論文研究某某人某某學派的教育學說。其實,被人所標榜的真正偉大的“教育家”,都不是為了教育而建立起他教育的理論的。他也不會因為生命中隱含了一套教育理論,而被稱為“教育家”,比如說蘇格拉底。講西方的教育史,一定會大講蘇格拉底,甚至把蘇格拉底擺在開創者的地位。但,請問蘇格拉底他是不是為了建立一套教育理論才到街上去和年青人做談論的實驗,又把他的實驗成果拿出來建立一套“教育學說”?孔子也是教育家,釋迦牟尼、耶穌也都可以算是教育家。孔子、釋迦或耶穌是不是先建立了一套教育的理論,然後依之而週遊天下教導群生而成為教育家的?大家都知道,並不是!他們只是努力地在過他們理想的人生,做他們理想中的事,說他們理想中的話。所謂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後人依照他們的人生信念和行動整理出來的。所以基本上,自古以來,只有聖哲,沒“教育家”,然而聖哲都是真正的教育家。因此,“教育”這件事情呀,跟“人生”非常切近。所以,凡是對人生有體悟的,他必定有一套教育方法,其方法背後隱含了一些條理,可以讓我們去抽繹,整理成一套套的“教育理論”。

 

 

 

教育的本質在“成人”

 

既然教育與人生如此切近,我們就可以來思考一下了,所謂的教育本質,應該設定在哪個地方?把握了哪個關鍵點,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從教育本質出發,來成立一個良好的教育理論?並且可以用那本質的關鍵來檢測所有的教育理論,看看哪些是從本質出發的,哪些不是從本質出發的?不從本質出發,我們並不一定就要說它是不對的,或說它是不好的,更沒有說它是沒有用的,但是它確是外圍的,枝微末節的。固然外圍的和枝微末節也有用,畢竟不是大用,而是小用,而它的小用也需建立在本質的大用上才不會出亂子。所以,既然要做教育,我們應該先瞭解教育的本質,然後仔細地檢查古往今來的教育。看看它們的理論是本質的呢?還是週邊的?尤其我們自己選擇了讀經教育,還想進一步去宣導教育,更應該檢視看看,你所要從事的讀經教育,是立基於教育的本質處?還是附著在教育的週邊處?這樣,我們就可以把握讀經教育做為一種教育活動的意義所在。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出現了,就是我們要去問: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在哪里呢?誰把握到教育的本質了呢?是不是各說各話,大家可以自以為是呢?我認為我們有一條可靠的線索,可以立個標準。那就是,想一想:原來所謂的聖賢人物都號稱為教育家,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教育家呢?他們原來並不是為教育而教育,他們也沒有立志要建立一套教育理論,他們只是好好地活著,活出“人”的意義,他們自然就會做教育,教出許多和他同路而可敬可佩的人。由此可以想見教育的本質了,所以我們要推原教育的道理,我們要往源頭溯,就推溯到這個源頭。教育的源頭是什麼呢?是“人”!教育就是以“人”教“人”。

 

教育家教育人,為什麼要教育人?無非是想讓人“成人”。就是因為對於“成人”的意涵領會的不同,於是對於教育有不同的觀念,於是有不同的手法,於是就各自開出教育的實踐,於是後人考察諸多古人,便可以整理出多種教育理論。古人是先有教育,然後有教育理論,今人則可以就著教育理論而開展教育。所以除非聖人,凡是想要做教育工作的人,都應該有一套自己遵行的教育理論,而最好是對自己所遵從以及所面對的諸種教育理論有完全的了解,才能決定教育的主要和次要方向,並且決定各自用多少力氣去實踐那些教育理論。既然這樣,如果我們今天要講讀經教育,首先就要明白讀經教育的理論,接著要再看看讀經教育的理論合不合乎教育的原理,它是不是特出於其他的教育理論,它能不能把人培育成一個“人”。如果合乎原理,那我們講的讀經教育便有很高的價值,值得我們一生去信從,去推廣;但如果不合乎,那讀經教育的價值便不高,我們或許可以因時因地偶爾小小地做一做,對人推薦時,也不必太用力,以免害了人。

 

那請問讀經教育真是合乎教育的本質嗎?我今天就嘗試把我歷來所講的有關讀經教育的理論和實務,做一個總整理,從幾個層次和其面向來展示,讓它形成一個體系,以便大家來做考察,考察它是否合乎教育的本質。我整理出來的讀經教育理論體系,可以用以下幾個層面來展示:一的、二性、三原則、四標準、五特質。的,性,原則,標準,特質,是層;一,二,三,四,五,是諸層所含的各面。

 

“一的”,“二性”,是在教育之先,探討教育背後的基礎,那基礎沒有別的,就是“人性”,我常說“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而要把人性開發出來,先要瞭解人性,我用“二性”來把握人性的內涵;要開發人性,就產生了“教育”的工作;而要做教育,必須遵守教育的基本規則,我分析為“三原則”;依照教育的原則去實際地操作,就要盡量合乎實施的要領和操作的標準,我舉出了“四標準”;從一的二性三原則四標準建立起來的讀經教育理論體系,跟別的教育理論就有所不同,我從五方面來說明它的特殊性,叫做“五特質”。我今天姑且用這五個層次十五個面向來講讀經教育的原理,也可以說是建構讀經教育的理論體系。

 

 

 

一的──教育唯一的目的

 

所謂“一的”,就是一個目的。教育只有一個目的,讀經教育也只有一個目的,而這個目的應該合乎教育的目的才對。我們談教育,但教育不是人生首出的觀念,教育還有它的目的,教育的活動是為教育的目的而開展的。沒有教育的目的,也無所謂教育的行動。教育的目的一轉向,教育的行動也要跟著轉向。所以討論到教育,最首要的議題是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所在。那麼教育的目的在哪裡呢?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在教人“成人”──成為一個“人”,而成人的標準應該在於“人性”。所以教育要針對人性,要開發人性,讓人性盡情地展露出來,就是使人成為一個“人”。這是一個分析命題,是不言而喻,不必再爭論的。

 

但何謂人性?則不容易說明。中庸所謂“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首先“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可見一個順著自然生命生老病死的人,並不一定能夠盡其性。要盡其性,必須有所開發,此即是教育的功能。而且“能盡其性然後能盡人之性”,教育,不只要一個人盡自己的性,還要進一步盡所有人的性,這就是教育的擴大,教化的流行了。而人性的內涵是無窮的,“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性的開發,一定要達到人德通於天德,才算是完美的“人格”。現代西方人的也有類似的講法,他們說人要與自己和諧,與社會和諧,與自然合諧。能盡其性,相當於人與自己和諧,能盡人之性相當於人與社會的和諧,能盡物之性相當人與自然世界的和諧,而贊天地的化育就應該是人與宇宙創造的和諧,這一步西方人還沒講到。縱使西方人在宗教上可以講到天地的化育,但那是上帝獨有的事,還不能夠講人可以到達贊天地而與天地參,他們還是把宇宙當做外在的存在,把上帝看作超越的主宰。中國的智慧是內外相及,物我一體,這種境界西方人還沒說到。不過,現代的中國人忘了自己的學問,以西方人為標準了。最近西方人出來講這些和諧,我們都歎為至理名言。為什麼我們會讚歎它是至理名言呢?因為它確實是人類內在心靈的追求啊。而合乎內在心靈的追求,我們可以說是本於人性而起的追求,那本於人性而起的追求並不是現代人才有,更不是西方人所獨有。凡是人,默默中都有,因為人性本來如此!

 

人性既然如此,則盡其如此之性,便是人生先天的,應有的追求,這應當也就是教育的目的之所在。所以凡是聖哲莫不因其所洞見之人性而嚮往之而自我教育之,並以此教育群眾,期使人人都能盡其性。我認為,我們對教育,也要有這種高度的目的,要不然,教育為何而做?我們的教育往哪里走呢?現在請各位思考一下,近十幾年來,教育體制所施行的九年一貫教改計劃,首先有沒有這種目的存在?甚至從民國以來,教育部歷來所擬定的教育宗旨,有沒有涵蘊這種目的?也就是有沒有致力於這種目的的追求?傾向性有多強烈?針對性有多準確?你就可以斷定出來,這個民族這個國家,他的教育能不能辦好。如果連目的都失去了,就如射箭,“的”的意思就是箭靶,射箭一定要對準箭靶的紅心,才有可能射中,如果連箭靶在哪裡都不知道,隨便射,怎可能射中?所以,教育,首先要把握這個“的”,一切為“成人”之的而設立,一切回歸於此“人性”之的。

 

 

 

二 性

 

我們一直說人性人性,說我們要開發人性,難免有人會問,人性在哪里?這問題確實不容易回答。“人性”是一個普泛的大概念,含蘊著很深很廣的內容,幾近於無限大。一講教育以人性為目的,此目的既然包天包地,當然沒有人可以反對。所以,光這樣講,也等於是一句空話──一般人說大話,常常等於說空話,大話要有真實的學問和德性來注入,來實現它,這個大話才是有用的。要不然,大話就是空話。大話人人會說,我們拿人性來說事,很容易變成一句空話,所以,我們必須把它的內容說出來,然後再來看看我們是不是可以面對這些內容,並且確定那些內容是可以通過努力去實現的,當我們努力實現的過程,就是做了真正的教育,而當我們盡了這些內容,我們或許就可以說我們把教育辦好了,因為我們盡了開發“人性”的責任。

 

但,終究何謂人性呢?如何開發呢?本來,人性是不容易了解的,甚至是不可說不可說的。程子(程伊川)曾經說:“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是《禮記•樂記》上的一句話,人總是生活在現實中,現實的生活必有所感,因而有所動,但那都已是“人生”的表現了。所以人生而靜,是對照著現實之有感有動,而說人之生命的原初自然狀態,是靜的。而我們很難對那“靜態”的情狀再作思考再作議論,因為一思考一議論,便又是在動中了。所以才說:“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這個層次類似中庸所謂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中”。一個人還沒有感於物的時候,當然無所謂喜怒哀樂。那時的生命是靜態的,我們也可以說“中以上不容說”,意思也就是說,靜以上,中以上,那是接近形而上學的範圍,而中庸所說的“人性”更純粹是形而上學的領域,更是不許我們隨便去議論的了。不過樂記和中庸這樣說人性,這也是大話空話,它只有形式的意義,就好像哲學上問世界從哪里來?說是上帝造的,是空話,沒有實質的意義。

 

現在我們說教育是開發人性的工程,既然要對人性有真實地開發,就不得不對人性有一個具體的瞭解,不得不給予一個具體的意義。這如何瞭解如何給出呢?當然是不容易的,也容許各人有各人的給法。今天,我們就著教育工作的需要,把人性分析為兩個性質,也可以說從這兩個性質去把握人性。第一個是人性內涵的全幅性,第二個是人性發展的全程性。

 

有關人性內涵的全幅性,其範圍是廣大無際的,誰也不知道人性到底有多少內涵。以前希臘亞里斯多德,用“潛能”來說一個存在者的“性”,但人到底有多少潛能呢?也就是人性的全幅內涵有多少呢?誰能規定得完整呢?我想我們應該找到一個不會引起爭論的方法。什麼方法呢?就是從人類已經表現出來的成就,來反回去推證人性的本質,去探測人性內涵。也就是從“已然”,推論那“所以然”。當然,這類似歸納法,不是演繹法,所以其結果並不完全精準。但,雖不中不遠矣,大體也八九不離十了。如果不用這方法,可能也沒有別的可靠的方法了。

 

我們從人性的表現來瞭解人性,那人性的表現有什麼呢?我們從人類的歷史看,人類發展到現在,有多少文化成績?我們似乎可以把這些文化成績歸屬於人性,於是我們可以就文化的全面性,窺探人性內涵的全幅性。這就比較容易把握了,一般的教育工作者、老師,大概對人類文化的全面性有多多少少的把握,也對人類文化總體的成都有一種嚮往之情。尤其有孩子的家長,都是愛孩子的,都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的生命有最大的成長。於是他們應當也期望他的學生、他的孩子,盡量達成那種理想的全面的成就,這可以說就把握到教育的目的所在了。所以,只要常常記得那期待,好好一步一步把那期待實現出來,就是一個教育家了。那麼,一般人期待怎樣的學生、怎樣的孩子呢?我們不是常掛在嘴上說嘛,就是:“品學兼優”!

 

是的,“品學兼優”,這一個詞語看似非常淺近,但其含義非常深遠。我們因為太熟悉了,或許因為我們把它講得太滑了、太順了,反而覺得品學兼優只是平常事,於是不在乎,非得追求什麼高遠的理論才甘心。其實,這不是平常事啊,品學能夠兼優,不就是人性的全面表現嗎?“品”怎麼優,“學”怎麼優,品學要兼優,幾乎必須達到《大學》所說的“大學之道”的境界──“在明明德”,叫“品”;“在親民”,叫“學”;這個“品”跟“學”都要止於至善,這樣叫“兼優”。你說“品學兼優”不是就盡了人之所以“成人”的一切內容了嗎?

 

大舜“好察邇言”,因為許多道理都含藏在一些淺近的話裡,就可以瞭解,叫“老生常談”。因為它重要,所以老生才常談啊。不過,假如嫌這淺近的話我們聽得不過癮,那我們就可以想得更深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代一般學者專家常用的術語,就是“科技”與“人文”兩概念來了解,我們的大學大體也分這兩類學院。學者們說:“科技與人文猶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專業。其實,說穿了,也是“品”“學”兩件事,或“品學兼優”一件事。而如果科技與人文還不足以滿足我們的興趣,我們還可以更深一層地說:我們這個時代是大時代,至少是人類文化融會的大時代,也是人類命運轉機的大時代。因為在這個時候,全人類的文化產生一種匯合的現象,相遇了。易傳說離卦“萬物皆相見”。離者,明也。人類的幾千年的表現,都擺出來,明明白白的。從人類的命運來講,這是人類要存要亡的一個關鍵處,這似乎是老天公開給我們的一種秘密,它給我們機會,全人類的文化在我們眼前展現出來,要我們抉擇,人類是要活下去呢?還是要滅亡?

 

因為,文化是客觀地擺出來了,請問處於這個大時代中的人,眼看著如此豐盛炫爛,是不是能有心胸雅量,正法眼藏,能注意到所應注意的,能把握到應該把握的?這是一種生死關頭重要的能力,這在近代的中國人是最差勁的。其實一般人也不需要有太大的學問本事,就能見識到人類的文化在哪里,而且知道應該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譬如大家都知道有所謂的“中西文化”,中西文化就代表有東方的,有西方的。東方文化只不過兩支,中國的跟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來,帶來印度的智慧,與中國儒道兩家相融合,形成一套兼容東方文化的智慧體系。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一種感受,說東西文化有不同,雖然他不知道不同在哪里,不能夠很細微地分辨、很精到地把握,但是多多少少有些意識,都知道東西方文化各有擅長,都是人類理性的成就,都是有價值的。那麼我們也可從這條路來把握人類文化的全面性,把握文化的全面性,不就等於把握到開發全面的人性的方向了嗎?所以,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就應該定在中西文化的全面學習上嗎?

 

至於進一步把握中西文化的特質,以更深入瞭解人性的表現類型,牟宗三先生就給我們指出很方便的入路。他說,中國文化是屬於生命的學問,西方文化是屬於知識的學問。生命的學問用另外一個詞語來代替,更容易跟知識相比對,就是智慧的學問。這個智慧有儒家性理的的智慧,有道家玄理的智慧,有佛家空理的智慧,這都是生命的智慧。所謂智慧就是人類超越的心靈的表現。西方的學問屬於知識的學問,知識的學問是屬於現實的。依照人類的認知的心靈,也可以說這是比較低層次的心靈所表現的學問──這個所謂低層次,我們並不是輕視西方文化、輕視西方人,而是本來人類的心靈就有兩個面向。這兩個面向應該講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超越的的,表現為智慧;一個層次屬於現實的,表現為知識。用佛教的詞語來講,屬於知識的是由於人類的識心所開出來的學問,屬於智慧的是由於人類的智心所開出來的學問。佛教的主旨是要人“轉識成智”,為什麼要轉?為什麼說“成”?可見它有高低之分。

 

不僅是中國人對於知識的學問與智慧的學問有高低之分,就是西方人,我們現在更進一步用哲學的方法來追溯人類文化的表現之由來,也就是追溯人性最原初的功能,從其原始功能來瞭解人性的意義。我們可以用康得的詞語來講,康得說人類理性有兩種運用,一種是思辯的使用,一種是實踐的使用;思辯的使用成就所謂知識的學問,實踐的使用成就所謂行為的學問。這個行為的學問,康得講的完全是道德的學問,他的實踐理論最切合儒家,但是康得不知道還有道家的玄智,還有佛家的空智。所以我們把康德所謂實踐的學問,擴充為儒釋道三家。

 

康得既說人類理性有兩種運用,又說這兩種運用中,實踐理性有優先性。優先性這個判語,就說明這兩種運用不是左右的橫的擺列,而是豎的縱貫的序列,縱貫序列就是有高低的層次。可見以智慧的學問為高,知識的學問為低,不只是中國人這樣看,連西方人都這樣看,這應該是古今中外人類的共識。只有近代的中國人既不能領受中國的傳統,也不理解西方的傳統,頭腦都混亂了。所以如果我們要全面瞭解人性,不要說全面,我們說要吸收西方文化,或者中國人要面對這個大時代,必須有此大眼目,大心量才行。而我們如果要開出教育理論,要教導下一代能為民族為人類負責,則必須對人性的內涵有全面的觀照,才有希望把一個人教成一個完整的人。如果對人性沒有深度的認識,就沒有全面性的教育理論,則怎麼努力,都是無效的,只在片面處做功夫,效果是很少的,這豈不是耽誤了我們的下一代嗎?我們被耽誤了,千萬不可以再耽誤我們的下一代。

 

所以重新反省教育問題,首先要重新認識人性。認識人性,可以從人類的願望、人類的文化表現反省起。人類共同的願望,往往是人性直接的呼喚,人類文化更是人性的真實顯示。我們或許不知道人性有多少內涵,但人們天天想著的品學兼優,人類明明白白地表現在那裡的文化成就便是我們了解的入路,我們為什麼不從這個地方來立定我們的教育目的?

 

以上所說的是人性在教育理論中的一個面向,就是以人性內涵的全幅性,作為教育所要實現的內容。接著,請問我們怎麼去完成那豐碩的內容?這必須靠一種活動,這種活動,就是“教育”。所以開發人性的工程就是教育,不管你是自我開發還是受別人的開發。像我們的孩子,就必須被教育;我們成人了,必須自我教育。我們用教育的手段,把人性涵蘊的內容盡情地開發出來,也可以說是把人類文化的全面成就交付給一個人,便達成了教育的目的。

 

但一個人是活生生的,是從小到大的,從矒懂到清明,慢慢成熟的。那我們要對人做教育,就要注意到另一個問題,就是,人性客觀說,是靜態的整全的;但在現實中,它是動態的,是一點一滴慢慢開展的,它是有個歷程的。所以,我們的教育實踐,應該配合人性的這種特質,這種規律,我稱為“人性發展的全程性”。我們不是常聽到“教育是百年大計”這句話嗎?什麼叫百年大計?雖然人生不滿百,但也可號稱百年。百年大計也就是對整個人生做個大的規劃。而所謂規劃,是指在還沒開始行動之前就有的打算。本來在教育還沒開始,就要有所打算,也就是在一個人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就要為一生打算好了。既然他年紀還小,怎能打算,又怎能為一生打算呢?可見這個做規劃的人,不會是他本人,而是某些“過來人”,應該就是他的父母或師長了。父母或師長在其子弟剛開始要受教時,就要有所計劃,而且要有一百年整全的計劃了。而既然教育所教的是“人”,所以那計劃必須配合“人性”。除了要考慮如何開展人性全幅的內涵外,更要配合人性全程的發展,才能切中而有效。如果沒有眼光,沒有主見,見風是雨,隨波逐流,你帶著你的孩子,就這樣而

“看著辦”,“跟著走”,或“摸著石頭過河”,妄想“船到橋頭自然直”。如果有朝一日,忽然警覺走錯了路,摸不到石頭了,發現上錯了船,橋頭到了,它還直不起來。請問,那時呼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該怎麼辦?其實,到那時就沒辦法了,而且是永遠沒辦法了,只好放棄,放棄原來對教育的憧憬,原來對孩子的期望只好闇然魂銷草草收場。有趣的是,如此的父母老師們,都號稱愛孩子,都號稱在努力給孩子教育,但只因為對教育的糊塗,終究是一場“胡纒爛打”的“瞎折騰”!

 

我們如何導正這樣的觀念呢?我認為要“體貼天心”,要順應“自然的安排”。原來人類生命的發展,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大體以十三歲左右為分界點,分為兩個階段:幼稚期和成熟期。這兩階段是有“本質性”的區別的:幼稚期的發展是成熟期發展的基礎。在教育上,幼稚期是腦神經建構的時期,幼稚期是人格背景形成的時期,幼稚期是培養語文能力的關鍵期。幼稚期的學習特色不是運思、理解、分析、實用、發明,而是直覺、吸收、記憶、儲藏、醞釀。後者是前者的基礎,沒有吸收和記憶,也就障礙了理解和實用。我們應當配合這樣的能力特性,適時給予最恰當的教育。這樣,我在以人性為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把人性又分析為“人性內涵的全幅性”和“人性發展的全程性”兩大性質,作為建構教育理論的第二層綱領,這就是所謂的“二性”。

 

 

 

三 原 則

 

有了一的二性,我們就很容易落實下來,建構起教育的實踐理論。我用三原則來說教育工作的三個基本面向:第一個就是“教育的時機要把握”,第二個就是“教育的內容要把握”,第三個就是“教育的方法要把握”。第一點有關時機問題,是應合著以上所說的人性發展的全程性而說的;第二點有關內容問題,是應合著以上所說的人性內涵的全幅性而說的;第三點有關方法問題,是因為凡是實踐的操作都必需講究方法,使其操作過程進行順利而達到效果。所以方法是附帶的,它配合主題,為完成主題而設計。

 

內容跟方法這兩面的關鍵性是一般人比較能夠瞭解的,因為是教育現場的需要,所有的師範學校很重要的課程,就是各個科目的“教材、教法”。所謂教材,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的內容,所謂教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教育的方法,這是大家容易看得到容易想到的。近代各國的教改,改來改去,無非在這兩項中打轉。而教育的時機問題,是不容易被注意到的,它不在實際的教育操作中,它是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育工作的底子,它是比較抽象的,比較虛層的,所以比較不引人注意,世界各國教育專家對它的研究也比較少,但它卻是最重要的。沒有按照人生發展的歷程來做教育,錯過時機,你教材、教法再好,也不會有好效果。尤其所謂的時機,是要面對人生發展的歷程而把握。而我們都知道,一個生命是在時間中發展的,所謂“歷程”,是有一定程序的;尤其那個生命的前期所有,可以供後期的所有做依據,這叫“基礎”。所以打定基礎,將來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基礎沒有打好,將來就事倍功半,乃至於一事無成。即使想要奮發,往往被俗話說中:“錯過時機,永不再來”!

 

我們用“基礎”這兩個字,已經可以表達這個“發展的依據”的意思,但是還不能盡“教育的基礎”的意義。因為,“基”是地基,建築物的牆面下緣,甚至地面以下,叫“基”,所以“基”是土字旁。這個“礎”是柱礎,撐著柱子的石頭,所以礎是石字旁。沒有基、礎,或是基礎不穩固,房子就蓋不起來,基礎打得愈深,樓房才能蓋得愈高。基礎如果不好呢?建築工人有很多技術啊,房子可以補強啊,甚至拆掉重建。不過,如果用來形容教育,把學習的基礎打好,基礎深厚了,才可以往前成就,這是順理的;但若基礎沒打好,說要補強,或許還可接受;而若基礎太差,說干脆拆掉重建,就很點“恐怖”了。房子是沒生命的,在打基礎時沒打好,還可以隨意改造,只是多花點錢。但人生是活的,人生這一輩子打基礎的時機,就只有一次,基礎打不好,將來的發展就受障礙,而且永遠受障礙。若要改造重建,不是花錢可以了事,只好等下輩子了。

 

可見教育要把握時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個時機大體上是在人生打基礎的時候。什麼叫打基礎的時候?每一個人認識就不一樣,所以必須對人生的發展作全程的瞭解,才能下結論。西方人有所謂的兒童心理學,研究兒童心理狀況;又有所謂的發展心理學,也是專門以研究兒童的生理心理為主,研究到十二三歲,就停了。人生難道從此不再發展?不是,而是大家都知道,人生發展的重要基礎,已經完成了。人類個體生命發展的腳步,進度最快、改變最明顯的就是兒童期,13歲以上,人類幾乎沒有什麼原則性的改變了。所以,就沒有所謂發展了。發展就只是量的增加了,沒有質的改變了。西方人既然這麼注重兒童的發展,他們的教育理論動不動就引用那些心理學家研究的成果,而我們現在教育理論都從西方來,那我們現在不就瞭解兒童了嗎?不就能把握教育時機了嗎?其實大謬不然!甚至完全相反。

 

所以這裏就要有大的反省,尤其中國人。政府要有大的反省,我們是不是真的把握了教育的時機了?在我看來,我們是最浪費教育時機的一個時代,因為西方人是六歲才開始所謂義務教育。這個義務教育普及的結果讓民眾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也都認為六歲才是教育開始的時機,而把六歲之前叫“學前”。“學前”的意思似乎就是什麼都不做也可以,讓他玩就好了。這樣一玩兩玩,玩到了六歲,這輩子就就廢掉了。因為根基不夠,就是有再好的秉賦再大的努力,成就只是比一般人好些。因為一般人都已經是廢人了,從廢人中挑出一些較好的(大家笑),能夠對於人性有所謂全面性的開發嗎?所以教育時機是教育實踐中最首要的一個原則。

 

那我們怎麼把握教育的時機呢?我們在讀經理念的推廣中,已經講得很清楚,我們要追問一個生命從什麼時候可以接受教育,那時就應給他做教育了。一步一步深入地追問,便可以領悟原來生命一開始,就似乎在受世界的影響了,所以教育的開始的時機就應該從生命開始的那一天開始,也就是從胎兒開始,甚至從懷孕的第一天開始。至於教育的內容呢?要配合時機,就是要配合人性全程的發展,在發展全程的任何一時段裡,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教育內容,那內容就是人性內涵的全幅性下的恰當內容。所以,全程就是從小到大到老,全幅就是從內到外,從東到西,從上到下的整體。我們要對整個人生負責,所以一方面配合時機的全程性,一方面配合內容的全幅性選擇人生每一時段的教材。

 

請問我們現在的教育有沒有依照全幅、全程來選擇教材?看起來似乎並沒有!所以,用那樣的教材來教兒童是無效的,或者效果是很少的。那我們要選擇什麼教材呢?要選擇有深度意義的教材!因為有深度意義的教材才能對人性的全幅性、全程性給予關照。人性的全幅性、全程性有如一個大十字,一横代表全幅,一豎代表全程;全幅是廣度的,就是內容;全程呢,是縱貫的深度的,是指時間的歷程,所以對全幅、全程的把握,就是在全程的每一階段用全幅的眼光來安排合理的理的課程。我們當前世界主流教育的思想中有沒有注意到這種關鍵呢?我看並沒有注意,即使注意了,也沒有把握到位。因為首先他們對人性發展的歷程並不瞭解,不瞭解發展歷程,所以時機就把握不到,內容也把握不到了。

 

從哪裡看當今世界主流教育對人類的全程的發展不瞭解呢?看他們的“發展心理學”就可以知道。西方近一百年流行的發展心理學,其實都是偏於認知的,他們只有認知的心理學,他們只注重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慢慢發展起來的,如果把眼光只放在認知上,那麼西方人說要到六歲才可以上學,才算正式接受教育,是沒錯的。但是,請問人類應開發的能力是不是只有認知的?大家都知道,當然不是。可見西方的教育學者並沒有全幅的觀念,沒有全幅的觀念於是就沒有全程的觀念,於是就沒有把握到教育的最好的時機,就不能夠打下應有的人生學問的基礎,不能打下人生的學問的基礎,一生的發展就受了永遠的障礙,所以人才就出不來了。

 

但有人說:當前世界也出人才啊!出的是什麼人才?出的是認知的人才,但人類教育要成就的不只是認知啊。尤其現在整個人類的文化都在我們眼前了,為什麼我們還不警覺呢?因為近兩三百年來西方漸漸偏向知識科技的追求,一百年來尤其一面倒。西方人仗著他們的富強,不知尊重東方;而東方人,尤其代表東方文化的中國也不尊重自己。西方人看不起東方,而中國人甚至放棄了中國,整個世界就沒有人能為全人類文化負責任。人類心靈愈偏愈遠,間接地也敗壞了教育的理想,西方的教育沒有理想了,中國學了一百年的教育也變成無效的教育。有人疑惑,為何中國一百年來不出人才,總的理由就在喪失了教育的理想。

 

好,如果我們時機也把握了,內容也把握了。現在剩下的,就是我們對於方法也要把握。把握方法的要領很簡單,就是順乎人性的發展,也就是順乎人類學習的自然規律。我們可以先考查一下,現行教育所用的方法,合不合乎人性?合不合乎自然?考查的結果呢,我們發現,不僅不合,甚至幾乎相反。因為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越來越好的。認知能力與年齡成正比,這叫“學習能力遞增原則”。而人類還有另外的能力也非常重要,譬如直覺的能力、吸收的能力、記憶的能力、儲藏的能力、醞釀的能力等,這些能力跟認知能力的發展軌跡是大大不一樣的。它們反而在年齡愈小的時候愈好,愈長大愈衰退。這種發展的模式,叫做“學習能力遞減原則”。

 

當我們對人類的學習能力的發展軌跡有全程的瞭解以後,我們才可能注意各個能力開發的恰當時機,就是當前教育界所最愛說的所謂“發展的關鍵期”。把握了發展的關鍵期,按照關鍵期選擇教適合當下生命的方法給予教育,才是最自然且最合人性的方法。自然而合人性,教學效果才可能是最大的。於是我們就凝聚出教育的這三個原則,作為教育的總綱領。用一句話講完,就是: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恰當的方法,教最恰當的教材,讓下一代成為最優質的人才。

 

四 標 準

 

 

 

這樣我們就把握了教育的三個基本規律,而以教育的時機做為線索,教材是配合時機的,而方法是附屬在時機與教材上的,所以我們要把教育時機首先提出來。在這個關鍵性的時刻要用什麼樣的教材,可以讓整個人性得到最良好的開發,也就是可以奠定最良好的人生基礎。而選定了教材之後,你又必須用哪樣的方法以適應他的學習特色?我們今天所講的“讀經教育”便是我們在這三個教育原則的全面思考下,凝聚出來的教育模式。所以我們推廣讀經教育,不是一站出來就先宣稱:“我們所做的是一種最恰當的教育!因為我們是熱誠的,而且這種教育是有效的,所以大家要聽我們的!”我們不是憑著熱情感動人,甚至不是憑著功利吸引人,而是憑著“道理”──教育的道理。我們面對眼前的孩子,問:人生有沒有學習的恰當時機?再問:有沒有在該時機應用的恰當教材?又問:在該時機該教材的情況下,有沒有恰當相應的教學方法?我們是這樣一步一步自我省思,自我問答,經過長期而縝密的思索,然後得出這樣的結論──“兒童讀經”。

 

讀經的時機怎麼把握?──越小越好,越早越好;讀經的內容怎麼把握?──對人生乃至於對整個天地宇宙最有意義的可以讓人性在最短的期間之內達到最高開發效果的內容,這種內容叫做醞

“經典”。讀經的教法又怎麼把握呢?就是他能夠怎麼學,我們就怎麼教。譬如在人生的最早期,是聽覺神經先發展,所以在胎兒期就能夠聽。能聽的時候就給他聽,就這麼簡單!出生以後漸漸能看,能看就給他看,就這麼自然!至於聽什麼呢?聽最高明的最好的聲音,包括自然的風聲雨聲蟲鳴鳥叫,和人間的古典音樂、經典誦讀;看什麼呢?看人類最高明的最好的作品,包括天地間的山光水色鬼斧神工,和人文世界的名畫、雕塑、建築、舞蹈、戲劇。然後能念的時候就給他念,一兩歲他就能念了,念什麼呢?除了一般日常語言之外,最重要的是給他念高度的語言,就是念經典文章。到後來能讀的時候,就給他讀。讀什麼呢?除了直接記錄語言的白話文之外,最有效的是讓他繼續讀經典文章。

 

日常語言是不必教的,因為日常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就自然學到了,乃至於許多日常生活中就能自然學到的生活技能,都不需要再用學校的教育再重覆教。上個世紀初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學說,後來號稱中國教育家的陶行知受了杜威的啟發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觀念當然都有相當的理據和意義,但是如果“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我們教育的作用就減弱了。因為如果像杜威把教育的意義定在適應社會,則教育便日漸隨波逐流,向社會靠攏,而不能提升社會造福社會。如果像陶行知,認為在生活技能的操作中就可以達到教育成效,則教育成效也只停留在淺層的生活技能上,黏著於既有的經驗中,而不能有所創發和長進。所以不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主張,無異於放棄了教育的責任。而他們的影響籠罩了世界籠罩了中國,而現在我們體制學校的教育,尤其是兒童期的教育,就是採取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觀念。本來人要在社會上生活,教他能適應生活並沒有錯。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教育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提升生活、超越生活,讓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教育即生活”不是完全沒有意義,但不可以提出來作為教育的宗旨。又,所有生活的經驗都對我們産生教育的效應,本是沒錯的。但是教育不可以只停留在生活經驗中,不可以認為認真跟著農人工作,跟著工人學習了,就可以有成就。教育是另有品質要提升,另有境界要趨進的,這種品質和境界反而是教育的主題所在。陶行知處在中國國情最混亂,民生最艱難的時代,他救國心切,那樣的提法或許有他時代的限制。但是杜威自居為堂堂的哲學家,在美國國勢赤日當空的世紀,居然提出這種遠離理想只顧現實的教育理論,我稱為“庸俗的教育理論”。一百年來,他讓美國人庸俗了;而全世界都學杜威,全世界也都庸俗了,都在現實中打轉。那就不能培養出能有剛才所說的“就著人性全面的潛能開展全幅的文化內涵”的人才。這就是近代美國人才,特別是文化人才之所以越來越淍零的原因。已經有人寫作文章了:《杜威害了美國一百年》!

 

世界為什麼還不反省?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還不反省?當然,我們今天在這裡這樣地呼龥,別人把我們看成非主流的,看成邊緣的,整個教育界的主流還是杜威的,還是皮亞傑的,這真是莫名其妙。這麼簡單的問題居然耽誤了一百年,不僅耽誤美國一百年,也耽誤中國一百年。

 

我認為中國人的耽誤真是活該的,我們本來可以不必耽誤的。杜威不是中國人啊,他是美國人,他去影響美國是天經地義的.為什麼中國甘願受他影響呢?喔,原來五四運動時,社會名流和國家政府要我們全盤西化,也就是全盤美國化,美國化最澈底的是教育體系。因為教育是培養人才的,教育美國化了,經過一代三十年,社會就開始美國化了。何況已經九十年,三代人了,中國安得不是美國精神的殖民地?其實,細想起來,美國杜威皮亞傑式的教育,並沒有全面把握到教育的時機、內容和方法,他們走偏了。他們只在“知識”的教育上暗中合了教育之道,也就是:時機,六歲以後,因為兒童要在六歲以後才漸漸有認知的能力;教材,要從簡單的開始的,因為人類的認知能力是慢慢發展起來的;教法,要懂的才可以教,要教懂才算有用。。我們推廣的讀經教育理念剛好和他們完全相反,其實是他們違反了教育的原理。

 

 

 

我們依人性建立教育的目的,又從教育的觀點把人性分析出二性,依人性的二性講教育的三原則,依教育的三原則講“讀經教育”。讀經教育,更清楚地說,應該是“兒童讀經教育”,其中,“兒童”就是對教育時機的把握,“經”就是對教育內容的把握,“讀“就是對教育方法的把握。

 

以上講了教育的三個原則,不管你的理論合不合乎原則,說“原則”,還是理論層面上說。但教育是一種工程,是要落實的。要落實,就必須在教學現場裡操作。如果三原則是合情合理的,而我們依原則而做的教學活動,也就應該是合理的了。怎樣做才是合理的呢?有什麼標準可以評判呢?,依照三原則,我開出了四個檢驗的標準。就是: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和快樂讀經。前面及早老實大量三個標準一一對應著三個原則,最後一個快樂是附帶的。

 

所謂及早讀經,越早越好,早到什麼時候?理論地說,早到生命可以接受教育的那天,也就是生命開始的那一天,叫做胎教。不過,我們不能只守著這客觀的標準,要下放到人人身上去。只能說:及早,就是盡量地早。因為有些人聽到讀經教育的時候,他的孩子已經有相當年齡了,所以及早只能早到他所知道的那個時刻。你有沒有合乎標準?就是當知道這種理論的時候,有沒有立即開始。老子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上士就是合乎及早的標準的人。如果聞之就勤而行之,不管是從胎兒,從出生,從兩歲,從五歲,從十歲,從十二歲,十五歲、二十歲開始,也都可以算是及早。甚至到八十歲才知道,才開始讀的人,也是合乎標準的。

 

我的父親是從九十二歲才開始讀經,但也算是及早了。所以,不要怕晚,早一天讀總比晚一天讀好,晚一天讀總比一輩子不讀好。不要終其一生都沒有讀到經,將來不好見閻王。因為閻王爺可能會問你,“你是哪一國人?”

“我是中國人”

“中國有經典流傳,你有沒有讀過經?”

“沒有。”

“你是什麼學歷?”

“我是大學本科畢業的。”

“連《論語》也沒讀過嗎?”

“沒有。”

“那你下輩子不要再做人了”(大家笑)。大家想一想,他還能做人嗎?不可能的嘛,有那麼好的機會,他不想要,被他浪費了,暴殄天物是有罪過的,天理昭章,都是自求的。要自求多福,就要及早讀經,多少讀它一點也算不白來此世一遭。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天地是從有自覺的那一天開始的。

 

其次,老實讀經,也是盡量地老實,愈老實愈好。包括兩項:第一,盡量從真正的經讀起;第二,盡量只管讀,花樣愈少愈好。所謂真正的經,就是最高智慧,最高價值的書。盡量從經典開始,不一定從蒙書開始,而經典是以智慧論,不是以難易論,不是以上口不上口論。如果是一個中國人,選擇最重要的,則建議從《論語》開始。而教學的方法,就是只有讀,不必有太多花俏。也就是呆呆地讀,一來不問有沒有興趣,二來不問懂不懂。即使是大人,讀多了,讀進去了,也會漸漸讀出味道,何況是本來就不想懂的小孩?何況是一群同儕模仿性很強的小孩?孩子本來是沒有大人的不良習性的,怎麼教他就怎麼學,但一旦連所謂“枯燥的單調的乏味的學習”都可學出味道的時候,其他的學習就更沒問題了。有人認為只有讀經,單調乏味,其實這正正合內在的人性,只不過是不合人的動物性罷了。但內在的人性才是最深厚最真實實的,它藏在人的心靈深層,不容易發用出來,用讀經的模式最容易喚醒它。喚醒了這一層的人性,他的智慧品德與聰明才智,便默默地長進,有如高屋建瓴,不僅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有強大的學習的能力。,由於有了學習的能力和興趣,我們的教育就好辦了,就幾乎不用教了。。

 

接著,說大量讀經,也是盡其可能地大量,越大量越好。為什麼越大量越好?因為人類最佳的输入时间是最初的十三年,這是老天規定的,這十三年中醞釀的力量也最強,所以我們要把握這個時期。假如他醞釀能力很強,而你沒有輸入可資醞釀的東西讓他醞釀,它就空轉了。如果讓一個人心靈空轉了十三年,那他十三歲以上就是滿肚子草包,將過著蒼白的人生,而是可能一輩子也彌補不過來。況且我們現在所要面對的人類文化內容比古人還多,古人一個民族只要面對他本民族的傳統,現在我們要面對全人類的智慧,你怎麼可以不趕快把根基紮穩,期待你的人性有全量的開發呢?

 

不過,大量要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也說盡其可能,因為並不一定每一個家長老師都希望孩子成聖成賢。但是我們總要立一個標準,讓所有人來參考,所謂“壁立千仞,能者從之”。那不能者呢?不能者即使中道而廢,就是走幾步,走到走不下去,停了,走那幾步也有用。我們立的最高標準是:一天讀十個小時,讀十年。

 

現在有人來諷刺,把我這個提法叫做“雙十讀經法”(大家笑)。台灣每年過“雙十節”,《華嚴經》有十十法門,這也是雙十嘛。只不過那雙十是十月十日,這十十是十個十,而我們的雙十是兩個十:每天讀經十個小時,讀十年。這個標準不是要每人都這樣做,只是表示越大量越好,雙十的量就幾乎是極限了。

 

而我認為能不能大量,大量到多少,那是關乎一個人的福份的。我常說,一個孩子福氣大,讀的經就可以多,福氣小,你是讀不多的,而沒有福氣的孩子,是讀不到經的。那我也常常聽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本來還喜歡讀,現在不喜歡讀了,該怎麼辦?我就說:一個人能夠讀多少經,那是他與生俱來的福氣所註定的。當然,人可以為自己造福。但年紀小時,福由父母為他造;長大了,要靠自己造。所以假如孩子哪一天不想讀經了,或者是父母沒好好帶,或者他自己障礙了自己。總之,他的福氣就到這裏為止了。他如果想要增加福氣,應該立個志,再讀下去。我曾經這樣對一個小學四五年級孩子說這番話,然後問:你的福氣要到這裏就了結嗎?那孩子想一想,居然說:我還是想多一些福氣。,於是他又開始讀起來了。(大家笑)。

 

“大量”有三個要點,第一個就字數的大量。我們以背誦的字數來說,我初步的標準是,能夠十三歲之前背完中文二十萬字,外文十萬字,這是一個很基本的數目。古人背百萬字的是很多的,在我們這個時代裏面,三十萬字已經是了不起了。

 

“大量”的第二個要點是反復遍數的大量。我大體是提倡一百遍,一百遍其實還不能夠終身不忘,所以現在有很多私塾就要求二百遍三百遍,或者不說幾遍,而提倡“包本”。什麼叫“包本”?一本書從頭到尾全包了,叫“包本”。就是讀《學庸論語》這本書,就從《大學》第一個字背到《論語》最後一個字,共計兩萬一千字,讀《孟子》也從第一個字背到最後一個字,共計三萬五千字,這叫包本。除非是天縱英明,一般資質的孩子要包本,非得二三百遍以上不行。當然,如果不能包本,一百遍已經不錯了,如果不能一百遍,能念個兩三遍,也有長進了。所以大量不大量,也是隨個人的福份,

 

大量的第三個要點,就是由於第一個字數多跟第二個遍數多而來的,就是時間需要大量,你不得不時間大量嘛。現在我所們所能定到的最高標準,就是一天讀十個小時,讀十年,現在每天讀十個小時的人有,但還沒有人讀十年的。其實一個普通資質的孩子,如果一天讀十個小時,只要三年,應該就可以把這個基本的量,中文二十萬,英文十萬,讀完背完。比較聰明的孩子,按理推算,兩年就可以讀完背完三十萬字。因為一年要背十五萬字並不困難啊。普通資質的孩子一年讀十萬字,也就是說一天讀經六到八小時,熟背三百字,應該是很簡單的。所以我定的標準是很低的,三十萬字十年完成,這是很笨的人都可做到啊。很笨的人才需要讀十年呐。中等資質以上,只要他一天讀十個小時,讀十年,所背誦的字量可能將近一百萬,這叫大量讀經,這是第三個標準。

 

第四個標準就是快樂讀經,這個也很重要,我們衡量讀經教育成功不成功,不僅要看他成果多少,還要看這個孩子快樂不快樂。假如我們沒有太多的人為干擾,應該是快樂的。什麼叫人為干擾?大部份都是因為父母老師急切,急切就會比較,他說人家讀得那麼好,你為什麼還背不起來?這樣便會給孩子帶來壓力。不僅學習不會快樂,也因不快樂而影響了教育的效果。其實,只要依照人性,就是讓他反復反復反復,他就印象深刻。印象深刻,再反復反復反復,就有短暫的記憶。短暫記憶再反復反復,就終身不忘。

 

 

原來讀經教學的方法就是只有反復反復啊。原來我們只是提倡“讀經”,沒有提倡“背經”啊!,那為什麼後來說一定要背,而且要包本背呢?其實也是為了讓他多反復幾次的意思,因為從反復誦讀中就會達到自然背誦的結果。不論兒童或成人,當他毫無功利之心,一心反復讀經的時候,會讓心裏沉靜下來。而那美好的文句,琅琅的書聲,更有一種舒暢的美感。而能背誦一段甚至一篇甚至一本書,如長江大河滾滾而來滔滔不絶,也會令人有一種成就感,也就是心裡會有一種自我滿足的自信感自豪感,那是生命得到充實的穩定感,那裡有很真實的很難得的幸福感。那種幸福,它比一般說的快樂還要快樂。而且這些成就,會像水的源木的根,滾滾不息,滋潤一生,在一生中不斷地開花結果。不只是當時的幸福,更是永久的幸福。如何有讀經的快樂與幸福呢?只要盡量地及早,盡量地老實,盡量地大量,則自然出現,快樂與幸福自然出現。我很喜歡聽讀經班的孩子讀經,覺得那裡充滿了人間的喜悅和天地的生機。中

讀經本是快樂的,孩子本是喜歡讀經的,只要老師家長們不要用功利心做攀比,讀經的孩子必定能領受到讀經的快樂,讀經學堂必定快樂洋溢。所以快樂不快樂也是讀經教學做得到位不到位很重要的評判標準。

 

五 特 質

 

 

假如讀經教育真是按照了“一個目的兩種性質三個原則四個標準”,則必定會有不同於一般教育的特殊性。這些特性我把它歸納為五項,稱為“五特質”。第一個特質是理論的根源性,第二是內容的完整性,第三是操作的簡易性,第四是效應的籠罩性,第五是驗證的廣大性。

 

 

先說理論的根源性,我們讀經的理論的根據是深遠的,是從一種原則而來而服從原則的。我們從一般人對於教育普遍的嚮往開始,一步一步地往後追溯,追溯到教育的本質;從教育的本質出發,再一步步建構起整套理論。譬如我們從一般人對品學兼優的嚮往,推到人文與科技的學術規格,再推到中西文化的全面發展,最後歸結出人類理性的本具的能力和永恒的要求。然後從人性下放到文化,依文化看出教育的責任,依教育的文化責任和學習心理的發展兩面開出三個基本的原則,最後從教育的三原則落實為合情合理且簡易有效的全套讀經理論。所以讀經教育的理論,不是突發奇想,乃是步步為營的思考結論,它的理論富有原則性、深刻性。

 

第二個特質是內容的完整性。不是讀經本身即是完整的,而是因為這理論對人生有全面的考量,因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考量,強調以終為本以本為主的原則,但不忘知終亦知始,從本以開末。所以讀經教育理論不限於讀經,而是以讀經為核心,而具有全方位的擴展性。

 

首先,我們說讀經的“經”之意義,是廣義的,即舉凡人類智慧高明的成就,人性應該開發的所有生命內涵,都屬於“經”的範圍。而凡是按照人性而教學,也就在他恰當的時機,以經典的眼光來選取教材,依照最自然的方法來教他,就可以叫做“讀經”。在文字的經典方面,包括了中國文化的經典,西方文化的經典,印度文化以及其他重要文化的經典。中文經典不只是儒家,也包含道家,乃至於文史詩詞歌賦,乃至中文佛教譯典。西文經典也不只是英文,乃至古希臘文、拉丁文、德文、法文等。印度文化經典則以梵文經典為主,其他重要文化經典則包括古典阿拉伯文經典,日文經典等等。以經典的誦讀為本,帶動整體語文能力的提升。所以中國語文要好,要從讀經開始;西方語文要好,要從讀經開始;乃至任何一種文化的語文要好,要從讀經開始。我們近一百年來學英文,學得非常痛苦而學不好,就是因為外文教育採取了錯誤的政策,不從高度的教下來,而從低度的教上去。

 

教學的科目除了文字之外,其他各種課程也都是讀經關照的的範圍,也都可以運用讀經的觀念去做高效的教學。譬如:音樂、美術乃至體育、數理等。所謂音樂美術讀經,就是認定藝術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藝術的心靈。而藝術心靈以能鑑賞為本,能操作為末。所以藝術的讀經教育從聽看名曲名畫開始,先培養出高度的鑑賞能力,將來要學技巧,也就有了良好的根基了。所謂體育讀經,也就是做對身體最恰當的教育,所以體育不僅是運動,應該比運動更深一層,也就是除了外練筋骨皮之外,還要內練精氣神。我們建議的體育讀經有兩種,一種是中國武術,一種是印度瑜珈。

 

至於數理怎麼也可以讀經呢?因為如果數理是按照人性的發展而教,就可以叫做數理讀經。人類的數理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的認識心靈自然就有邏輯推理的能力和認識世界的好奇心,所以數理應該是最容易的,甚至是不必教的。而且理解能力會隨著生命的成長與日俱增。既然愈來會愈聰明,數理的教學就不必那麼著急了。所以我們就建議不要提早強灌數理功課,而應該善於鼓勵和等待,依照每個個體當下的理解能力而做適性的教學。每個孩子理解能力的發展情況都不一樣,所以數理是不可以整班教的,當然更不可以全國同樣年紀的孩子都學同樣的課程,最恰當的教法是讓每個人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數理,教師只是從旁輔導。我的這種數理讀經理論跟現代中國的數理教育完全相反。不過,如果中國想成為科學國家,非得如此做不可。

 

第三個特質是“操作的簡易性”。這個操作是非常簡便的,為什麼?因為它合乎人性,順乎自然,所以就簡易了。只要觀念上了解了,真的及早了,加上老實和大量,就好了。一來老師不必有學問,二來學生不必有程度,因為老師只是看著書念書,學生只要跟著老師念。如果書上的字又注了音,則沒有不會讀的字,多念就多熟,念到很熟就能背,教育工作就完成。而此完成,不只當時即有效──直接有增進語文程度之效,間接有開發聰明之效,更有深遠的文化陶冶之效。當然,我們不是故意要找不良的老師。只是說即使老師沒程度也可以教,教得也很有效。我們不是專挑聰明的或笨的學生,只是說本來聰明的孩子讀了經,就更聰明;不聰明的孩子讀了經,也會聰明起來。所以讀經的操作很簡易。我每到一個讀經的私塾或班級,都要問那些老師:你們教讀經是愈教愈困難呢?還是愈教愈簡單?如果愈教愈簡單的,就做對了,如果愈教愈困難的,就一定做錯了。這麼簡單的教育模式,富人家可以教,窮人家也可以教;城市的學校可以教,偏鄉的學校也可以教;父母老師文化程度高、有善巧的教學技術,可以當讀經的老師;阿猫阿狗樸實無華的人也可以當讀經的老師;聰明孩子可以讀,愚笨孩子也可以讀;讀熟背熟了有效,只讀一兩遍不熟不會背,也有效。

 

至於第四個特質是效應的籠罩性。這個籠罩性是說教育的效率,這個也很重要。有許多人質疑:“只有讀經夠嗎?”我們可以說夠,也可以說不夠。所謂不夠,人間有那麼多的學問要追求,只有讀經怎麼夠呢?所以說不夠。但所謂夠,是就著它的籠罩性而說,所謂籠罩性就是它高屋建瓴居高臨下。它一籠罩下來,就可以助長、幫助所有的功課。從這裏說,讀經何止夠?可以說讀經是萬能的了。最簡單的證明,是一般人都知道的“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語文學好了,其他學習就容易了。

 

乃至依照人生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首先發展的就是記憶力,然後發展的是理解力。在記憶力發展的時機裡,我們如果給他充分的資訊刺激,又可以建構腦神經系統。建構好的腦神經系統將來又可以供理解使用,所以凡是從小讀經的孩子就聰明,聰明的孩子思考力就強。另外,語文能力好的孩子就喜歡閱讀,閱讀多的孩子知識豐富,知識豐富的孩子思考力越強。總之,讀經,就是增進聰明和思考力最簡便有效的方式。讀經就是一個全面性的,或者說籠罩性的教育。他的效用是籠罩性的,從語文籠罩所有的學科,從記憶籠罩了理解,及早老實大量的讀經對全幅地人性開展就可以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讓這個孩子步上學習的康莊大道。

 

此外,因讀經的教育而形成的熏陶作用,讓一個人默默中具有文化的情懷,甚至品德的情操,理想的追求。這是屬於“德性的學問、智慧的學問”的範圍。這些品質是虛層的,看不到考不出來的,但它在人格的建構中屬於重要的成份,居於核心地位。既重要又核心,它便有輻射發散的功能。也就是把屬於德性和智慧的學問做好了,那屬於知識的和技能的,也就容易好了。康得說實踐理性具有優先性,牟先生說人的德性有優先性。因為一個有德者,他必定會盡其可能地追求知識,而一個有知識的人並不一定會反省到他需要有德,所以牟先生說道德世界包涵知識世界,道德宇宙包涵知識宇宙,這一觀念很重要。我們的教育是以道德為重呢?還是以知識為重?一定要想清楚。這點想清楚了,才可能解除一百年來中國面對西方文化衝擊邯鄲學步手足無措的困境。

 

第五個特質是驗證的廣大性。我們說廣是指例證很多,說大是說其影響深遠。因為有人初聽讀經理論,說:你要把我們的孩子當白老鼠啊。我的孩子怎麼可以讓你去做實驗呢?我就跟他說,你的孩子來讀經不是白老鼠啊,是黑老鼠呢(眾笑)。白老鼠在哪里你知道嗎?白老鼠是在體制的教育裡。為什麼?因為體制的教育一直還在做實驗,不是嗎?如果不是實驗,為什麼過一陣子就要來個教育改革?每一波的改革都是要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後才看到結果,不是嗎?現在這一波的九年一貫的教改,已經實施十幾年了,已經看出失敗了。但我們眼看著失敗,卻不能再改,為什麼不能再改?因為西方還沒有再改,所以我們就不能再改,所以現在體制內的學生都是白老鼠,哪有黑老鼠呢?只有讀經是黑老鼠,為什麼?實驗兩千多年,而且全人類已經實驗過,中國就兩千多年,西方也兩千多年呐。所以讀經成功的例證的廣大性,又廣又大。而且體制的教育,縱使不叫它是實驗,它背後有沒有理論根據呢?這個理論根據站得穩不穩呢?都不問,只要西方人這麼做,我們就跟著這麼做,從來不考慮西方人對不對,也不看西方人成功不成功──對不對是屬於理論的問題,成功不成功是屬於實際的問題。那理論一直沒有去考查有沒有合乎所謂的根源性,實際的操作後已經證明失敗了,也不看,也不反省──不看,是因為不敢看。不看,當然不能反省。縱使看了,也不會反省,因為一百年來喪失了反省的能力。

 

中國的體制教育跟著西方已經一百年了,一百年來證明是失敗的。已經證明是失敗了的一方,就不可以再問:“你們讀經能成功嗎?”史可法說:敗軍之將不可言勇,負國之臣不可言忠——敗軍的將領不可以還說我很勇敢,辜負了國家的臣子不可以還說我很忠心。如果自己都失敗了,怎可以還問別人:“你會成功嗎?”因為你已經失敗了,而至少我還有成功的希望。何況,讀經教育的恢復推廣,已經十幾年了。我們的理念宣導資料已經相當完整,眼前台海兩岸以及世界華僑社會,已有許多的讀經家庭、社區讀經班、學校讀經課,更有不少的讀經私塾。接受讀經教育的人群,有胎兒,有嬰兒,有幼兒,有兒童,有少年,有青年,有成人,有老人。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或者你親自查訪,或者你從網上搜索,隨時都可以找到例證。兩岸碩博士以研究讀經為題的論文,到今天已有六十餘篇。如果作的是成果調查,幾乎百分之一百,都是正面的結論。這叫做驗證的廣大性。

 

今天用這樣短的時間,教育的基本原理整個講完了。如果大家以後要做宣導,可以隨意取用。你從哪個方面講都能透悟到所有方面,比如說你所面對的是學者專家,你就從人性開始講;如果面對一般人,大概要講四個標準跟五種特質就可以了。我大多是從三原則講起,有人都還聽得沒興趣,等到我說三原則可以落實了,說落實要從胎兒開始,要用CD,怎麼教怎麼教……才有興趣起來。但到最後講完了,他還問有沒有例子可以講?我說我不講例子,為什麼?例子只對沒有智慧的人講(眾笑),聰明人一聽道理就懂了,就會去做了,還要什麼例子呢?但是各位,你勸你如果去做宣導,還是要收集例子。自己的親自教學例子,或別人教學的例子,一般人比較喜歡例子,我講例子太少。所以,老實說來,我並不是一個善於演講的人。

 

不過,我聽許多人說聽我演講越聽越有趣,或看我演講的DVD,有看了兩遍三遍五遍十遍的,每次都看出以前沒看過的內傛,每次都另有感受。這也就是表示,我的演講裏面有源頭活水。所以有人說,你講讀經聽起來還是很簡單,不過怎麼可以講成這麼多?而我們越聽越感覺其中有深度,每一句似乎都很簡單。那些理論,都是日常我們所能知道的,但為什麼又似乎與眾不同呢?我就跟他說:我講讀經的背景是什麼你知道嗎?我的背景是天臺判教,我是用天臺判教的方式,一個觀念一個觀念加以理清,一個理論一個理論加以批判。批判就是是分判和判攝,分判是一個一個把它們分開,判攝是又把它們總收起來,然後排列他們的位階,分別它們的遠近親疏。什麼叫親,越合乎基本原理的,就越親;越遠離基本的,就越疏。天台判教的基本原理在哪里?在釋迦牟尼佛的本心本性,所以天台宗的判教號稱“暢佛本懷”——把佛的本來心懷都表達出來。但佛的本懷在哪里呢?誰知道呢?佛陀涅槃了,你不能再叫他出來自己說。還好,佛的本懷留存在經典中。經典那麼多,有的是對凡夫講的,有的是對小乘人講的,有的是對大乘人講,講得內容都不一樣,但是都歸攝於佛心。那麼請問有沒有哪一部經典可以代表佛心?《法華經》!其他經典都是佛的方便說。方便說就是越說越週邊,越說越低下。但是,雖然週邊,也都是佛所說;雖然低下,也都有相當的意義。我們用這種天臺判教的方式,便可以統攝人類所有的理論,何況是教育理論?先把所有理論全部統攝進來,然後依其特性,加以分判,讓它們各歸其位。一提起就只有一個一,一放出去就很多,而一一有其恰當的位置。有其恰當的用途和價值,所以雖多而不亂,它也不能作亂。現在整個教育界就是個亂局,因為西方的認知心理學坐大,作亂,杜威的生活即教育坐大,作亂。原來或許不是他們要坐大作亂,而是我們讓他坐大作亂。因為百年來中國人覺得他們的理論有意義,他們的理論當然有意義啊,但我們有沒有想是何等意義?在看看來,他們只是小道,當然,雖小道必有可觀,所以我們的師範學校的教師要學生們去讀他們的理論,乃至於我們的師範大學的教授要學生們去研究他們的理論,考教育學碩士博士的時候,還在考這些理論。考不完,研究不完。雖小道必有可觀嘛,但必竟是小道。你把那些小道安排在小道的位置,讓它安於小道,則小道也有用;但是你讓它氾濫了,你讓它籠罩其他一切,就有害。要知道,沒有籠罩性就不可以籠罩,不是什麼理論都可以籠罩的,只有讀經可以籠罩。(鼓掌)。

 

為什麼讀經可以籠罩?因為它有本有源,這一點你一定要瞭解得透徹。你的宣導也才有本有源。我看一些教讀經的家長、開讀經班的老師、乃至於去做讀經宣導的人,都不一定認識這麼清楚。或許他有一股熱誠,當然,只要一份熱誠,也就可以動人了,但最好能夠有些深度。有深度,你在講時才能夠呑吐,你想要放的時候,就可放得低一點,想要收進來時,你就可以表現一種思想的高度,隨時運用自如。

 

我講讀經教育的理論,最早在是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寫在《說明手冊》裡,那是十六年前的事了,那時只是比較淺層地講,後來逐步有所加深,當然從一開始,背後的精神是一樣的。今天所講,是我十六年來講的最深的,(鼓掌)。最深的也不過如些嘛,但是要達到這個深度,而念茲在茲左右逢源,也不容易。所以我請大家把我們這次研習的資料多看,所有的理論和實務都在裏面了,我今天講過的裏面統統在有,多看多看,便可以融會貫通。

 

還要說一下,我們在座有許多宗教徒,宗教是人類很重要的活動,西方哲學家還把宗教與藝術視為人生最高的追求。人生的追求:生理的、心理的就不說了。一般的知識的學問和事功的成就,是比較低層的。在這之上,還有倫理道德的學問,那之上還有宗教藝術的學問。因為倫理道德只在人間,宗教藝術通於上帝。所以宗教是一個很高尚的人生活動,但是中國儒家以道德為宗教,像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在這裏就有天人貫通的情操,這就是宗教情操。中國的這一條路,是西方人所不知道的。我們剛才說,我們所推廣的教育是從人性,從文化的全面性反省出來的工作,所以我們做宣導的時候,儘量在文化的層面上說,以符合教育的本性。也就是我們做宣導或教學的時候,最好不要染上宗教的色彩,應該先培養學生的文化基礎。有基礎了以後,若有機緣再去信教,也比較容易成為宗門的龍象。

 

讀經教育主旨在於培養人才,但並沒有說一定培養哪一種特定的人才,但是可以成為各個部門的大才:從事企業,是企業的大才;從事政治,是政治的大才;從事宗教,是宗教的大才;從事藝術,是藝術的大才,等等。在宣導或教學的時候,宗教的氣氛不要太濃厚,不要讓人覺得教育在為宗教服務,或是介紹讀經就是要吸納教徒。我知道大家沒有這個心理,但是有些地方已經有這種現象,這是不大好的。

 

我曾聽說有一個佛教團體開了讀經班,從《論語》讀起,讀得不錯。後來有一個和尚來視察,說怎麼讀《論語》?應該讀佛經,就把教材全部改成佛經,於是一般的孩子都離開了。像這樣,表面看起來,他好像很忠心於負荷如來的家業。其實,那種小氣,是在敗壞。我也聽過信基督教的父母,看到他的孩子在讀《論語》,去學校跟老師說:這些書是宗教,我們不要讀。所以,有人說所有和尚都是釋迦的罪人,所有牧師都是耶酥的罪人,當然,所有秀才也都是孔子的罪人,(大家笑)。

 

他怎麼擔負釋迦的家業?心胸要開放,最開放的心,才能讓他的教有最大的發展。整個世界的價值,放出去是多元的,收起來就是人性,每一個人對人性的理解不同,達到人性的開發的機緣不同,他就有各種不同的人生的方向,於是世界上有了各種宗教。不過,如果宗教不以人性為宗旨,它把持了人性,認為他的教是天下最完美的,那宗教與宗教之間,便要起衝突。所以,宗教雖都勸人為善,但宗教到最後,也成為世界的亂源,這種衝突一家要用文化才能解決。所以我們希望,假如你有宗教信仰,不管是佛家或其他的,要做教育,我們只問對人生有沒有意義。何況你的宣導所面對的是廣大的群眾,一定要站在純粹文化的立場,才不失本位,這是我誠懇的交待。

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各位朋友,大家好!(鼓掌)

本來過年是要休息的,不過,因為朋友的熱情,就不讓我休息(笑)。我在過年時節,有機會跟這麼多關心教育的朋友見面,其實也捨不得休息,我很樂意來跟大家談一談「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讀經教育,有些人還是不很了解,或許是因為我們還有些意思沒有完全表示——雖然我推廣讀經這麼久,講了這麼多場演講,但大部分演講都在宣導基礎理論,今天好像給我一個比較特別的題目,要我把讀經教育構想中的全程規劃來作一個完整報告,所以今天的演講是很特別的。有關讀經教育,我講過一千場了,今天是第一千零一場,今天最特別,所以,今天參加的朋友都是很有福氣的,(鼓掌)。其實說特別也無所謂特別,西方有句諺語說:「太陽底下沒有任何新鮮的東西。」但現在我們講讀經教育,好像對於當前,也可以說對中華民族一百年來,乃至於對西方三百年來的教育理論與實踐——就是比起當前的教育體制——中國的教育體制、西方的教育體制——讀經教育好像顯得非常特別。

不過,我剛才說,天下間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尤其是講教育、辦教育,本來就不可以特別,它是最平實的東西,哪一個人在教育中耍花樣,哪一個人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給教育做一些特別的不一樣的新鮮的讓人耳目一新的想法與做法,通通都是違反教育本質的胡作非為。因為教育是「按照人性開發人性」的工程,而普天之下,千古以來,人性都是一樣的,沒什麼特別,沒有古代跟現代的差別,也不可以有東方和西方的差別。天下間任何事情,總起來只是一個道理。將天下所有的事,總起來看成是一個道理,就好像朱子所說的「統體一太極」,從這個總體的道理,下放出來,有許多個別的事物,每一個個別的事務,也都有它的道理,這叫「物物一太極」。人生在天地之中,天地以道理來運轉,人生也以道理而存在,要把人生過好,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就必須按照做人的道理,這做人的道理就是「人性」。我們開發人的人性,教出合乎人性的人,這一種工作叫做「教育」。如果教育的意義是這樣,請問:教育可以不可以隨便耍花樣?可以不可以任憑某種喜好,今天來一個特別的理論,明天來一個特別的做法?教育可以不可以容許古代跟現代不一樣?可以不可以容許中國跟西方不一樣?照以上說的「統體一太極,物物一太極」的道理來講,應該是不可以的。然而,我們明明看到現代教育跟古代的不一樣,東方教育和西方教育不一樣,而讀經教育跟別的教育不一樣。我們或許應該產生一個疑問:到底誰對?要麼甲對,要麼乙對。如果甲對,乙就錯;如果乙對,甲就錯;或者兩者都錯,不可能兩個都對。

今天我們就要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的教育再也沒有疑惑,讓天下的教育都歸於一個道理。假如我們今天所說的任何一句話,不合道理,你千萬不要聽從,假如你聽從了,你就是自找麻煩;但是假如今天所講的是道理呢?請問你要怎麼辦?現在請各位,先自己摸著自己的良心,然後做一個對自己的期許,告訴自己說:「假如我聽到的是道理的話,我就要照著做!」假設今天講的果真是道理,而大家又都照著道理做,那大家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不是就一致了嗎?

但是,這個道理,是不是憑在座各位聽起來是道理,就可以算是真的道理了呢?假如有古人在場,古人會不會說,我們生長在兩千多年前,我們跟你們現代人不一樣,如果有西方人在場,他們會不會說,那只是你們中國的道理,我們西方人的道理並不如此。會不會這樣呢?古人說:「天不變,地不變,道亦不變」,假如天不變,地不變,道也不變,而人性也不變,那麼開發人性的辦法就不可以變,所以古人如果在場聽講,你認為合理的,古人必定也要認為合理。現在我們在深圳演講,就是有新疆、蒙古人來聽講,他的認識也要跟你一樣,就是外國人來聽講,乃至於外星人一齊來聽講,通通要一樣!要不然,必定有某些地方不合理了。那麼誰來評判合理不合理呢?是不是由我來評判,我評判,怎麼能夠做標準呢?那是不是由你來評判、你評判,我不同意,難道以你為標準嗎?還是我們兩個合起來說,我們兩個都一樣,就以我們兩人為標準呢?那別人呢?所以,現在要跳開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習氣,跳開自己的學派,甚至跳開自己時代,自己的民族,來做一個客觀的思考。這談何容易呢?

當然,說不容易是真不容易,因為人人有自己的意見,人人都尊其所聞先入為主,別的意見,新的意見,往往被他排拒在外,這是人之常情,要達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很困難的。但是說容易也很容易。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一個人想要做一個有仁德的人,意思也就是說做一個合理的人,有理性的人,光明的人,他立刻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們剛才一直說什麼天的道理,地的道理,道的道理,講那麼多的道理,好像很高深、很遙遠,不然!假如你是人,你就有這個靈性,你就有這個能力,你就能夠判斷是非。一般人只是故意的裝作不知道,故意的固執已見,故意的要吵架,其實心中一反省,每個人幾幾乎都瞭解道理在哪里,也都幾幾乎瞭解自己其實是正在狡辯。所以我們現在把心打開,把氣放平,我們依照道理而思考,不要故意的把道理關在門外,我相信,這樣子,「雖不中,不遠矣」。退一步講,如果不能夠馬上達到客觀、精純、光明,其實每個人按照自己當下的心靈,隨時思考,隨時擴充、長進──當下能思考到哪裡,擴充到那裡,居在什麼層次上,就按照那個當下所體會到的高度廣度與豐富度,盡心盡力,老實做去,就已經對得起自己了。最後會發現人人所思所行,也相差不遠,而可以「相視而笑,莫逆於心」了。而各位知道,這個道理不是在我這裡,不是在你那裡,不是在他那裡,也不是在任何一個地方,不是在任何一個時代,它是統天地、貫古今,都是一樣的,當我們能夠打開心量,則能與天地古今的道理相照面,相呼應,相融匯,我們便會感覺到:「我是一個真正的人,立在天地宇宙之中堂堂正正的人!」(先生小聲說:「鼓掌」,大家鼓掌)你所說的話,你所做的事,就是堂堂正正的話,堂堂正正的事。用這種心態來面對教育,你就可以跟自己說:「孩子啊,我是盡了力了,我是按照道理來教你的,我把你當作天地間寶貴的、難得的一個小孩,我想要把你培養成真正的,不辜負你這一輩子的一個像樣的人!」你也就在這樣的自覺上,找到安慰,而察覺到:你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孩子,對得起家庭,對得起國家民族,對得起天地祖宗!(鼓掌)

假如,你現在有孩子,或者你現在是教育工作者、是老師、是校長,而從來沒有一刻有這種感覺,從來沒有想過──我們應該這樣來思考教育,來進行我們的教育工作──假如你是這樣的人,那我告訴你,你辜負了我們的下一代了,你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孩子,對不起國家民族,對不起天地祖宗!你不配當老師,不配當校長,你不配做教育的領導!不僅是教育要這麼做,剛才說過,凡是一開口,一做事,儘量的,都要去求其道理之所在。通透了一個道理,它不僅貫徹在眼前的事件當中,那個道理,也連通於所有的人事,甚至上達天德。你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有無窮的意義。在任何時做任何事,都如此,這樣子我們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叫做「人」的人!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教育,雖然題目叫做「讀經教育」,照剛才說,沒有一種教育是特別的,「教育」而加上「讀經」兩個字,就顯得有一點特別,這是不大應該的。教育就是教育,哪有什麼什麼等等教育。不過,世界的事情,有些時候,很不得已,所以,我們現在加個「讀經」說教育。我希望我講到最後的時候,可以讓大家認識到:「沒有所謂的讀經教育,只有把教育辦好,把教育做得對,這樣就是了。」而另外一種認識是:「原來要把教育做得好,做得對,就要走讀經教育的路,沒有別的路可走了。」如果這樣子,那我們推廣讀經,就很有意義了。我十幾年一路走來推廣讀經,都隨時勉勵自己:一定要按照這一種心情、態度,來講讀經教育,來推廣讀經教育。假如有一絲一毫,為了自己的私心,乃至是因為我的天性,我的習氣,我的老師,我的學派,我的民族,如果有一絲一毫這樣的摻雜,我都覺得我對不起我自己,當然也對不起來聽講的人,對不起因為聽我的話而讓孩子讀經的所有的家長跟孩子。我不敢,我不敢負這麼大的責任。所以,在開講以前,先跟大家約定:今天不是我來講一個我的什麼見解,也不是要說服各位,而是,我想要跟各位一起思考,一起商量:如果教育有教育的道理,第一點,它的道理在哪里?第二點,我們是不是應該按照道理來做?全部的教育道理只不過是這兩點。(鼓掌)

那麼,到底教育的道理在哪裡?剛才說教育的本質在於開發人性,其實就是,好好的,恰如其份的,讓我們自己以及我們下一代,讓每一個人的人性,都能夠得到最好的長進,這就是教育的意義。所以教育工作怎麼安排,最最重要的,就是要依照人性來安排。怎麼依照人性?要隨時、隨地體貼人性。那麼人性在哪里,我怎麼體貼人性?我們本身就是人,人性本來就在我們的眼前,就在我們的心中,應該是人人當下就可以瞭解的。不過,我們到底是不是真有透徹的瞭解呢?

我建議我們應該把「人性」這個觀念,一方面做廣度的瞭解,一方面再做深度的瞭解。也可以說:把人性做全方位的、立體的瞭解。請注意:這句話裡蘊含了一個沒有講出來的意思,就是:是不是有些教育的理論,它沒有關涉到人性的全面,沒有立體的把握人性?也可以提醒我們,以後遇到任何的教育理論,都要去問:它可曾對人性有所思索?對人性的豐富,人性的深遠,都關涉到了嗎?還是它只看到了人性的一個面向,一個層次。如果它的面向,又只是很偏頗的面向,那個層次,也只是很低等的層次,它怎麼可以提出來公諸世界?我們怎麼可以去跟從這種理論而拿來教我們的孩子?說句不客氣的話,有許多聞名的教育家,往往以偏見,以庸俗,來發揮教育的道理,來障礙人類的生命,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所以我們不要侈談教育,要談教育以前,應該對人性有全面性的瞭解。

再來,教育是要付諸實踐的,我們既瞭解了人性之全,怎麼對人性的全面做開發?我們就得知道另外一個道理,就是:人既然是活在世界上,這個世界,是由時間跟空間交集而成,空間即是環境,一般人都知道環境對教育是有影響力的,但是時間對教育的影響更為重大。什麼意思?一個生命在時間中成長,所以教育的道理,也包含我們對於人生成長階段的瞭解,這其實也是人性的內涵之一。所以,從教育問題思考人性,要注重兩種人性義涵,其直接的義涵是:人性的潛能到底有多少,是我們可以開發,甚至本就應該開發的內容?其間接的義涵是:在教育的實踐歷程中,我們如何地配合人性開展的程序,讓人性在不浪費任何一個生命階段的情況下,恰如其分地把所有人性依照人生發展程序而開發出來。我們對人性要有這兩方面的思考,假如對這兩方面有所瞭解了,我們就可以去安排教育的全程,用現代話來講,就可以有「教育的生涯規劃」。近年來,人們流行「生涯規劃」,其實,對自己的人生歷程能夠有所規劃的人是不多的,一般人對生涯是沒有什麼規劃的,他的人生就是誤打誤撞,一輩子只好期待瞎貓是否能夠碰到死老鼠,這一種人,他的前途是很虛幌不定的。當然,如果有了良好的生涯規劃,也不保證一個人的生命發展能夠合乎他的規劃。但是,你如果不好好去規劃,必然只會浪費自己。更進一步,有了生涯規劃,我們請問這個人,他是什麼時候做他的生涯規劃的?大概都在這個人已經有了相當的年齡、身份、地位的基礎了,他才想到:啊,我應該對我的人生的將來有所期許,有所安排。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二十歲左右就能想:「我這一輩子要怎麼過」,這個人已經相當有智慧了。乃至於如果能夠在十來歲,像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就更有智慧了。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就做了他的人生的規劃了。他的規劃非常簡單──「學」;但,也很不簡單,因為所志的「學」雖然只有一個字,表面上似乎很簡單;但其中所蘊含的內容很不簡單,為什麼不簡單?請問:誰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北宋理學大家陸象山曾經說過:「《論語》中多有沒頭柄的話」,《論語》不是一部很簡單的書嗎?《論語》是當時弟子寫的孔子語錄,其實可以說是白話書,而且孔子也不耍花樣,弟子也都很樸實,所以《論語》是一部很親切自然很容易讀的書。不過陸象山說,《論語》中有許多沒有頭柄的話,沒有把柄,讓人抓不到要領,這不是故意耍聰明,讓你抓不到,而是另有玄機。什麼玄機?陸象山說:譬如,這個「學」字,論語不是常講到「學」這個字嗎?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句話,第一個字,就是這個「學」字,聖人一開口講話,就是「學」!這是孔門弟子,真正瞭解老師整個學問的重心,而把「學」字擺在那裏的。陸象山注意到了,但他會問:到底學些什麼?我們都讀過論語啦,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啊?假如沒有,回家再讀三年再說。我們程度太差了,讀書是根本不用心的。小孩子讀書可以不用心,大人讀書就不能不用心了,不要常常自以為瞭解了論語啊!連陸象山都說,這個「學」字到底學些什麼,「苟學無本領,不易得也」,假如一個人的學問,沒有相當的功力,是不容易領會得到的。所以「學」這個字,義蘊廣大、無窮。孔子說他十五歲,就志於學。他一輩子就奉獻給「學」了,他一輩子就只有一件事了──「學」啊!這真是不簡單,不得了!而且孔子定了他的規劃之後,有沒有按照他的規劃而行呢?有!而且念茲在茲,過了十五年,他的學問就有了根基,叫做「三十而立」;再過十年,他的學問已經非常的廣博,而且系統分明,不受迷惑,所謂「四十而不惑」;到了五十,就知道這種學問,不只是人間的學問,乃是天地宇宙的學問,所以說「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六十歲,天下任何事物,人間任何言論,都是「學」的範圍,都可以領悟出高深的道理,所謂「六十而耳順」;到了生命成熟的時候,不論內在、外在,一舉一動, 一言一行,都是天理仁德的如如朗現,叫做「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孔子從十五歲開始有他的生涯規劃之後,沒有離開他規劃的初衷,而且可以一路走來,走到生命結束為止,這真是生涯規劃的典範。

現在一般人的生涯規劃都是怎麼樣呢?──我現在二十五歲,我打算在三十歲的時候,賺到第一個一百萬。(笑)我三十五歲的時候,要周遊全地球。我到了四十歲的時候,看看能不能坐上太空船,去月球,繞一圈回來。──這也叫做生涯規劃,唉!但也挺了不起了啊,你沒有啊,你比他還差呢!不過,大家都會認為,這種規劃太現實了,太功利了!有沒有人像孔子一樣呢?這一輩子就是把我的生命一直擴充、擴充,提升、提升,盡其可能的讓我的生命豐富、充實、飽滿、光輝,這才是真正的的生涯規劃啊!要不相信,如果一般人果真按他的規劃,幾歲賺多少錢,幾歲到哪里去,到了他老年的時候,再回頭一看,請問,他擁有了什麼?可能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所以人要有智慧:看到還沒到來的時機,想到高遠的事物,能夠為了深遠、高妙的境界,興起一個終身嚮往的深心大願,這叫做智慧。(鼓掌)(哲萱趨上前低聲請先生坐下,先生說,「……我想看到大家,比較好,我坐下,後面很多人要伸長脖子……,眾鼓掌)所以要做生涯規劃不容易。

今天我們要做一個教育的生涯規劃,我看更不容易,為什麼?因為一般人說的生涯規劃是為自己規劃,現在的教育生涯規劃呢?不是為自己規劃,而是為了我們的孩子規劃,當然也可以說,我們也要自我教育,我們也可以為自己規劃,不過我們今天所謂「讀經教育全程規劃」的意思,最主要的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規劃。因為你現在二三十歲了,才開始為自己規劃,已經不「全程」了,哼哼,你這一輩子完了!(眾笑)我們的希望在下一代啊!當然,我們自己也可以勉強勉強,努力一下,死馬當活馬醫嘛!(鼓掌)你說所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是陶淵明的文章,原來他是引用論語的話。――好啊,我們的生命也可以說是從今天開始的,從你懂得道理的那一天算作你生命的重生,所以你也可以說:「我現在是一個嬰兒,因為我今天才開始知道」,哦,「我要對我的生命做一個有深度,有境界,有前途而不辜負自己的規劃。」那你當然也是可以來一套「全程規劃」的。不過,今天我們所謂的「讀經教育全程規劃」,大體是為了下一代而說的。我們就在人性的全幅內涵,以及這人性的全幅內涵在生命的歷程中如何一步一步開展,在這兩個主軸之下,來做一個合情合理的規劃。

現在,我要代表各位,把這個規劃,做一個描述。為什麼說「代表各位」呢?因為剛才說,我們都是人,人性千古不變,我們對於人性的瞭解,又是很方便的,因為我們只要返身自照,──不是拿現實的鏡子,照到臉,而是用心靈的鏡子來照,照到自己的心,──你只要返身自照,大概都能夠瞭解人性,而且對你的過去而言,你已經是過來人,你應該知道人性是從小是應該怎麼一步一步開展的,雖然以前沒有順利地開展,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應該知道,知道我們以前走錯了路,假如知道以前走錯了路,我們現在就應該讓我們的下一代,不要再走錯。所以我常說:「我們被犧牲了,不要再犧牲我們的下一代!」(鼓掌)既然大家都能夠這麼樣的覺醒,那可見,我的想法跟大家的想法,應該相當一致,所以今天這個演講,到現在就可以結束了。為什麼?(有一人鼓掌了一下,先生看他一看,笑)哦,你真希望我這樣結束啊?(眾笑) 這個不該鼓掌的時候還鼓掌?不過,也要謝謝你,你是認為我講得精彩啦(眾笑)。為什麼現在可以結束呢?因為你已經都瞭解了,而你的瞭解跟我瞭解的一樣啊,你何必再聽我講呢?但,假如今大家想聽聽,我講講也無所謂。為什麼呢?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嘛!什麼叫「朋」?朋不是泛指一切相遇的人,而是「可與共學的同道」,也就是大家都有志氣,大家都在人類理性的開發上,具足相當的功力,都對人生的智慧,有相當的領悟,這樣子的人相遇了,那真是其樂無窮啊!所以,現在的我們真是「朋友」相聚,因為你已經因為瞭解人性而瞭解了教育的道理,而你的瞭解原來也就是我的瞭解啊!所以我站在這裡所能說的,其實是替各位說出心裡話而已。我希望我所說,不會讓你覺察到有一絲一毫的錯誤,必須由你來糾正,我希望不要落到這樣的田地,如果落到這樣的田地,我是很慚愧的,我希望我所講的,都能夠合大家的意。合大家的意,不是來討各位喜歡,合大家的意,就是剛才的意思:我們想的都一樣,因為我們所知道的人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就應該這樣。天下只有一個應該,沒有兩個應該。(鼓掌)但,如果你發現我講的基本方向雖然對了,但細節上還有缺憾,有漏洞,請你在心裡面把它補足,將來你可以向別人宣導得更好。其實每個人都應該負起這個責任,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孩子,也為了全天下的孩子,要瞭解教育的道理,而且一定要去宣導。因為假如天地之中,有一個孩子生下來,沒有受到良好的啟發,讓他白活一輩子,這都是我們的遺憾。尤其是有孩子有學生的人,從明天開始,不是,是從今天開始,要立刻付諸實踐。從今天什麼時候開始呢,從你懂得的那一刻,所以我預測,等一下我們演講,越講人會越少,因為都離開了。為什麼他提早離開?他不忍再浪費一秒鐘。(笑,鼓掌)而今天的演講成功不成功,就看事先離席的人有多少,(笑)如果都走光了,我就知道成功了,(笑)如果都不走,呵,真是,還沒有說服你,還沒有打中你們的心,打中你們的心你們一刻都等不及了!(笑)

我們用什麼原則來做規劃,讓它合理而客觀呢?我們推廣讀經這麼久,講了這麼多,其實,基本的道理很簡單,有人把讀經教育,歸納為一句話,就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說「該怎麼教,就怎麼教」的「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客觀的應該」。凡是應該,都是客觀的。客觀的意思就是,它不是你我的心裡的造作。縱使是從你我的心中發出來的主觀的思想,但這主觀的思想,既然是合理的,也就是應該的,則它同時也是客觀的。──即主觀即客觀。──客觀,就是別人也要這樣看,任何人都要這樣看,因為它是共理。所以如果我們把握教育的共理,我們相遇了,我們談起教育,真的是「相視而笑,莫逆於心」哪。我們話題一來,大家都是互相的首肯,互相的讚歎,縱使不講話,只要一個眼色,我也領會你的意思,像這樣,人生豈不是非常的幸福嗎?

談到如何規劃整個孩子的教育歷程, “歷程”是連續的,是從頭到尾的,所以我們談“歷程”,就應該從頭說起。「從頭」是什麼意思?就是從時間的「頭」說起。在時間中,人生漸漸的展現它的豐富性,透入到它的深刻性,成就它的完整性。從頭說起,就要問:一個孩子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接受教育?這是教育理論最最重要的部分。我話裡有話,意思就是說,假如你聽到某種教育理論,它居然沒有告訴我們,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它只從那個學者注意的時候開始,那個開始是隨意的,那你立刻要判斷那一種教育理論是不完整的,你假如依照它的理論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很可能你就浪費了他之前的那一段可以教的時機。比如說,現在我們家長都認為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六歲。有的家長比較聰明,他認為三歲。或者六歲,或者三歲,全世界都這樣。如果真是六歲或三歲?也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何是六歲為何是三歲的道理,更從來沒有人反省:「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過,如果我們一步一步地去問,其實很多人都早已知道,不是六歲,不是三歲,甚至不是出生以後。如果,你認為太早的教育是無效的,那你也應該從自己認為有效的那一天開始。總之,你一定要心裡有一個譜,有一個底,確實知道到底是從哪一個時刻開始,如果沒有這個譜沒有這個底,就代表你是糊裏糊塗的生孩子,糊裏糊塗的教孩子,一堆大糊塗就教出一堆小糊塗。(眾笑)大家都糊塗的結果呢?大家都不會怪大家,整個世界好像也就相安無事,天下太平!(眾笑,鼓掌)世界上,有那麼多的教育家,發明了那麼多的教育理論,尤其近兩三百年來,西方的教育家真是人才輩出,每一個人都光輝萬丈。我就想請問:有哪一個教育家教我們,人生教育要從哪一點開始?如果沒有,我就覺得他不夠完整。名聲顯赫的人物不一定是可信的,因為他不曾對人類的全體做過考慮,他隨便說說,他依照自己的所見所聞,然後他自己做些實驗統計,他就得出結論。你隨便相信,盲從,你就害了你的孩子了,這是很可怕的啊!剛才說,教育的時機,尤其是教育開始的時機,是教育理論最最重要的部分,因為人既然在時間中長大,時間一去不復返,所以錯過的時機,永不再來。還有,人如果對生命的現象有稍微的觀察,便很容易在所有的生命中看出來,越早期的學習,對一輩子的影響越大,乃至於早期某一段時間的某些學習,是供給他將來一生發展的基礎。如果沒有打好基礎,將來發展就受到限制,而且這個限制是永遠不可能再突破的限制,這一輩就真的完了。什麼叫「基礎」?「基」就是牆面的牆腳部份。什麼叫礎?古人建房子,用木頭做柱子,木頭容易受潮,所以在靠近地面的地方,用一塊石頭承受著,那一塊石頭叫做「礎」。所以「基」字是土字旁,「礎」是石字旁。建房子必定有其基礎,基礎如果打不好,不穩定,請問能夠蓋高樓嗎?如果勉強蓋到二樓三樓,發現房子搖搖欲墜,能夠一面回頭打基礎,一面繼續建嗎?不可能的,一定要把房子拆掉,再重建。不過,建房子的人,老早就有「藍圖」了,有房子的「生涯規劃」了,所以很少人會笨到房子的基礎要重新調整的。當然必要時也是可以調整的,因為建築是物質性的,所以大不了還可以拆掉重來。但是,如果是一個生命,一個人,在時間中成長,你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生命是不能重來的,甚至人生的某些基本能力,是無法再調整的。一個孩子的生命基礎打不好,好像地基只夠蓋二樓,就永遠蓋不了三樓,這不就完了嗎,生命的前途不就受了限制了嗎?而這個限制從哪里來?是從很早期的時候,是在他生命還沒有成長到足以自己反省自己發揮的時候,由我們的家長和老師,聯手把他的整個生命捆綁住了,而這個捆綁,是無形的繩索的捆綁,有形的可以解開,無形的是解不開的,只好終生殘廢!(鼓掌)

那麼,教育應該在什麼時候開始?也就是要在何時打根基?我們說,教育是開發生命的工程,可能有生命的那一天,就有教育的意義。我說「可能」的意思,就是有些人並不承認。你可以承認可以不承認,因為那是緲緲茫茫的,人生生命的開始,我們還沒看到他,他在母親的肚子裏面,剛開始的時候,只不過是小到肉眼都看不到的一團細胞,我們怎麼知道有沒有教育的意義呢?所以在這裡,人類就產生了迷惑猜疑,就沒有一個清楚的認定。不過,如果我們對於所能看到的、能抓到的,才相信,這一種態度,是三百年來西方人告訴我們的。――我話中有話,就是西方人告訴我們的並不一定就是全部的真理。甚至,近三百年,西方人所講的話,也不見得就是西方兩千多年來講的最真實的話。總之,近三百年西方人講的話,我們並不一定要全盤相信。但是,一百年來,中國人對西方就是亦步亦趨!只要近三百年西方人講的話,一字不漏全部相信!今天,我們一定要化掉這種固執,走出這個陷阱、盲點。我的意思不是說近三百年西方人講的話都不可聽,我沒有這樣講,你千萬不要誤會。我講的只是:「我們並不一定要全部都聽」。你如果照單全收,可能會陷入誤區。我認為應該的做法是:對於任何人的每一句話,都要經過頭腦想一想,你認為對的,就用;認為可疑的,就存疑;認為錯的,一定要排斥。這種為人處世之道,誰不知道呢?所以我現在還在這裡講這些話,我知道很多人心裡都想;講這些做什麼呢?這些都是我們已經懂得的道理,我們從幼稚園就懂得的道理,還講這些做什麼?但是,雖然老早都懂得了,中國人一百年來,並沒有真正去這樣做,以至於養成了崇洋媚外的心態,造成了民族浩劫,所以,還是要一再的提醒。這種人生態度,──對的我吸收,不對的我排斥,存疑的我就放著,這種人生態度,──這是真理,誰不知道呢?但是真理如果沒有常在我們心中打轉,所謂「真理不重複,錯誤就要重複」,所以我們還是要再講,一講再講,天地間只不過這件事。從今天開始,中國人不可以再盲從了!(鼓掌)不僅不可以盲從西方人,中國人也不可以盲從中國人,我們祖先講的話也不都是對的,這樣子我們才能夠頂天立地。

再回到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問題,我們祖先就講過「胎教」。但祖先也沒有正式的說,也沒有完整的講,講胎教是籠統的,而且文獻很少。歷史上曾有幾句話記載周文王的母親,周武王的母親,做過「耳不聞惡聲,目不視惡色」的胎教,是不是真的呢?也可存疑,文獻這麼少,又是緲緲茫茫的事,我們怎麼能相信呢?所以要存疑。但是你存疑的份量,也就是說你對它起疑惑,是非常重大的疑惑呢,還是少分的疑惑?這裡又有個人見識的不同。假如你的疑惑只是少分的,那你可能採取「寧可相信」的態度;假如你的疑惑很大,幾乎認為是假的,那你就會小心一點,或許嗤之以鼻,或許想再做做研究。總之,古人說胎教,我們是有權利不相信的。但是,現在西方人,他們用科學的方法,做出研究,雖然不是為了胎教,但是可以供教育界做參考,就是他們發現:胎兒三個月到五個月,就有了腦神經系統的發展,而且先發展的腦神經系統是聽覺神經系統。腦神經發展問題對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腦神經發展幾乎就可以等於一個人的「聰明程度」。家家戶戶都想生聰明的孩子,老師都想教聰明的學生,什麼叫聰明?現在我們可以用簡單的一個觀念來代替,就是「腦神經發達」。如果一個家裡出了個腦神經不發達的孩子,這個孩子啊一生就是來受苦的,而且連帶了家長啊,老師啊,都要受盡千辛萬苦。所以腦神經發展的消息,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做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在這一個地方就應該注意了,不過,很可惜的,雖然這一醫學研究的成果,已經公佈幾十年了,但是,做教育的人,一直還不把它當做一回事。所以順便提醒各位注意一下:世界上所謂教育學家,往往是很遲鈍的,有些時候是不可信的,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不夠認真,所以不知道求新求變。今天我們就要注意這個研究成果,說三個月到五個月,就可以觀察到腦神經的發展,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憑此決定教育應該從三個月到五個月開始?我另外舉一個醫學的報告,說一個人患癌症,不是一天兩天患上的,癌症細胞漸漸的變形增生,到儀器可以檢測得到,都已經是經過二十年到三十年的累積了,儀器是很笨的。我們現在依這個案例來說,如果讓人可以用儀器看到胎兒的腦神經,那他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就開始發展了,對不對?人類能只能看到表現出來的東西,它的原因都在很深遠的地方。所以,假如你相信西方人醫學報告,三個月到五個月看到了腦神經發展,我們就要推想,可能在更早的時期就開始了,至於早到什麼時候,我們不知道,不過,我們寧可相信是從受胎的第一天開始。因為他是生命,所以我提倡:有生命就可以接受教育,有生命就有教育的效果,或許我們看不出來,還沒有感覺得到,但並不是沒有!假如我們這樣看,就完全把握到教育的時機了。

在這個教育的起點上,我們做什麼呢?我們得想一想,或許我們的能力有限,不能做盡一切,但我們可以先從最簡單的想得到的、知道的做起。沒想到的先不要做,不知道的你也沒法做。其實人生也只能如此,不然,又要怎樣?人只要把他想到的知道的,盡力去做,就可以了,做人真是很簡單的。即使孔子聖人,也只能做他能做的事,教他能教的人,他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嗎?不能!不能教的人他能教嗎?不能!那我們做人也是這樣,你教育也是這樣,你能做的做,不能做的,你就只能感慨。不過,生而為人,非常幸運,因為我們幾乎可以發現,你只要做你能夠做的,老天都把你不能做的,也都替你做好了!(鼓掌)只怕你自己能做的你都不願意做,到頭來,不僅是這件事情沒有做好,其他的事老天也不幫忙,最後,只落得手忙腳亂,活該!手忙腳亂有沒有效果呢?如果手忙腳亂有效果,還好,但如果迧救都救不回了,更是活該!所以千萬要把人性做一個全程的澈底的瞭解。腦神經怎麼發展?是經由訊息的刺激,這已經是公開的祕密。中國古人對於自然界的了解,往往出於直覺和經驗的累積,中國人或許也知道訊息剌激的作用,但是西方人用很確實的科學手段研究出來,所以更為可信。訊息刺激,來自哪里?來自感官──感受的官能──,而人類只有五種感受的管能──眼耳鼻舌身。假如別的存在,或許多一點,或許少一點,譬如天使,可能有六種感官,人類第六感並不發達,乃至於我們會自動關閉,所以我們基本上只有五種感官,五種感官已經了不起了,好好利用就用不完哪!五種感官裡面,胎兒大概只有一個管道起作用──耳朵。正好符合了科學家的研究,科學家雖然沒有證明胎兒只能聽到聲音,但他們發現胎兒的聽覺神經首先發展,所以我們推測,是受了聽覺的影響,我們推測胎兒可以聽到世界的聲音!光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給予恰當的教育了。此外,依照中國人的教育理念,首要的問題不是腦神經的發展,因為中國人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品質,不是頭腦聰明不聰明,而是性情純正不純正,智慧高超不高超。所以,如果訊息刺激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我們為什麼不做?如果資訊刺激能夠影響一個人的性情和智慧,我們為什麼不做?

那麼,到底用什麼訊息,又如何刺激呢?我在所有演講裡,都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今天就簡略地講。既然我們知道聲音可以影響到胎兒的生命,我們就用聲音來影響他。對於腦神經,用豐富的聲音,造成豐富的發展,就是聰明。對於心靈,我們想一想,是否可以選擇某些優雅的聲音,以提升胎兒性情的純度和智慧的高度?關於刺激腦神經,有科學的證明,較易取信於人;至於性情不性情,智慧不智慧,是不很明確的。我們或許只能夠通過一種感應,姑且相信。不過,我們可以換一個方式思考,我們問:如何我們這樣做,有沒有壞處?因為雖然我們不能證明有好處,但我們都知道並沒有壞處。也就是:你如果採用優美的、有高度智慧內涵的聲音,是否真能端正他的性情,開發他的智慧,不知道!但是,只要知道至少沒有害處,我們就應該做,至少值得做了。基於人生的聰明與智慧兩方面的開發,我們提倡要給胎兒豐富、優雅的聲音,就這麼簡單。誰認為我們這樣提倡不對,誰就不要做;誰認為我們這樣提倡對,誰就非做不可,而且他會認為:全世界的人,都要這樣做!(停頓,鼓掌)

豐富、優雅的聲音是怎樣的聲音?有兩種,一種叫做音樂──良好的音樂,天才的音樂。天才不世出,一個時代出不了幾個天才,但是畢竟人類的歷史悠久,是真有天才留下來的聲音,這種聲音真是難得的聲音,杜甫所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這種聲音你不讓你的孩子聽,讓他一方面成長腦神經系統,一方面啟發他的智慧,你還聽什麼聲音!另外一種可用的聲音是經典的誦讀,因為誦讀本來是語言,語言變化萬千,尤其是經典的文章,念出來,那更是琅琅書聲,而且文章的意義無窮深遠。近代人相信科學,總是有人會問:胎兒懂什麼意思嗎?我們應該說:不懂。如果又問:不懂有什麼意義?我們應該說:縱使沒有意義,總是沒有什麼壞處;但如果有意義呢?你能夠替你的胎兒決定它有沒有意義嗎?科學是不能研究「意義」這種東西的,而且永遠不可能研究,不是因為現在科學還不夠發達,乃是科學有其先天的限度。人生的問題,是豐富而廣大的,有些事,科學可以幫忙,有些事,科學是幫不上忙的。做為一個現代人,做為一個中國人,乃至做一個現代的西方人,一定要有這兩個層次的見識,一定要知道心靈的整體,有些是歸屬於科學可以操作的,有些科學是不能操作的。假如你完全以科學為標準,你可能就把人生的另一半浪費了,而那另一半,可能不是這一半的另一半(先生用手左邊比劃一下,右邊比劃一下),乃是下一半的上一半(先生用手掌先向下壓,然後向上翻舉)。你如果因為緊守了下一半,而浪費了上一半,豈不是更加得不償失嗎?所以,科學不是不可信,但我們只可以信它可信的部分,不要迷信。這樣,做人才沒有遺憾,這樣,中華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向前發展!(鼓掌)

時機把握了,教材選好了,接下來,我們要看教法,怎麼教?其實,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很簡單的,只不過是「順乎自然,合乎人性」八個字。什麼意思?他現在是以聽覺來吸收,你就用聲音,透過他的聽覺給他吸收就好了嘛。能聽就給他聽,不是很自然而省事嗎?要給他聽,我們先要衡量耳朵的能力有多少,盡情地讓他聽,才不致浪費他的生命,才能夠把他的生命完整地開發出來。耳朵的聽覺能力有多少呢?耳朵的能力是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度開放的,所以我們應該在二十四小時當中,在三百六十度的範圍之內,盡量讓他聽到人間最高明的聲音,我稱為「讀經胎教」。做讀經胎教出生的孩子,我們稱為「讀經寶寶」。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接受這樣的教育,我們剛才曾經表示,人生有某些基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還有順帶一句話,人類的一些重要的基礎能力,是在人生最早期的時候就應該奠定的。再加一句,最早期的教育,效果是百分之百的。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幾乎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一個人一輩子受教育,或說父母親給孩子教育,其實只要十個月就夠了!一個孩子能夠在胎兒時期,接受十個月的良好的教育,這輩子他就順理成章一路順風,步上人生康莊大道了,這輩子就不必再煩惱教育的問題了,教育是何等簡單而自在!(鼓掌)不過說到這裡,我要稍為謙虛一下,這裏應該加一句:「信不信,由你!」(鼓掌)再加一句話:「希望你信。」(笑,鼓掌)再加一句話:(先生笑)「總之你信不會吃虧,不信可能會吃虧。」(鼓掌)我們應該可以用一個類比,依照人類學,再往上一層生物學的研究,地球的生物,是從單細胞開始發展的,一直發展發展,發展到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地球生物的最高級的發展叫做人類,從單細胞到人類,生物的品級經過了很多層次的變化:單細胞,草履蟲,然後,軟體動物,再來魚類,兩棲類,然後爬蟲類,然後再來是脊椎類、哺乳類的禽獸,再發展發展發展到人類。這樣從單細胞一直發展到人類,要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的工夫。而我們的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面,也是從單細胞開始發展,發展到人類,生下來,多久?十個月!所以十個月,等於地球幾十億年的發展的歷程,所以胎兒也好像經過單細胞,軟體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蟲類,禽類、獸類的發展,一直到生出來是一個人。所以,我們可以類比地說;如果在十個月中做教育,幾乎等於是幾十億年的教育。什麼叫幾十億年,就好像宗教家所說的前輩子的前前前……前輩子,人有幾個前輩子?不管以前有多少輩子,都可以在這一輩子的胎兒時期,完全掃淨以前的罪過,以前的業障,重新生成一個最光明、偉大的孩子!(鼓掌)什麼叫因果?什麼叫前世今生?在這裏,你就可以轉變因果!在這裏你就可以替你的孩子造福!造大福!造天地之福!這個孩子生到你家,就是一個有大福氣的孩子!這個孩子的福氣是父母給的!我們要讚歎這樣的父母!假如你沒有抓住機會如此對他,你要終生遺憾,而且,你要背負永恒的罪過!

各位!當然這也是屬於「信不信由你」的事,但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推廣讀經已經十幾年了,我們一直建議:如果那一家有人懷孕,要給她這一種經典的教育。經典教育是這麼容易,尤其在現代更是容易。在古代,要聽到好的音樂是不容易的。譬如白居易,好不好他也是一個官員嘛,當他被貶到鄉下的時候,他也難得聽到一首好音樂啊,「豈無山歌與村笛」,是「嘔啞嘲哳難為聽」啊,聽起來就難過啊,所以「今夜聞君琵琶語」,就「如聽仙樂耳暫明」,他要聽到一首好音樂,都這麼難得。我們現在的孩子要聽到全世界最好的交響樂團演奏,全世界最好的古琴家演奏,卻很簡單了。科技發達對我們人性的開展是有莫大的幫助的,我們一定要利用這個時代的方便,所以,要讓孩子接觸這麼良好的教育內容,非常簡單,只讓他聽。怎麼聽?如果父母問,我是不是要去學演奏,才能有音樂給我孩子聽,我看算了吧,等你學好了,你的孩子都老了(笑);如果父母說我要親自讀論語給他聽,那固然不錯,但是他的耳朵二十四小時都可以聽,你能讀二十四小時嗎?所以我們利用現代的設備──CD機。準備兩架CD機,也可以準備三架,因為一架播古典音樂,一架播中文經典,一架可以播你所喜歡的外文的經典,比如英文,或者德文,或者法文,你希望你的孩子除了生長在中華民族這塊土地上之外,你還希望你的孩子,從前前前……輩子帶來英文的能力,你就給他聽十個月的英文,他出生以後,你會覺得他上一輩子好像是個美國人。(鼓掌)三架CD不要放在一個地方,放在一個地方,有人到你的家裏,會以為你是在賣CD機的,(笑)因為耳朵有三百六十度的功能,所以放在不同的地方。會不會干擾?假如大人在思考,在寫文章,可以把語言關掉,假如你還嫌音樂太吵,也可以把音樂關掉,這是為了大人著想。我們的孩子是不會受干擾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大人是以注意力來學習,而幼小的孩子,他沒有注意力,他沒有注意力不是他比你差,是他不需要用注意力來學習,等到你需要用注意力來學習了,你已經快完蛋了。(鼓掌)什麼叫注意?「注」,就像水壺把水倒到茶杯,像懸崖上的水從缺口一股沖下來,叫做“注”。所以,「注」是匯歸貫入的意思。「意」就是我們的意識,我們說:「注意!」,就是請你把你的精神意識集中在這裡。我們成人必須「注意」才可以學習,你能注意到多少東西呢?當然是注意在一點上,所以你在注意的時候,整個世界對你來說只剩下一個點,其他通通在你的生命之外,你不是顯得很笨拙嗎?而我們的孩子,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注意,他也不必張眼睛不必提耳朵,什麼都不要管,他就在這個地方,四面八方所有的資訊都進入他的生命當中,而且進到他生命的深處深處深處深處……越早期進入得越深,越深就等於地基打得越深,成為一輩子的基礎;你越長大你就越淺越淺越淺……淺到這裏(手勢,以手掌架在脖子上),你的生命都快憋死了,這個時候你才來注意,會有什麼前途?所以,各位!從今天開始,不要再輕視你的孩子了!不要再輕視我們的嬰兒,不要輕視我們的胎兒,一直認為「他懂得什麼?我懂得比他多!」我告訴你,你這樣子比較啊,真是愚不可及!人生不只是注意,人生不只是理解,人生還有很重要的能力,人生在理解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學習,這些重要的學習,往往在非常早期的時候,就要完成。因為你的生命之門會關閉的,我們如果只注意培養浮在人生表層的一點點的「意識」,那下意識、潛意識,佛家所謂的阿賴耶識,什麼時候接觸到呢?什麼時候可以在那一點上轉化人生呢?我們如果都在頭殼皮上轉轉轉…………這裏(手勢,在在胸腹前劃個圈子)都不動,你的生命又能夠有什麼長進呢?所以各位,人生重要的教育,老早就要教完了,十個月就要把一個孩子教成天才了。因為胎兒正是人類一生的天才時期,天才的時期,用天才的聲音,就剛好配合他生命的成長的階段。現在,一般人不瞭解,沒有給他經典的教育,他並不就沒有學習,因為世界上任何的聲音都對他有影響,只是,你的聲音是什麼聲音?假如你住在山野中,山野有自然的聲音,那還不錯;但是,只有自然的樸素,沒有人文的豐富,還是不夠的,還是很可惜的。更不堪的是,不只沒有自然的環境,你我所在的環境,到處都是些無聊、污染的聲音,尤其深圳離香港又最近,那個「乒」啊 「膨」啊的流行音樂,那些靡靡之音啊,在你不自覺的時候,一直在干擾你的孩子,這個孩子還沒到世界上,就已經被我們這個不良的世界嚴重污染了!而且污染到那麼深的地方,他一輩子都洗涮不掉。凡是所做,必留下痕跡,在那麼早期所做的,他留下痕跡不是一層灰啊,乃是刻骨銘心,拂都拂不去!影響一輩子,甚至影響到下輩子去。所以各位,一定要懂得人性,做得好,一切都好;做不好,你和他就終身受苦!所以一定要懂得人性,才能給孩子創造福氣。

聲音二十四小時不斷,因為你睡覺,他不睡覺。我們推廣了這麼久已經有那麼多讀經寶寶,從來沒有一個是發瘋的,他們都聰明可愛。所以各位,你不要煩惱了。如果在理論上不敢相信,已經有成千上百的人做了白老鼠了。所以請各位一定要多多吸收新的知識,新的資訊。大家現在看不起讀經,因為讀經在中國不是主流,在外國呢更是聞所未聞,現代人就是勢利眼,以多取勝。我們已經有那麼多的資料,幾千頁的資料,都在網路上,沒有人要去看,沒有人去問一問,到底那個孩子在哪里,實地去看一看。譬如深圳有沒有讀經寶寶呢?當然有!已經是幾十、上百個這種孩子了,可能在離你家不遠就有這種孩子,為什麼不去看一看呢?而凡是做讀經教育的家長,一定樂於分享,知無不言,所以你以後要去拜訪讀經寶寶的家庭,要預備至少三個小時的時間,因為對方會講得眉飛色舞,不讓你走。(笑,鼓掌)因為他的孩子實在太可愛了!太令家長喜悅了!因為這個孩子,讓全家都覺得此生幸福無限!讀經寶寶出生時特殊的表現,不僅是家長覺察得到,醫院裏面接生的醫生跟護士,都會來問,這個孩子怎麼跟人家不一樣?你到底施了什麼法?那有什麼法?就是讀經法!(鼓掌)最近我聽說有一個母親,從一懷孕,家裏經典聲音不斷,日夜都洋溢著天才的聲音,中國的、西方的,無所謂,論語、老子,輪流放。在懷孕期間,連家長都覺得很舒服很受教。後來要生產了,就跟醫生說:「我希望這個孩子在經典聲音中出生。」(笑)這個醫生居然接受,告訴護士:「在我接生的時候,大家不可以說話。」旁邊擺一架CD,放著《論語》,子曰,子曰,子曰的,這個孩子就在論語的朗誦聲中出生。(鼓掌)在醫院裏面,一個禮拜,不曾哭過一聲。大家會想,怎麼孩子這麼笨,笨到不會哭?不是!是聰明到不需要哭。(笑,鼓掌)你們可以去查一查,據說一個嬰兒出生後,要幾天,或者二十幾天,或者一兩個月,他的手才夠放到嘴巴咬,用嘴吸手指,而這個孩子出生那一天,護士把他抱到嬰兒房,他就開始在吸手指了。長的是相貌堂堂,人見人愛。我最近五、六天就住在她家,這一個剛出生三個多月的孩子,我幾乎沒有聽到他哭過,不知道這孩子哭起來是什麼樣子。其實,這個孩子並不特殊,只是因為大部分的孩子,本來都是從天上而來的天才,但他們在一般家庭的母親肚子裏面的時候,就被我們人間的那些不良的聲音,一直污染、污染、污染……污染了幾十億年,弄得他性情非常爆躁、心理非常難受,他出生到這個世界上是很失望的,所以常常要發洩情緒,於是我們經常看到一般的孩子,出生幾個月之內,都是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因果報應啊!(鼓掌)

雖然這樣說,出生以後,難道不能做教育了嗎?可以的,因為耳朵還在聽,聽覺神經還繼續發展,所以有胎教的可以繼續做,來不及胎教的,可以補做。基本上人類的聽覺神經發展到三歲,就已經定型了,所以要讓一個孩子有絕對音感,一定要在三歲之前完成音感的教育。什麼叫絕對音感?就是對音感很敏銳,首先的能力是對音高的振動頻率很敏感,一有不準,馬上聽出來;第二種能力是聲音的混合。幾種聲音,幾十種聲音,甚至一百種聲音一起發作,他歷歷分明,沒有這種能力的人,就不能夠做指揮家,所以指揮家是世界難得的人才啊,因為他的耳朵特別敏銳。這種能力,三歲就要培養完成。日本有一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他很注意人類的聲音,有一天發現有一些伯伯嬸嬸唱卡拉OK,唱得五音不全,那些人卻唱得特別大聲。他就想,這些人難道不害羞嗎?但他深入考察的結果,發現,這些人不是他嘴巴唱得不標準,是他的耳朵聽進來就已經不標準了,所以他自以為唱得跟劉德華一樣。(笑)這些人的聽覺神經發展不健全,他們對於音樂啊──一輩子沒救了。首先,他已經不能夠欣賞什麼叫做優美的聲音,什麼叫和諧的演奏了,這一輩子不可能有這種感受了。你看,一個人本來在這世界上,是可以聽到優美和諧的聲音的,結果呢?因為他的聽覺神經發展不健全,所以這一輩子喪失了這種福氣。還有他的任何歌唱的表現,通通讓人覺得難過,他更把難過傳染給別人。你為什麼要讓你的孩子變成這種人,我問你?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成這樣呢?鈴木鎮一先生深入追查,發現,原來這些人在三歲之前,都聽老祖母唱不標準的兒歌長大,這個老祖母哼啊哼啊,今天哼的跟昨天不一樣,明天又不一樣,糟糕了,耳朵到底聽哪一個,他的聽覺神經受到重大的干擾,所以神經錯亂,長大以後就只好這樣過一輩子了。(笑)而且三歲之後,就已經不能改變了。各位,知道這個道理,你養孩子不是要謹慎一點嗎?你為什麼讓孩子聽那些不很標準的演奏,為什麼讓孩子聽那些不很和諧的旋律,為什麼讓孩子聽那些非常下流的歌詞?何必呢?真的是何必!

 另外,出生以後,眼睛也開始起作用了,所以可以開始兼做視覺教育了。人類最敏銳的器官是耳朵,第二就是眼睛,所以要把耳朵跟眼睛的教育做好。而人類眼睛的視覺神經發展,也在很早期,乃至於在三歲前,就發展幾乎百分之八九十了。所以這個時候,要給他看盡人間最美的東西,包括世界名畫,中國書法。名畫名帖,變化萬千,變化的東西刺激腦神經的發展,而名家所表現的優美結構,調和色彩,能夠端正人的性情。所以零歲到三歲,耳朵跟眼睛一起快速發展,是人類基礎教育的關鍵期。所以三歲之內最重要,但三歲到六歲,六歲到十三歲,都還是大有作用的時機,甚至一輩子,都可以繼續做,都還有相當良好的效果。以前來不及做的,隨時開始做──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

為什麼對音樂和美術的教育要講這麼多?因為它們有很重大的教育功能,它們不但是人類表現的精華,而且能剌激腦神經的發展,而且教法非常簡單――能夠聽的時候給他聽,能夠看的時候給他看,本來就是合乎自然的,而給他聽最好的,看最好的,又是順乎人性的。凡是順乎人性合乎自然的事,就是有效的,重要的,就是人生應該選擇的路。現在,除了音樂美術教育之外,我們還要介紹另一種更為重要、有效,而必要的教育──文字的教育。文字,是人類重大的發明。為什麼重大?我們看全世界的民族,凡是沒有文字的民族,到現在還處在蠻荒時代;凡是有文字的民族,就有文明的表現,文字使用得越久,文明表現往往越豐富高深。全世界文字最發達,成熟最早,源遠流長,一脈相承,最偉大的文字系統,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字系統!(鼓掌)文字承載智慧的結果,沒有文字,人類的智慧不能累積,所以一代代的文化相傳,最重要的載體是文字。一個人,天生自然會使用語言,但是,只靠語言,他所接觸的世界,就只有生活的周遭,沒有有高深的文化背景作為憑藉,他再怎麼聰明,也只能有小小的長進,而他這小小的長進,也無法傳下去。如果有了文字,便可以上下幾千年,左右數萬里,所以文字的學習,使我們除了生活的世界之外,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叫做「文化世界」。我們當然要生活,但是如果沒有文化的薰陶,我們的生活永遠是在一個非常庸俗、卑微的境地當中。因此,給一個孩子文字教育,是教育的第一要務。而有關文字的學習,首先是識字。一個人從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學識字?要用什麼教材學識字?要用什麼教法教識字?這是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問題。當今的體制是六歲才開始教識字,用白話文教,一個一個字地教,我們這幾代都是這樣被教出來的。現在我們能不能請問一下:是六歲才可以開始嗎?一定要用白話文教, 一定要一個一個字的認嗎?有沒有人想過,我們人類必須要這樣子學認字嗎?這樣學認字是最正確的最有效的方式嗎?告訴各位,人類往往都很愚昧,這麼關鍵性的問題,一百年來幾乎沒有人問過。而那些教育專家居然一直在侈談其識字教育!

所以現在,我們重新從自然從人性來反省,我們發現人類的成長,首先成長的感官,是耳朵,再來是眼睛的,再來呢,是舌頭──語言,講話。舌頭的活動,比耳朵和眼睛更為複雜,所以語言的訓練,應該更具有教育的效果。因為,耳朵和眼睛只是接受的器官,耳朵只是聽進來,放著;眼睛只是看進來,放著。但是舌頭是表現的器官,頭腦中,有了思想,才發為語言,而語言的發音系統非常複雜,從丹田、橫隔膜、胸腔、氣管、支氣管、喉嚨、到舌根、舌面、舌尖、牙齒、嘴唇、鼻腔等等器官,要完全配合,才能發一個音,何況人類講話,是一連串的反射反應?所以舌頭的訓練,非常重要,因為一個學講話的嬰兒,正在建構他的腦神經網絡,他的腦神經系統必須達到相當嚴整的狀況,才能夠說話。所謂智能不足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不會講話。他即使能聽,能看,但不會講話,還是白癡。有人說,一個孩子只要會講話以上,就可以培養成學者。何況再進一步,人類能夠認字,什麼叫字?是能夠思考的人,除了用語言表達之外,他還可以用形象表達。語言是自然就學會,不用教的,但老天安排我們有語言的天才,並沒有安排寫字用字的天才,所以寫字用字必須經過人為的學習。要用心力,構造出另外更為複雜的腦神經系統。所以能夠認字用字是人類的大本領,字本身沒有聲音沒有意義,只是白紙黑字幾個筆劃,但是人類賦予它聲音,賦予它意義,聲音意義和字形聯合起來,成為一個文字,而且我們可以運用它,運用得非常順暢優雅,以至於超乎語言,這豈不是一個更為偉大的能力嗎?大能力的完成,其實就代表教育的大功效完成。

所以,大家常聽說:「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而所謂「語文」,雖然包括「語」和「文」,但主要還是指「文」而言。因為“語”的能力的強弱,大家都差不多。但是“文”的能力的強弱,就差別很大。而且“文”好,可以提升“語”的內涵。所以,我們如果稱讚一個人很會講話,說他口才好,很關鍵的部份是由於他的文化教養高,而文化的教養大部分是從文字的閱讀而來。所以,文字的學習和使用,是一種文化心靈的表現,而文化心靈,是比我們自然的、感官的發達更加的複雜。更加的複雜,就更有教育的意義,尤其在腦神經還在發展的時候,你有文字的學習,可以促進腦神經更進一步的發達,所以文字的學習使一個孩子比聽音樂、看美術,還要更加聰明。文字的學習,從識字開始。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識字?一向有非常大的爭議。我們現在的體制學校,是六歲開始學,我們現在可以問:是六歲嗎?大家想一想幾歲可以開始學文字?告訴各位,最簡單的答案是──眼睛張開就可以學識字了。怎麼學?一個孩子用眼睛看到字和看到圖畫不是一樣嗎?所以先把字當圖看。等到他漸漸有辨別能力的時候,他就能夠辨識個別的字形,等到能夠把字形跟聲音聯合在一起的時候,他看到這個字就念出聲音。這能力是什麼時候就有呢?依照李白認識「之無」的故事,人類大概出生五六個月,就有了辨別字形的能力。如果常拿兩個字給孩子看,他雖然還不會講話,但是他可以指出來,因為他已經能把字形和字音結合起來了,至於要他把聲音唸出來,可能要一歲多。所以,理論上,應該在出生以後,就給孩子認字。提早認字,不僅提早增進腦神經發展,並且可以提早閱讀;提早閱讀,就提早吸收知識;知識量越多,腦神經發展越良好,而且知識量越多,將來知識的累積可以促進我們的思考的能力和綜合的能力,以及判斷的能力,也就是整體學習能力、創造的能力。所以要一個孩子學習能力強,不僅要他的腦神經發達,還要腦神經能夠統合運作。

能夠統合運作,認字是非常重要的訓練,認字以後的閱讀,更是重要。所以,這幾年來,我建議,至少兩歲到兩歲半,就可以開始給孩子「讀書」。所謂「讀書」,是什麼意思?就是看著字而讀。在胎兒,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只能夠聽,等到他一歲多了,他能夠開口講話了,就可以帶著他念。什麼是念?就是他只模仿聲音,大人念一句,他念一句,或者CD念一句他念一句。念是先把聲音聽進去,在腦子裏轉一圈,再模仿聽進去的聲音講出來,這是非常重要的訓練,有重大的教育效果。到了兩歲多,他不只是能夠跟著念,他已經可以看著書跟著念,就是開始“讀書”了,這時,不只耳到口到,還要眼到,教育效果就更好了。而且讀多了,聲音能夠跟字形結合,無形中,順便就認字了。認字多了,就可以閱讀了。

 我們教孩子跟著聲音念書,更進一步教他看字讀書。念什麼書、讀什麼書呢?現在體制是讓他念白話文、讀白話文。什麼白話文?就是他懂得的文章,這也是受杜威「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理論的影響。現在,我們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念、讀這種文章呢?我們可以不可以改變另外一種想法呢?什麼想法?我們讓他念有高度意義的文章,而不必急著讀跟生活結合的淺度的文章。因為淺度的文章,對人類的知識和整體思考力並沒有良好的效果,最多只是認得那些字。而高度意義的文章,也有字,他也能夠認字,而那些文章,存在他心裡面,可以作作為一生文化以及文學素養的基礎。語文能力的習得,是從不懂,學多了就懂,例如講話,是從不懂,一直聽啊聽啊講啊講啊……聽多了,就懂了,講多了,就順了。文字也是,從不懂,一直學一直學,學了很多了,把這些非常高深的文章讀多了,他的生命日漸成長,他也就漸漸瞭解其中的意義。從什麼地方瞭解起呢?從他能瞭解的那一部分開始瞭解。而他能瞭解的那一部分不是我們能規定的,不是教育學者們能安排的。現在全世界國家的教育部請學者來,要他想一想,我們孩子第一句話學什麼,第一課學什麼,一年級學什麼,二年級學什麼……這是在殘害人性啊!因為人的生命是一個奧密,人的生命先瞭解哪一句話,這是人類不能夠猜測的,現在讓全國的孩子都同步認那些字,讀同樣的文章,這不是在害人是什麼?所以各位,不要把生命看膚淺了,不要把生命看成電腦。所以我們應該給他最高度意義的東西因為低度意義的東西,不要學就會。我認為對於教材的選擇,有一個最重大的原則:「他自己會的就不需要教,他不能自己學的才須要我們教!」他不會的是什麼意思?是高深的東西。高深的東西我們教了,久而久之,他自己有自己的領會,他一有領會,對那些低淺的東西,自己就會了。所以我們的教育要注重籠罩性,我們只教高的,就籠罩低的。學那些低的,等於是浪費時間,因為不學也會,或是過了一兩年不教就會了。現在我們所教的是:他不學就一輩子不會,乃至於幾輩子不會的東西。所以,我們教他「讀經」。什麼叫「讀經」?聽是聽經典,念是念經典,讀是讀經典。

那什麼叫經典,用哪些作教材?我們剛才說,高度的學習可以涵蓋低度的學習,高度的會了,低度的自己會。所以不要從低度學起,因為你的生命有限。如果從低度學起,你到十三歲的時候,人類語文能力的關鍵期就過時了。你學到十三歲,只學到會讀白話文,會看報紙,你這一輩子就完了。讀經的孩子,一定會白話文,一定會讀報紙,因為白話文是我們日常生活運用的,只要認得字,我們就會讀白話文,只要會寫字就會讀白話文,所以白話文是不必教的,誰教白話文誰笨,把孩子教笨,而且笨一輩子!(鼓掌)

因此,我有一句不該說但一定要的話:「白話文要退出小學的校園。如果小學一直教白話文,中華文化就要毀滅!」(鼓掌)因為十三歲,是我們人類一生語文奠定的恰當時機,我們語文要在此時奠定好基礎,供將來一輩子所用。請問我們一輩子要用那些語文?我們要能夠讀五千年的文章,我們要能夠接受五千年的智慧!而五千年的文章都不是白話寫的。為什麼?因為五千年來的文章都沒有那麼膚淺,沒有那麼無聊!(鼓掌)膚淺而無聊的文章不會傳下來,所以我們現在中小學所讀的那些書,基本上都是膚淺無聊,都是要丟掉的。你看,每一年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大清掃,清掃得最乾淨的,就是小學課本了。(笑,鼓掌)清掃出去的東西不就叫做「垃圾」嗎?我們讓我們的孩子讀垃圾,讀了六年,這個人就變成垃圾人了。(鼓掌)那些書還要教嗎?

我舉一個例子,在大陸,要舉例,最好是舉臺灣的,因為這個例子是個笑話,拿臺灣來說笑比較沒事――我是師範學校的老師,我的學生是要去教小學老師的,──所以,我是老師的老師,以後遇到我要恭敬一點(笑)──我的學生四年結了業,要有一年的實習,我要去考察他的實習,這時,他要做教學的觀摩演示。這些學生都很緊張,要寫一大堆教案,預備好幾天,有時還要彩排,才敢上臺。他當然準備得很豐富,教起來都還不錯,我的評分都給很高。教學結束後,有評鍳會,往往要我做總結,我常說:「今天的教學,從準備工夫教學技巧上看非常成功,我給他一百分。但是教學的效果,對孩子的影響,我給零分。」我知道,一般的督學以及師範學校的老師,甚至所有校長,家長去看一個教學演示,從來就沒有像我這樣打兩種分數。第一種分數是看教學的態和技巧,大家都看這種。我還看另外一種,我問:「你這節課教了之後到底對孩子有多少好處?」這是從來沒有人注意沒有人提問的問題。奇怪啊,後面這個問題不是比較重要嗎?所以我專門注重後面一個問題。如果一個老師做了那麼多準備,教得那麼熱鬧,而教學效果等於零,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為什麼說教學效果等於零?現在跟大家描述一下,讓你也來評評分。我去看那個老師教的是,第一冊第三課,那一課的課文,題目叫「大風吹」,課文是這樣――我一下就會背了呵――它說:「下課了,下課了,我們去玩大風吹。大風吹,大風吹,大風不停的吹,我們不停的跑。」完了。(笑,眾笑)我看這個老師把這一課編成的教案,原來編成了五節,今天他所教是第四節,以後還有一節課要教啊!所以我很佩服這個老師,像我就沒辦法,我教兩分鐘都教完了!他要教五節課,你可以想見他教得多痛苦啊,學生學得痛苦啊!但,這是教育部規定的,全國老師要照例實施的。各位,你不要認為是臺灣的例子你笑,我看你們這裡也差不多。(笑,鼓掌)可憐哪!可憐哪!(鼓掌)所以啊,各位愛孩子的家長啊,你一定要去翻翻你孩子的課本,想一想,整天學這些做什麼嘛?你不要認為老師很認真教,佈置很多作業,作業都改得很仔細,孩子好像也有些長進,你不要只看這個外表啊!那些東西本來是不用教不用學的。孩子在六歲到十三歲的時候,是人類語文學習的黄金階段,我們卻通通教這樣的東西。結果,到了十三歲,一輩子只能夠讀報紙,小說。不能讀經、史、子、集!你還像一個中國人嗎?!(鼓掌)

如果我們想要復興民族,先要復興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要復興,先要提高民族的語文程度,想要提高民族語文的程度,必須有合乎人性合乎語文教育規律的教育啊!如何合乎人性合乎語文教育規律?最關鍵的是:不要問他懂不懂!為什麼?因為人類學語文不同於學數學科學,學數學科學要管懂不懂,學語文是不需要管懂不懂的,學多了學久了,就懂了。譬如,請一個外國人直接用外文教一個中國孩子,五六年下來,他就會外文了。何況教中國人學中文?用最高度的文言文教我們的孩子,教五六年,他就擁有了讀文言文的能力了。當今,體制學校以教數學科學的方法教語文,教一句,就講解一句,讓他懂一句,我們就考一句,我們的孩子學了一輩子中文,落得個「全民中文程度低落」,到底是誰的過錯?

現在國民普遍都認為文言文會很難?文言文難嗎?我常常問一群聽眾:「文言文難嗎?」大家都說難。我再問:「哪一本書最難?」大家七嘴八舌,最後一致的共識:「易經最難!」我就問:「說易經難的人請舉手!」全體舉手。我再問:「讀經過易經的人舉手!」沒有人舉手。(笑)我說:「那你怎麼知道易經難?」大家儍眼了。如果找一個人來追問:既然沒有讀過,為什麼說難?他會說:「聽別人說的。」我問他讀過幾年書?他說是大學畢業。「大學畢業的做人水準是這樣子嗎?這樣容易地人云亦云嗎?」這叫自欺欺人!這就是現在的中國人――五四以來的中國人的特質――盲從!自已欺騙自己,又欺騙別人。如果有人敢說:「我親自讀過,真的很難。」那我就再問:「老兄,請問你讀過幾頁?」他會說「我讀了兩頁,沒有一句懂的,可見很難。」我說:「你懂得的在第三頁,你為什麼不讀下去呢?」(笑,眾笑)所以如果我現在問大家:「易經難嗎?」你千萬不要隨便回答。你應該說:「我不知道。」為什麼?「因為我連讀都沒有讀過。我很慚愧,我不知道。」你該這樣講話啊。其實,易經難不難,是個比較的問題。易經的程度這麼高(用左手比個相當於鼻子的高度),而一般人的程度這麼低,(右手比個相當於胸前的高度)所以對這個人來說,是很難。假如有一個人,程度這麼高,(右手也上升到下巴)易經就不很難。有的人程度這麼高,(右手上升到頭頂以上)那易經簡直太容易了。你為什麼不讓你孩子的程度這麼高,(右手比在頭頂)為什麼讓你的孩子程度永遠這麼低?(右手下降到胸前)他到了二三十歲,還跟你一樣。如果中國人一代傳一代,都認為易經很難,中國還有前途嗎?(鼓掌)

要讓你的孩子,語文程度高,怎麼辦?只要在語文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用高度的語文教他,他將來就有高度的能力。那些是高度的語文?經典就是最高度的語文,但經典中還有經典,我把中國的經典分成四個層次:從最高度講起,第一個層次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中國人不管是幾歲,要讀書,就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讀起,沒有例外。我常去學校推廣讀經,有些校長非常感動,過了幾個月我再去看,校長說:我們全校已經開始讀經了。我問:你們讀什麼?校長說:一二年級讀三字經,三四年級讀弟子規,五六年讀唐詩,問他為什麼這樣安排?他說:「因為教育必須循序漸進。」(笑,眾笑)我也循序漸近啊,但我的循序漸進不一樣,我的循序漸進是:第一步,不論胎兒、嬰兒、幼兒,乃至於八十歲的老人,中國人開始讀書,第一本書叫做論語。(鼓掌)一步到位,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讀熟了,中國五千年再沒有你不能讀的書,這是最有智慧的讀書法。從低度的書讀起,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假如還有時間,想要再讀,可以讀第二層次的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假如還有精力,再進到第三步:古文,唐詩,宋詞,元曲等文學類的經典。其間行有餘力,在讀經的空檔,當然可以隨便讀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這些所謂童蒙書,這些童蒙書讀讀也可以,不讀也罷。那些書營養太少,不要當真,因為它裏面沒有「真」。不過它總是比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的營養還多一點。(鼓掌)近百年來的小學語文課本,是天下間營養成份最少的書了,雖然不是一無用處,但,既然營養這麼少,我們相對的,老師不必花那麼多精神來教,學生不必花那麼多時間來學,那些書,讓孩子隨便看一兩遍就可以丢掉了。

所以,還是老話──該麼做就怎麼做,高走的我們高看,低走的我們低看。該用功的教材要用功,不必用功的教材不必用功,我們功夫與教材的價值兩相對應,這也是科學精神啊!這樣你就安排出你教材的順序了。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你要教他讀書,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沒有別的了。從別的教起,通通都是糊塗,通通都是自我障礙。至於教學的方法更要順乎自然,就是只能聽的時候就只給他聽,能跟著念的時候就帶他念,能看字讀的時候讓他看著書讀,盡量反覆的聽,反覆的念,反覆的讀,叫做「讀經」。到了「看字讀經」,要用耳朵聽,要用眼睛看,要用手指,要用心認識字形,想到字音,還要用嘴念出來,這叫「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五種心靈的能力一把抓,真是最具效能的教育了。而在兒童期,人類的精神力氣正是蓬勃發展的時候,所以,你這五種的官能,一起訓練,他反而興致高昂,愈學愈想學。如果已經二三十歲,四五十歲了,精力日漸衰退了,要叫你這樣做,你就精力不繼疲憊不堪了,所以一定要把握時機。兒童正是模仿的時候,正是語文發展的時候,兒童正是全盤吸收的時候,兒童正是儲藏記憶的時候,也是準備長期蘊釀的時候。所以他能夠吸收就給他吸收,讓他儲藏,放著就好。他生命在運轉,他所收進來的東西,會在生命深處自我蘊釀,這種蘊釀是老天的力量在運作,現實上的生命是不必費力的,所以人是不會疲倦的。不論白天晚上,時時刻刻都在運作,什麼時候運作好了,遇到恰當的狀況,忽然間融會貫通,從心裡自然流露出來,那就是功力,那就是智慧!你不要煩惱功力和智慧在什麼時候可以表現,你只要給他含有智慧的文章,反複地讀,就可以了,其他都不要管,也不是你管得著的。因為他現在的重要能力就是吸收,他吸收了自然會儲藏,如果反覆誦讀,便儲藏得非常鞏固,叫做記憶,而記熟了,便終生不忘。千萬不要認為記憶是死的。記憶如果真是死的,但只要人的生命是活的,記憶下去的東西,自然會有來自天地宇宙人性的力量天天在運作,終有一天,它活出來給你看。從五四以來,很多名人告訴我們:讀經,都不懂,是死讀書,背多了,會變成書呆子。告訴各位,你只煩惱他肚子裡沒有學問,你不要煩惱他不懂。就好像你應該煩惱他的銀行裏面沒有存款,不要煩惱他不會花錢。(鼓掌)你不給孩子存款,天天問:我讓他存了那麼多錢,將來這些錢他會用嗎?你天天問這個幹什麼呢?有人舉證說,你看,不是有些古人小時讀了經,長大以後,只會背書,也不會用,變成一個書呆子!告訴各位,這一種人是很少的,一萬個讀書人裡面,沒有幾個是書呆子。而他為什麼會變成書呆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來資質就不夠。這種資質不夠的人,還好背了幾本經,還可以成個「書呆子」,如果這種人沒背過書,就變成只有兩個字――「呆子」!(眾笑,鼓掌)書呆子已經不錯啦!(笑)我們國民都是呆子啊,你還笑書呆子嗎?另一個成為書呆子的理由是:古人常常一輩子不出門的,安土重遷的觀念,加上交通不發達,也沒有電視,也沒有報紙,也沒有電腦,甚至買一本書都難得,鄉下人想看一本書,都要借書來抄的,所以他們只抄要背的書,其他什麼書都沒有,你知道嗎?我們現在資訊這麼發達,飽讀詩書的人,還會有書呆子嗎?所以各位,不要再被胡適之所騙了,不要再被魯迅所騙了!(鼓掌)你就勇敢地教吧,你不要煩惱他什麼時候懂那一句,什麼時候會懂這一句,你會突然間發現,咦?他怎麼好像懂得一些了,再過一陣子,咦?懂得越來越多了,而且突然間會冒出一句幾乎不可能從這個小孩子出口的話,這就是生命!生命是個秘密,你不可以把生命拿來安排,瞎安排!

總之,就是:我們這樣教他,只用經典,只教他讀,讀的遍數多了,他就會背,會背了,那些經典,無形中會釋放出它千萬分之一的能量,雖然只是千萬分之一的能量,就已經大大地增長了他的語文能力,叫做“語文的敏感度”。大家都知道,語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提升了語文的能力,也就提升了學習的智能。所以讀經的孩子,不只語文好,所有功課都好,將來成為好學不倦的學者。而經典的內容又是聖賢之教,又是偉大的文學作品,日漸蘊釀,對人生的智慧將有重大的啟發,有學問有智慧,總起來叫做文化教養,叫做人生素質!所以,白話文可以不教,因為不教就會,經不可以不讀,讀經了,什麼都有,不讀經,什麼都沒有!(鼓掌)

現在天下間讀經的風氣日漸展開了,有許多家庭學校或私塾開始了讀經教育,因為不是體制的規定,所以人人就著自己對讀經理念的體會,有自己的一套,但並不一定都合乎要領。讀經教育有要領嗎?教育本來就是家長和老師自己的事,應該是自由的,但依照人性,依照教育的原則,總應該有些衡量的標準,我歸納讀經教育有四個要領,這也是衡量一個人做讀經教育是否到位的四個標準:第一個要領是:「及早讀經」,越早越好。早到什麼程度,各位你說?(有許多人說:胎教)你小心點,不要亂講,因為有人會去跳樓!(眾笑)荀子說:「天地始者,今日是也」。所以,從你明白的那一天開始,是最早了,你不能再早了!(鼓掌)第二個要領是:「老實讀經」,老老實實,越老實越好,不要耍花樣,不要想那麼多,生命不是你能隨便想的。我們認定一個方向:我的孩子是活的!──你要看看孩子是不是活的啊(笑),如果孩子是活的,讀了經就有意義,所以我就老老實實地讀。這裡所謂的老實,其中有兩個要點,第一點,老老實實從最高度的經典教起,不要隨自己的意見弄一套──唉呀,我先教三字經還是唐詩?唐詩是先教古詩還是絕句?……你的意見太多了!所以,該教什麼就教什麼,教真正的「經」,從論語開始教吧!第二個要點是:「老老實實該怎麼教就怎麼教」──就是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不要問他什麼時候懂,甚至也不要要求要背起來。所以我提倡,「一百遍讀經法」,只是把經文或者一次,或者分次,總計念一百遍。現在有的老師要學生念三百遍,乃至五百遍。總之,最好讓他念到終生不忘。而一個普通資質的孩子,念一百遍就會背,既然會背了,還讓他念三百遍,不是浪費嗎?不然,剛才講過,凡是經過我們的眼睛、耳朵、舌頭的,你多念一遍,就把你的頭腦清洗一遍──這是最好的洗腦。(鼓掌)又因為所讀的是經典,所以遍數越多,在心中盤旋越多次,他將來融會貫通的機會就越大,所以不會浪費。假如是「大風吹,大風吹,大風不停的吹」的這種句子,永遠不會産生意義,既無所謂溫故知新,更無所謂融會貫通,這文章多讀一遍,都是浪費,這種文章讀一遍就好了。(笑)所以,好書不厭百回讀,乃至於「讀它千遍也不厭倦,讀它的感覺象春天」。(笑,鼓掌)這叫經典。所以經典是可愛的,經典是親切的,經典對我們的人生意義之重大,那是說不完的。假如我往下再發揮,要到今天晚上八點,大家才能回家,所以,我不再發揮下去了。(笑)

所以各位,老實讀經吧,第一個老實,你就把真正的經典直接給他讀,你不要考慮他懂不懂,他連自己懂不懂都不懂,他也不關心自己懂不懂,你考慮那麼多做什麼?只有我們大人才知道懂不懂,你為什麼要以大人的心態限制他?所以要老實讀經,讀真正的經。第二點,只有讀,就是這樣讀,一天讀八個小時,沒有故事,沒有遊戲,沒有花俏。這樣才能把他的生命盡情地開發出來,他的現實生命才能夠跟內在生命打成一片。一般人的生命是分裂的,內在的清明的生命被遺忘,被壓縮,沉淪在生命很深的地方,被黑暗所包圍。而外在的接近動物的生命呢,一直被激發鼓動,一個人就枉費來世間一趟了。所以老實啊,老老實實地讀,把生命的真實情感讀出來,如果連這麼枯躁乏味的書,都讀出興趣了,天下還有沒興趣的事情嗎?所以讀過經的孩子個個都好學不倦,看到什麼想學什麼,尤其喜歡看書,現在他能看什麼書?看所有白話文寫的所謂「課外書」。不過,讀經的家長和老師卻不鼓勵他看書,反而禁止他看書,為什麼?要看那些白話文的書,太容易了,但他好奇心一來,想讀更多,就佔了讀經的時間。要記住:讀經的機會並不多,稍縱即逝,現在正是讀經的時候,應該趕快讀經,才是上策。如果一個孩子六七歲時,沒有看過白雪公主的故事,他讀經到了十七八歲,想要看白雪公主的故事,那時滿肚子都是學問,來看白雪公主的故事,會瞭解得更好,而本來的七個小矮人不會變成八個。但是,六七歲的時候不讀論語,到十七八歲才想讀,學習的心理已經不適應了,縱使勉強讀了,效果也不一樣了――雖然「學而時習之」五個字讀起來聲音一樣,但現在才讀和從小就背過的兩個人,其心中所感受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原來知識和智慧的學習方式不同,讀經典跟讀課外書的時機不同。現在整個世界都在提倡閱讀,我們中國只好跟著提倡。一般人以為學生喜歡讀課外書就了不起了,我告訴各位,眼界越高,看的風景就不同,我們讀經的家庭,不鼓勵孩子讀課外書,因為那些書是沒什麼意義的。不相信?我們打打算盤,一個小學生六年裡所讀的課外書加起來,這麼厚,(手勢,比一個身高)而另一個人一本也沒有讀過,但他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唐詩,宋詞,元曲,古文通通放在肚子裡,到了十七八歲,要讀那些課外書書,要花六年嗎?不要!甚至連一秒鐘都不要,因為這些書他不屑一讀,不屑!(鼓掌)所以,我建議我們孩子讀的第一本課外書,最少是《古文觀止》,或者是《資治通鑒》,要不然就讀《左傳》、《二十五史》。前幾天我才接到一個老師來了電話,她說她以前所教的那個讀經的孩子,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在讀二十五史了,──是中華書局出的文言本二十五史。(鼓掌)後來史記也讀了好幾遍,資治通鑒瞭若指掌,現在是初中一年級,他準備明年去高考。他常跟朋友說:他不喜歡卡通人物,他喜歡歷史人物,因為卡通人物沒內容。各位,眼界要提高一點啊,要不然你的孩子啊,就沈淪在庸俗的世界中了。要把他提起來,讓他看到天地的光明,你就用光明的東西,讓他吸收,引發他生命的光明。所以,老實讀經吧!信不信由你,信了就做,今天開始做!不信的請你不要做!信一半的就做一半;信一成的你就做一成,做一成也很有效,有做就有效,念一句都有效!全中國十四億人口,每天都念一句經典,每天都念十四億句經典,我們可以拯救地球!(鼓掌)這叫老實讀經。

再來,第三個要領是「大量讀經」。剛才已經順帶著大略說了,大量,越大量越好,大量是什麼,第一,是讀的字數多,第二,是讀的遍數多。剛才說一百遍兩百遍三百遍五百遍,字數越多,遍數越多,將來,他的基礎越寬,越厚。而我們要知道,愈是大量,所花的時間就要愈多。所以看看你對經典教育的信賴度有幾成,你就要花多少時間。你完全信賴經典,就是整天只有讀經,一天讀經六個小時,八個小時,最好十個小時,讀它十年,這一個人,終生幸福!不這樣做,十年之後,再也沒有機會了!講個笑話:據說西藏,有一種宗教的制度叫做「活佛認證」。「活佛」就是轉世的修道人,往往兩三歲時被認證,就被帶走了。有人懷疑地問:認出來的是真的嗎?他們說:應該不會錯,因為有很多的跡象印證,所以不會錯。若有人抬扛追問:如果萬一認錯了,怎麼辦?他們說:我們大概都在三歲四歲時就認證了,就帶回來坐床,讓大家禮拜他。其中有個最重要的設計是:請最好的老師!做最好的教育!什麼叫最好的老師?就是請一個真懂教育的老師來教,什麼叫做最好的教育?就是讀經讀經,整天讀經,一天讀經十個小時,而且要讀十年。他們說:如果不是活佛,也變活佛了!(鼓掌)所以不要問你的孩子天生聰明不聰明,是不是天才,不要問這個,這個不是你所能主張的,你能主張的就是讓他老實、大量讀經,讀它十年。

我們要掌握我們所能掌握的,要做我們所能做的,你不能做的不要妄想!不要妄想老天給你家生個天才。我們好好做自己應該做的,做完了,縱使孩子依然愚昧,依然不長進,我們已經盡了力了。縱使有缺憾,那缺憾可還給天地,在我已經無所謂缺憾,這叫心安理得。(鼓掌)家家戶戶都心安理得,家家戶戶都幸福,我們對得起孩子,孩子也知道我們是盡了力了,孩子感恩父母。這是我們所能做的,但要不要做,是由你做主,不是由我做主,我不是教育部,教育部也不能完全決定。現在教育部掌握全部的教育機器,這本來是不應該的啊,除非教育部敢於宣佈──我所做的是天下間唯一的最好的教育,只有按照我的教育,才能把你的孩子都開發到最圓滿的地步──除非教育部敢這樣宣稱,要不然,教育部就不應該壟斷所有的教育管道,要讓家長發揮相當的教育權,家長要分點教育的責任。在當今體制之內的學生家長,我不敢說一定要給孩子多大量的讀經,但是,你可以「盡其可能」。說不定你自己願意了,你的另一半不願意,所以以後我演講,應該做一個規定──夫妻一起來,才讓他聽,要不然不讓他進來,(笑,鼓掌)因為如果只有太太來聽,聽得心中洶湧澎湃,回去跟他先生說,唉呀,我今天聽到一個教育道理,怎麼樣怎麼樣……這先生會模模她的頭:「感冒了嗎?」(笑)「吃錯藥了嗎?」「你被洗腦了?」這時候你應該很勇敢的說:「對,我被洗腦了,現在我頭腦變得很清明。」(笑,鼓掌)

讓孩子讀十年吧!但是,沒有福氣的孩子,是不可能的,他遇不到這樣的父母,則連開始讀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常警告那些還在空中飛來飛去的生命,說:「你要看準啊!那一個家庭能讓你讀經十年才去投胎,千萬不要投錯了!」(轟笑,鼓掌)這種勸告是真心的啊!父母掌握了胎教十個月,又掌握了至少三年,這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所以日本鈴木鎮一先生說的話,我非常贊同。他說:「任何孩子都是天才,那一家的孩子不是天才,是很特別的。」一般人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大部份的孩子都是庸才,只有少數孩子才是天才,天才是特別的。──鈴木先生說:「任何孩子本來都是天才,但這些天才的孩子,如果被庸俗的父母,用庸俗的教育手段,教他幾年,就變庸才了。(鼓掌)假如父母還沒有能力把孩子硬是教成庸才── 因為要用很大的力量才能把天才壓下去,所以父母往往還沒有能力把他的孩子教成庸才──再送去學校給老師教幾年,就必定成為庸才了!」(笑,鼓掌)所以各位,對教育的瞭解不瞭解,那是決定你的孩子教育成功不成功最重大的因素。教育成功不成功,往往不來自於老天給這個孩子多少秉賦。秉賦是可以修正的,是可以彌補的,這是老天留給我們的重大機會!所謂贊天地之化育,我們一定要把握機會,用對方法,在天地的狹縫中把握到人生的訣竅,我們就可以得到全部!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人性,對讀經教育才不會再有疑惑。。

至於讀經十年,讀哪些呢?在現代的世界,我們不只要讀自己中文的經典,世界上還有很多民族,剛才說,凡是有文字,而且文字流傳很長遠的民族,它就有文化。果然,我們以前遇到印度文化,他們也有文字,文字流傳久遠,他們也有聖人──釋迦牟尼佛,還有許多的菩薩,都智慧高超,留下許多的經典,傳到中國來。中國人要不要學?既然是智慧,當然要學!所以我們學,於是我們中國吸收了印度的佛教。從哪里吸收?從經典!所以你問學佛的人讀什麼書?他們就說我們讀三藏,什麼叫三藏?經、律、論,就是以「經」為首的經典,中國古人難道去讀印度的兒童書嗎?讀印度的兒童書,讀印度的小說,中國人的智慧會有多少長進?所以當然是讀經典。現在我們又遇到了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也不簡單啊!一百年來,我們高喊著要吸收西方文化,請問你怎麼吸收?各位,要注意啊!我們吸收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從他的精神層次、哲學層次去吸收,才能深入到他們的心靈,知道他們學問的源頭,從源頭出來,衍化成什麼樣的結果。我們不要只學他們衍化出來的結果啊!現代的中國人短視近利,不如古人,對不起祖先啊!古人是從經典學印度的智慧,現在我們號稱要學西方的文化,學些什麼呢?我們是學他們的表現,而且往往不是好的表現,是一些垃圾的表現。所以一百年了,我們不瞭解西方人的真本事,不了解他們的心靈,因為那些心靈的東西,都記載在所謂的經典之中。五四運動叫我們全盤西化,現在我們國家的教育,通通教我們學西方,但沒有讓我們接觸西方的經典,結果呢?中國人能夠把西方學好嗎?我看如此下去,再過三百年,依然是個落後的民族,人家西方人看不起你啊!(鼓掌)說我們落後,說西方人看不起我們,還鼓掌,簡直是……哼!感歎!(笑)因何感歎?現在中華民族要復興啊,這種復興,不是為中華民族著想,我們要為全人類著想啊!現在,全人類的心靈,全人類的智慧,全人類的文化,都在我們眼前,因為現在世界交通發達,資訊發達,我們要什麼有什麼!所以我們讀自己的經典,我們讀印度的經典,我們還要讀西方的經典,然後造就一個完整的心靈,我們為我們的祖先爭一口氣,我們為全世界的人類做出一點貢獻哪!(這幾句,先生語速愈來愈快,不斷的鼓掌聲夾雜著連串的語聲)所以我們讀經的孩子不只是讀中文,我們還要讀外文。外文讀什麼?讀外文的經典。我建議現在中國人如果要要學外文,就讀外文的經典。讀外文的經典,主要的目的就是學他們的智慧,用外文學他們的智慧,而兼著學會了他們的文章,也兼著學會了他們的語言。所以如果要學英語,不如學英文,英文會了,英語就會。要學英文,不如學經典英文,經典英文會了,普通英文就會了。學習,一定要抓住源頭,讀經的孩子讀的英文就是經典英文。假如你想要學德文,就讀德文經典。什麼叫英文經典?是英國人現在也不讀的書;德文經典是德國人也不讀的書。(笑)日文經典現代的日本人也不讀了,他們把自己的祖先忘記了,我們現在讓中國的孩子都去讀他們祖先的最高智慧,將來我們就可以……(先生擺姿勢,抿嘴憋氣,眾哈哈大笑,鼓掌)我不是說我們就可以領導世界,我是說我們就可以貢獻我們的聰明才智,讓世界人民共享。(鼓掌)這叫和諧社會,這叫“和諧拯救——危機”!(笑,鼓掌)你如果沒有智慧,你能有心量嗎?你沒有心量,你能夠服務于人群嗎?你沒有心量,你能夠悲天憫人嗎?你能夠治國平天下嗎?替自己爭一口氣、替自己爭一口飯都還來不及了,你還能夠服務于人群嗎?所以各位,要讓你孩子心靈開闊,眼界高一點,就讓他讀盡全人類最偉大的智慧。在什麼時候讀?在他還不瞭解難、不難的時候,就把人類幾千年最難的書全部讀完!!!(熱烈鼓掌)當一個人會計較,噢,那個簡單、這個困難的時候,就代表這個人完了。所以,你回去翻開書,不管翻開中國的書,最高深的書,經史子集,還是翻開西方人的書,那些他們的經典,你翻開,你說,這個好難啊,馬上判定:你,完了!我們小孩子在還不知道難不難的時候,把難的都放在肚子裏面去了,那難的,一輩子就變得容易啊!這豈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讀十年吧!

第四個要領是:快樂讀經。如果以上及早老實大量的要領把握到了,那麼讀經自然就是快樂的了。一般人起初聽說讀經,馬上會問:讀經不是很枯燥嗎?我們怎麼讓孩子喜歡讀經?這種質疑和煩惱,是以大人的心理來思考孩子,家長和老師們這樣想,不但不瞭解人性,也不瞭解兒童心理,因此就障礙了孩子了。大家現在重新想一想,如果及早讀經了,譬如胎兒嬰兒讀經,有什麼枯燥可言呢?枯燥的是父母自己吧!又,如果老實大量讀經了,其中的快樂是自然産生的,而且不只是淺層的心理上的快樂,乃是一種深度的心靈中的幸福感!尤其不只是讀的人幸福快樂,所謂教學相長,教的人也幸福快樂。因為經典的教學是那麼簡單自然,只要你不問他懂不懂,你就可以用最簡單的教育方法,傳授第一流的學問。你一句一句教,一段一段教,教了一段,讓他背得滾瓜爛熟了,再教第二段,一段二段連起來,然後一章兩章,一篇兩篇,到最後,整部書,從頭到尾,一字不落,象行雲流水,滔滔不絕,從生人命深處流出來。你看這個孩子他的心靈受到多少鼓舞,多少薰陶,他會有多大的幸福!經由這種學習,開擴了他的心靈的廣度和深度,這個孩子就有一種大將之風,他將來能夠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所以你要培養有一種有自信的,有志氣的孩子,氣宇軒昂,眼光明亮的孩子,一定要懂得教學法。而這是他的天性,任何孩子都可以這樣學,而且,他喜歡這樣學,因為這種教育恰合人性。我舉一個例子,因為這種例子太多了,所以隨便舉個最近的例子,去年暑假,山東有一位趙升君先生,他開讀經的私塾已經五年了。什麼叫「讀經私塾」?私塾,就是在體制學校之外的學校,讀經私塾,就是整天以讀經為主的學校,而這個讀經的私塾,除了平常班以外,他去年又想了一個辦法,因為能夠讓孩子全天候讀經的家庭太少了,現在都是義務教育,要把孩子從學校撒出來,大家的勇氣不夠。所以他就想可以利用假期,他發明了「寒暑假密集讀經」的辦法。去年暑假,從七月初到八月中,一連四十天的班。開學那一天,全國各地的孩子總共五十幾個人,由家長帶來了,開學以後,家長都離開了,剩下這五十幾個孩子接受老實讀經的教育。怎麼教?早上五點起來,開始讀經,讀到七點吃飯,吃完飯,八點開始讀經,讀到十二點,吃飯休息;下午兩點再開始讀經,讀到晚上六點,吃飯;晚上再讀。一天讀經九個小時到十個小時。他們讀經的地方在一棟大樓的六樓,那裏不僅沒有電視,沒有電玩,連操場都沒有,整天到晚就在那裏,──讀書──吃飯--睡覺;讀書──吃飯──睡覺……經過四十天,他們每個人能夠把大學中庸和論語全部一字不漏,啊啊啊的背一個多小時全文背下來,……四十天要結束了,有些小朋友心裏難過,跟老師說,希望老師能夠跟他的父母親商量,讓他留下來繼續讀經,他不回學校了。等他父母來接的時候,父母非常的驚訝:這個孩子本來不喜歡讀書啊,經過四十天整天到晚這樣子讀書,你還受得了?而且還要留下?父母親措手不及,還沒跟家人商量,不敢貿然讓他留下,有些孩子當場痛哭流涕,還是被帶回去了。只有十幾個人當場留下來,過了一個星期,才又回來了五六個。你說,整天讓他這樣讀,他受得了嗎?整天這樣讀,他會有興趣嗎?他讀那些不懂的東西,難道真的不排斥嗎?這樣做,不是在壓榨我們的孩子,強迫我們的孩子嗎?我請問:你為什麼會這樣想?為什麼會想出那些可怕的場景?我告訴你,你被魯迅騙了!(鼓掌)現在,我們先不說是不是每個孩子都那麼高興,但是我勸大家,至少不要先有偏見,你可以去實地考察,畢竟現在寒假班正在開,寒假班只有二十天,可以把大學、中庸全文或老子全文背完。一個人有多少二十天被浪費了?人的生命的長進,才是最大的幸福!有了幸福,那些雜七雜八的電視、電動都不再引起興趣了,他不再追求那些無聊的快樂,因為他感受過高度的幸福!所以我們不要把人的生命看成像動物,只喜歡玩耍,嘻鬧。一個人的生命,也喜歡安定、穩重,也喜歡光明、高尚。但我們如果沒有給孩子這種機會,他永遠不可能知道他生命中還有安定穩重和光明高尚的本色,我們就障礙他一輩子了!

那麼讀經以後要做什麼呢?如果不會用,還不是書呆子一個?剛才說過,他自有他的瞭解與運用,至於瞭解到哪裡,運用到那裡,那是生命自然的事。不過,是不是這樣任憑自然發展就好了呢?我們總希望大學問能夠起大作用,所謂「學以致用」。什麼叫「學以致用」,不一定是現在學現在用。有的東西是現在學現在用,譬如白話文,譬如知識、技巧──總之,現在所謂科技教育,都是現買現賣的。而智慧教育是,現在學,將來用,一輩子用,下輩子用,用到永遠的下輩子、下下輩子,這是智慧的本色。所以,智慧的學習分為兩個階段,從背誦經典開始,但不止於背誦。前期的背誦,還是為了將來的領悟和發用。背誦的課程是可以設計的,可以量化的,而智慧的領悟和發用,是長期的,無限的,默默中的,沒有固定模式,也不可預測的。不過,我們為了幫助讀經的孩子長大後能夠順利發用,最好還是要有進一步的教育。因此,教育的全程規劃是,從胎兒到十三歲,依照人類這個時候的主要能力──吸收的能力,我們就一直給他吸收,吸收越高明的越好,越多越好,越熟悉越好。十三歲以上,人類的理解力開始正式運作了,也就是說,學問如果還沒有打下根基,已經難有機會打根基了,因為他要表現了,他要思考了,他要討論了,他要綜合了,他要批判了,他要創造了。如果己經有了大涵養大儲備,十三歳以後,他的理解和應用的能力,也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成長了,於是我們進一步要做另外一種教育,那種教育,我稱為「書院教育」──書院是古人“講學論道”地方,飽讀詩書的孩子,可以接受書院的教育,以成人成材。最近十年來,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一時還做不到大量讀經,我才倡導開設讀經私塾,勸社會上關心教育的家長,讓孩子到私塾去上學,從三歲到十三歲,全天候讀經十年,基本上可以熟背三十萬字──中文二十萬,外文十萬──不管是英文德文法文,或是日文,總計外文十萬──他的各種能力的根基大體奠定了,就可以用「書院教育」的方法來成就了。當然,如果太慢開始讀經的孩子,譬如十二歲才開始讀,可能要讀到十六歲才有三十萬字的經典存量,那也只好十六歲才進書院。總之,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大才,一個人想要成大才,至少必須有三十萬字經典在肚子裡,才可以接受培養。要不然,充其量也只能成就個小才。當然小才也不錯了,所以我常說讀經一句就有效,讀一本更有效,但是要替人類的祖先傳承文化,要成為對世界有貢獻的大才,要有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住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大能量,至少必須有三十萬字的經典做根基。我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福份,這只有少數人,一萬個孩子裡面,有一個,就了不起了。所以,家裡孩子已經長大的家長,你不要聽到我這樣演講,回去就揰捶胸頓足。不要!只要他從今天起,能讀一句就好。所以,我的教育觀念是很活的,往下講,可以講到一句,往上講,必須成為國際大才。(鼓掌)

我設計的書院的教育,第一步,是解經。我常聽到有人問,你讓我們的孩子讀經,一直讀一直讀,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他不懂經文,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我們不是不讓他懂,是因為他當時還沒有能力懂,等到時機成熟了,當然要「解經」。什麼叫解經?三十萬字中,有中文二十萬字,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經,詩經,老子,莊子,古文,唐詩,宋詞,大概總共二十萬字,這二十萬,每一篇都要會默寫,每一個字都要會訓詁,每一句話都要會解釋,每一段都要會發揮,這樣叫做解經。英文所背過的,不管是莎士比亞,還是柏拉圖、聖經,總之,你背過了一本,都要會默寫,每一個字都要會解釋,每一句文法都要會分析,這樣叫解經。這樣三十萬字的解經功夫要多久呢,讀經的孩子能力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年到兩年就解完,成為終身大學問的基礎。這還只是基礎啊,還不是大學問。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後,要開展出去廣泛的閱讀。這一步工夫的用意,首先,要對於世界人類所有的學問,有大概的瞭解,不論東方西方,所有的大家,大派,重要的書,都要讀過。當然,首先是籠統地把握,包括哲學,文學,史學,政治,經濟,教育,社會,軍事,自然,各種的學問,透過所謂的概論和史學──譬如哲學概論,哲學史,文學概論,文學史,史學概論,史學史,社會學概論,社會學史,科學概論,科學史,等等,所有的學問,都取它的「經典之作」,也就是說,最好的哲學史,最好的哲學概論等等,都一定要認真讀過,讓他對每一門學問有一個大略的把握,漸漸在心目中形成整個人類學問的大系統,把每一門學問安排在它恰當的位置。接下去,要讀各門學問裡面重要的專書,這也是「經典之作」,──經典分兩層,一是屬於我們要背誦的那些精讀的經典,精讀背誦的是純粹而永恒的智慧,但,下降一層,還有許多我們要涉獵,要經過,要好好研究的所謂「經典著作」――人類有史以來的書,有些是是相當重要的,它有原創性,它影響深遠,那種書,不管是中國的,西方的,都要讓他讀過。中國的經史子集,幾千部書,我們最少要選一兩百部來研讀。這些書不難選,古人也替我們選好了,我們如果加以再調整,也調整不到哪里去。比如,民國十七年的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是美國人用庚子賠款的錢來建立的,所以清華大學最出色的是理工科,學生最重要的出路是到美國去。──你千萬不要太過責備我們這些社會的佼佼者,為什麼大學畢業之後,趕快往外國跑。因為近代的中國有一個傳統,中國人自己認為我們的民族沒有學問,所以必須去留學。我們只責備這些人為什麼出去了不回來?我們不要責備他往外跑,因為好學是中國聖人的教訓,孔子就教我們好學,只是孔子並沒有教我們去留學以後就回頭來罵我們自己的祖先。──像清華大學這種洋化的學校,在民國十七年時代的學生,還有一點志氣,他們想,我們不能只讀讀西方的書啊,我們中國的書總是要讀一點啊!於是他們學生會就請學者,就著中國五千年,把最重要的書單開出來,好讓學生們也讀一讀,其中請了梁啟超,梁啟超開了兩百多部,說這些非讀不可。大家認為,噢,太多了,讀不完。梁啟超再從中間精簡出二十幾部,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老子,莊子,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還有各種的重要的文集。說:「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皆須一讀,若并此未讀,真不能認為是中國學人矣!」所以,那些是重要的書,古人已經替我們開出來了,如果梁啟超之後,又有些重要的書,我們再加以調整就好了。另外,清華學生也請胡適之開書目。胡適之,本來是叫中國人不要再讀中國書了,不要被中國祖先所害。但是當清華學生請胡適之開書單的時候,他也很高興,因為這是他的拿手,他一口氣總共開了兩千多部書。(笑)梁啟超就笑了,說:這些書有的我都沒有讀過,你叫一個學理工科的大學生讀這些書?所以胡適之那個書目沒有人去管他,我們現在所注意的是梁啟超這一份書目,開得相當精到。一個中國讀書的孩子,你最少要把這兩百部書,全部讀通,這樣才有一點點中國學術的能力。然後西方的書呢?西方也有大書啊,偉大的書啊,也是在五六十年前,芝加哥大學校長賀欽斯,他就提議,他們的大學生應該讀一些偉大的書,great books,因為偉大的書代表人類的智慧,人類的智慧不管那一科,到最後都是相通的,叫做「通識」,於是帶動了全世界大學興起了「通識教育」的課程。賀欽斯也從西方文化歷史中選出了大概兩百部大書。作為一個中國人,可能不需要讀那麼多西方的大書,但如果我們讀經的孩子從小就有了外文讀經的基礎,也就是背誦了十萬字外文經典,他看幾十部英文大書,應該沒有問題,我想從這兩百部大書裏面,再精選對人類歷史文化的有重大影響的一百部,讓這些孩子通通讀過。

以上的功夫,還只是基本,打底用的,最後的階段,還要讓他讀新儒家的著作。所謂「新儒家」,就是「當代新儒家」。中國歷史上,儒家有三期的發展,第一期是先秦儒家,以孔孟荀為代表,秦漢以後,儒家沒落了,魏晉時代是道家的興起,接著隋唐,佛家興起,雖然社會上所遵守的還是儒家的禮教,但是知識份子熱衷追求的是道家的玄學,以及佛學乃至於禪宗。一直到宋朝、明朝,才有儒家的再度興起,是儒家的第二期發展。自從明朝滅亡,滿清入關,中國文化受到軍事統治的壓迫,大學問毫無精采,只剩訓詁的小學問。所以到了民國初年,才有五四這些讀書人,出來講一些對祖先大不敬,對聖人大不敬的瘋話。其實,當時也不是一面倒,五四運動那一批人,總算起來,還是屬於少數的,大部分的讀書人還是尊重孔子,尊重祖先的。但是那一批人,因為用了海外歸國的身份,胡適之從美國回來,魯迅從日本回來,大家看到這些名頭,以為就了不起了!還有他們擅於寫文章,因為他們從小都是經長大的,他們學問好。他們社會活動力很強,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最主要的因素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對中國文化也沒有信心,所以支持他們。於是我們以為當時的學者都要打倒傳統,要全盤西化,其實不然。所以現在我們把歷史還原,我們應該用很公正的心態看待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本來應該站在自己文化的本位上,去吸收西方的文化,讓人類的智慧融通起來,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如果我們用人性發展的全幅成就來成就他,一個人應該是有能力完成這種學問的,至少一個民族的力量總合起來,是有能力完成這種文化理想的。(哲萱上前提醒先生時間,先生說再講一下,大家鼓掌)同樣在五四時代,有一位熊十力先生,他一直懷著孤臣孽子的心,要護住中國文化,他有一句話非常動人,說:「誓此身心,奉諸先聖」──我發誓用我的身,我的心,就是我整個生命,奉獻給先聖先賢,──誓此身心,奉諸先聖──胡適之有沒有這種心態啊?沒有啊!魯迅有沒有這種心態啊?沒有啊!所以我們應該尊敬哪一個人,要想一想啊!(鼓掌)所以,由熊十力先生,就開出了當代新儒家的傳統,熊十力先生有三個比較有名的弟子,徐復觀先生,號稱勇者,他很有義氣;唐君毅先生,號稱仁者,他很有包容性;牟宗三先生,稱為智者,辨析清楚,系統嚴整。牟先生沒有做的學問便罷,凡是牟先生所討論到的學問,就穩如泰山,後人幾乎不能贊一詞。牟先生學貫中西,在中國不僅是儒家,從先秦一直到宋明;道家,從先秦到魏晉、佛家,從印度的空有兩宗到中國的天台華嚴和禪宗;這儒釋道三家瞭若指掌。而且牟先生的成就,不僅在中國的儒釋道三家,他對於西方,他想透過康德,把西方文化吸收到中國來。西方人流傳一句話:「康德以前的哲學,匯歸到康德;康德以後的哲學,從康德開出去。所以,透過康德不一定有好的哲學,但是不透過康德,一定是壞的哲學。」所以康得在西方的哲學發展史中,承先起後,居於中心的地位。牟先生就看準了康德,他對西方的哲學,以康得為入路,放射到其他的哲學系統,然後老老實實地把康得引介到中國來。他怎麼引介?他翻譯康得的三大名著──三大批判。康得是德國人,西方像英語國家,或者法語國家,他們的語系和德語相近,但翻譯康德,三本都有人翻,往往都是一個人翻譯一本,或者好幾個人翻譯一本,從來沒有一個人翻兩本三本的,而牟宗三先生以一個中國人,把康德三大批判全部翻譯出來,成為全世界翻譯康德最多的一個人,誰知道這種事業之偉大呢?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吸收西方文化」,因為是透過經典而吸收。所以牟宗三的學問,真的是貫通古今,融會東西。讀了牟宗三的書才知道人類智慧的廣大,而牟宗三又已經把它們整理出來,令其各歸其位,各得其所,也就是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放在什麼位置就放在什麼位置。讓我們的孩子,跟著牟宗三先生走一趟世界的文化智慧之旅,那是非常方便,而且非常安全的一個方法,所以我安排書院的年青人,到最後要精讀牟宗三全集。通過書院的的建制,要培養具有思辨能力、系統能力、批判能力的人,奠定一個世界性學者的根基,至少需要十年的功夫。

各位,你如果小時候沒有讀過經典,雖然沒有機會接受十年書院的教育,也可以自己從現在開始讀,讀一句算一句,最好的方法是把論語讀一百遍。怎麼讀?拿書來,只讀白文,不讀注解,今天讀到那裡,明天接著讀,什麼時候讀一遍了,做一個記號,寫一個一,堅持讀完一百遍。凡是聽我這樣建議的人,到最後都不約而同的告訴我他們的心得,四個字:「脫、胎、換、骨!」(鼓掌)如果你想要解經,也請先讀一百遍再說。我看到的例子太多了,凡是一讀經,就想要解經的人,往往讀不完兩頁。為什麼?因為原文難,注解比原文還難,他本來就怕困難,沒志氣,就放棄了。如果不管懂不懂,讀完一百遍再解啊,告訴各位,勢如破竹!原來古人跟我的心,心心相映,那是讀書之樂其樂無窮啊!(鼓掌)所以把論語讀完一百遍,有志氣再讀大學中庸一百遍,孟子一百遍,老子一百遍,易經一百遍,詩經一百遍,等等,讀完一百遍了,想看注解,再自己去看。讀經,就是在默默地受聖賢的薰陶,自然增長智慧。但誰能讀經呢?要看個人有沒有這種福份,其實就看個人有沒有志氣!有志氣你就有福分,因為生命操之在你。如果現在的成人,認為要讀那麼多經,又要讀得熟,又要解經,還要讀那麼多的學問系統,實在是讀不了了,我建議也可以在論語學庸孟子讀一百遍之後,就直接讀牟宗三全集。所以我最近演講,如果有機會──什麼叫有機會?就是如果聽講的人的氣氛像現在這麼好──那我就介紹一下牟宗三全集。(鼓掌)如果聽的有一搭沒一搭的,我看就算了,反正他們沒福氣。(笑)牟宗三全集有三十二冊,內容有深有淺,例如有些演講的記錄,尤其是講給一般聽眾聽的,都比較淺,就容易讀;如果是講給哲學研究生聽的,那就比較深一點;如果他自己寫的,就都很深。但是你不要怕深,為什麼?因為如果是合理的文章,理本在天下,理就在人心,也不可能深到那裏去,只是我們陌生而已,陌生,多讀也就熟了,這邊熟一點,那邊熟一點,久而久之,突然間,一切都熟了。所以假如要讀牟宗三先生全集,你就先買一本兩本,一本一本讀也可以,而最好的是發個人生大願,三十二冊全套買回來,供在家裏,縱使不讀,也很有氣派。(笑,鼓掌)

如果要知道牟宗三全集的順序,我可以建議――其實也不用人建議,反正你每一本都翻翻看,翻兩頁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所以,只怕沒有心願,沒有志氣,要求學上進是很簡單的。我推廣讀牟宗三全集也幾年了,有的一聽到,就真的埋頭去讀了。一讀,就真的覺得生命好像突然間被提上來了,常常眼睛一亮,彷彿開了天眼,見識突然拔高,這種高,不是要和別人比,而是自己的生命得到一種充實、光輝、喜悅、幸福的感覺,因為終於知道什麼叫做智慧,什麼叫做文化,終於感受到一個小小肉身,居然可與天地相往來,可與聖賢相照映,這是何等希有難得的感受啊!從來沒有這種感覺的人,真是人生的大不幸!因為我們的生命原來就那麼廣大,那麼光輝。當然,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的孩子一步一步地順理成章的開發出來,但是已成長的大人,也應該創造機會,多少抓住一點。

先儲藏滿肚子的經典,再做解經,進而掌握人類學問系統,要從十三歲到二十三歲從早到晚做十年工夫,這叫書院的教育。我準備趕快退休來主持書院,不是我的學問足夠教那些孩子,我們這一代普遍是不行的,我們只能期待下一代比我們更好,所以我沒有學問教他們,我只是指點他們怎麼去讀書,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學習。如果機緣許可,我希望有三千畝的土地,在上面建一千年的書院。當然這需要財力物力的配合,但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沒有這個機緣,也沒有關係,在任何一個幾坪米的小地方,三五個青少年,甚至是大人,也都可以按照這一種讀書方法自己去進德修業,也就等於在書院了。如果真的有書院,當然更好,大家可以齊聚一堂,互相討論,互相勉勵,親師取友,其樂融融。

書院的學員有三種類型,一是正式學員,能夠背三十萬字的成為正式學員,還沒有背三十萬字的他想先來薰陶薰陶,他就成為「預備學員」。如果家長或社會人士,三五十歲了,在經濟、事業有相當成就了,而想要靜下來讀書,他可以申請來書院,什麼事情不做,只讀書,自願留下來或一兩週,或一兩個月,或兩三年,甚至五年十年都歡迎,他們可以成為一種「伴讀學員」,因為他年紀已大,對人生的體悟已深,他的功課和進度,就不需要管理,他自己就能用功,可能成為其他小學員的模範。這樣,我們的書院、就成為一個真正培養人才地方,在這個地方不僅是學問有所進步,而且可以互相砥礪性情,激發志氣,進德修業,知書達禮。這樣,我們便可以培養三種人才:第一種是思想家,思想家有很多種,我們所培養的思想家,不是自己想一套來殘害世界,而是不僅會思考,還要有智慧,這種思想家是真正的哲學家,這種哲學家是聖賢式的哲學家,他要上達天德,啟發人性的光明,引領人類的智慧的方向。

第二種人才是政治家,政治家不是權力鬥爭患得患失的政客,而是真正為國為民的仁德實踐者。有沒有地位,有沒有權力,不是他所關心的。孔子所謂「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大禹是天子,后稷是大臣,禹、稷都在朝,有治國平天下之功;顏回,既沒有身份,也沒有地位,而且居在陋巷裏,過著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的生活,但是我們不可輕看顏回。孟子說,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讓他們換一換位置,他們的表現通通一樣!禹稷讓他處於陋巷,他也安然自得,顏回讓他去坐在天子位置,他也能夠治國平天下,這叫做政治家。他們是不是來耍特權的,不是來貪污的。我們書院要培養一批像孔子所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的人才。易經乾卦九五,說「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是說在朝的大人、聖賢、君子;又有九二,說「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這是指在野的大人、聖賢、君子。假如在天地之間,在我們的國家民族中,在朝有聖賢,在野有聖賢,朝野聖賢相互利見,而且讓他們交換位置,通通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那我們百姓,我們蒼生,就得救了,我們就有依靠了。(鼓掌)這叫政治家。

第三類人才是企業家。我們理想中的企業家,是有良心的,能為地球著想,具有開創性的國際性大生意人,他生意越大,對地球越有保護的作用,他生意越大,對於貧困地區越能有扶持的作用。他是受人歡迎,受人尊敬的生意人。我們培養的這種生意人越來越多時,他們會互相扶持,互相聲援,形成商業的模範,讓世界上做生意的人,不再只有狼群的競爭,不再腦滿腸肥,窮到只剩下錢。而是能夠用他的才能智慧創造財富,然後分享給眾生的商人,我們稱為「儒商」。當然,這種人必先要有滿腹詩書,才能眼光遠大。

所以,我們所培養的人才,他們將來所做的事,或許不一樣,但他的基礎都是一樣的。有了成人成才的基礎,乃至於他最終沒有成為大才──沒有成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企業家,他也可以成為中才,小才,他也可以在各個場合,各個行業,貢獻他一已的才華,甚至可以成為各個行業的領袖人物。所以,凡事一定要有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立以後所生的「道」,通於三百六十行。他有本,自然接觸到哪一行,就能夠對那一行有所貢獻。這樣子,我們就不用擔心他的命運如何。因為他所到之處,必定能夠逢凶化吉,必定能夠創造他的命運。我們看著這些人才一個個出現於世,就可以很安慰地告訴自己說:「我們把教育做好了!」

謝謝各位!!!(長久地鼓掌)

 

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

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

開  篇

今天我之所以來這裏,就是要說明一件事情——請各位老師,這一輩子務必要記住——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教育是非常輕松愉快的事;要培養人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所謂的老師要有“愛心、恒心、耐心”,這些“三心二意”是不需要這麼強調的。我們只是不瞭解教育的本質——本來一個孩子,他就是那樣的純真純潔,他的品德,我們只要不破壞他,就很好了;本來一個孩子生下來潛能無窮,我們只要不障礙他,就不錯了。有許多老師,有許多家長,一直在殘害,在障礙我們的孩子。所以使我們國家沒有人才,從今以後,不要再那麼努力了。不要努力去障礙我們的孩子,千萬、千萬!拜託、拜託!要怎麼樣做到愉快輕松的跟小朋友一起成長?我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影帶,這是六年前的帶子。

“前幾個禮拜,我們播送了一代新儒學大師牟宗三專題,對牟先生一生為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深感佩服。牟先生認為,對現在社會弊病的救治,中國傳統文化該是一帖良方,但是如何落實呢?現在他的嫡傳弟子王財貴,正在推動一項復興傳統文化活動。從根本上救起我們未來的主人翁。這個方法不但可以使小朋友學習成績進步,還可以開發增進兒童的智慧,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呢?請看記者胡春玉、肖瑞華的報道:“這裏是臺北市中正國小四年級二班的小朋友,他們每天的早自習,都是在讀誦四書。而這裏是復興街的一個社區媽媽的家裏,小朋友下課後聚在一起也是在讀《老子》、《莊子》、《論語》這些一般人認為深奧難懂的中國經典。小朋友不但朗朗上口,有的甚至能背整本《老子》,半本《論語》了。全省目前初步估計,大概有五千個小朋友,正在接受讀經訓練。 這些小朋友經過一年半到兩年的讀經教育,不但國語能長足進步,有的竟然也從經典中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令許多家長及老師又驚又喜。”

這個片子是六年前拍的,剛才說,現在全臺灣省有五千個小朋友讀經。那是我推廣讀經以後的兩年,從多少人開始推廣讀經呢?就是從一個人開始的,一個人到十個人,十個人到一百個人,到一千個人到五千個人,兩年就到五千個人,三年就到五萬個人,四年、五年以後就是五十萬個人。現在已經推廣七年多了,現在僅臺灣一座小島,就有一百多萬個小朋友在接受這種教育。東南亞從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到越南、泰國、緬甸,凡是有華僑的地方就有人在讀經。以及美國、加拿大、阿根遷、墨西哥、澳洲、紐西蘭,乃至於英國、盧森堡等地,或許我沒有聽說過的地方,只要有中國人,就有人開始在接受這種教育。

我們大陸祖國,是我們的希望所在,是我們的文化根本所在。我們這裏不做誰來做呢?我們這裏不做得更好,誰來觀瞻,誰來效倣呢?現在大陸也有超過三百萬個小朋友,分散於各個地方在讀經。如果現在還有不知道這種教育的人,你一定要開始知道。各位來自四面八方,我也希望從今天以後,大家回到各自的家鄉,回到各自的省份,告訴人們有這樣的教育,而讓人們接受這種教育。剛才說過,不是要老師更辛苦,不是要小朋友更多的功課負擔,不是要家長更加認真指導孩子,不是的。

我前年到大陸來,經過香港去見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說過那樣一句話:“現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師都在做一件事”——我想,到底做什麼事?——“都在殘害我們的幼苗。”當然這一句話,在一個作老師的人聽起來是不很愉快的。大家不要不愉快,我也是老師。我教過小學,我教過初中,我教過高中,現在在教大學。我也要對這句話作痛切的反省。乃至於我們每個人都在殘害自己,這一輩子就是這樣子,而讓我們的事業沒有更好的成就。在大陸這個地方我不知道,至少在臺灣是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臺灣的教育是完全學美國的。幾十年來都學美國,我們中國的東西統統忘記了。忘記中國東西並不見得就是不對的,我不是一個民族感情主義者。我不是說,我是中國人,所以我要復興中國文化。我們要復興中國文化,不只是因為我是中國人,乃是因為我們這個文化,是有意義的。我重新在檢討中國的教育理論,並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我非把中國教育理論再拿出來不可,不是的。而是因為這種教育理論,它是有真理在其中的。既然我們這個文化是有意義的,縱使我是美國人,我也要來復興中國文化;縱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國文化。

我是一個讀書人,一個知識分子。我憑知識分子的誠意,憑知識分子的良知來說這件事情。我今天所講的話,超出任何的宗教,超出任何的民族意識,超出任何的政治立場。大家都是學教育這一行的,我們好好來檢討一下,我們一輩子費了這麼多心血,我們的家長,是這麼樣的期待孩子,我們的老師是這麼樣的熱心、用心的來教孩子。尤其各位能夠到這來參加這個研習會都是一時之選。

我們付出的精力這麼大,難道孩子是這麼難教嗎?難道人才是這麼難培養嗎?我們為什麼不停下腳步想一想?我今天要貢獻給各位的,就是重新來檢討一下,我們教育的理論。我剛才說過,大陸的情況我不很瞭解,以下所說,都是我在臺灣的經驗。我是在批評臺灣教育界,不關大陸的事。但是如果大陸也有類似的情況,我們也可以反省反省。反正我們是以一個真誠的心來討論這件事情。我們有哪些地方要反省呢?    首先,從最大最深最高遠的一方面來講,就是有關於文化的心態。

中國人,   不要忘記了中國文化

先講一件事情來做比喻:你看過侏儒嗎?侏儒是長不大的孩子。長不大的人,大部分都是天生的。患了天生侏儒症的孩子,即使生在皇宮貴族之家,給他多少營養,他總是長不大。本來一個人,按照正常的營養供應,一個人都有長大的潛能,只要好好的養他,很輕松的養,這個孩子自然就會長高。但是患了天生侏儒症就養不大了,我們看到這種天生的侏儒症,會很同情他的父母,真的是很可憐的。不過我後來看到一個報道說,有的侏儒,不一定是天生的,也有人造的侏儒。為什麼要人造侏儒呢?因為有些沿街賣藝人,他需要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東西來吸引觀眾。譬如說帶猴子,有帶大莽蛇的。有人說,這些大家都看過了,我帶來侏儒給大家看,人就會圍觀過來。然而沒有這麼多侏儒怎麼辦呢?他們有個辦法:造侏儒。怎麼造?去偷一個嬰兒,然後把他裝在罐子裏面,只露出他的頭,養他。本來這個孩子是正常的,只要稍微地照顧,他就能夠長大,現在卻故意不讓他長大。你要知道,包小腳的女人就很痛苦了,現在全身都包著,當然痛苦更加幾倍,所以這個孩子天天叫啊,叫啊,因為他要長大,卻不讓他長大。唉唉叫,不管他,讓他哀叫了十六年,再把罐子打開,他就比天生侏儒還要矮,這叫做人造侏儒。我們如果看到這種侏儒,不是只有同情而已,我們會覺得養他們的人實在是很可恨,可惡!我講這個做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人除了身體的長大之外,我們還有內在精神的、心靈的、文化層次的成長。但是有些人很不幸,他就患了文化的天生侏儒症。如果他是生長在叢林的民族,在一個非常偏僻野蠻的地方。他所面對的環境沒有文化、沒有精神的陶冶。那麼,他一輩子就跟野人差不多,跟動物差不多,他長得身體很好,心靈卻沒有成長,這種人叫天生的文化侏儒症。這種人也值得我們同情。但是,如果生長在像中國這樣一個有五千年高度文化的地方,而我們的國民,我們的孩子,竟然沒有文化的成長。請問:這是不是叫人造的文化侏儒症?近一百年,中國就患了普遍的文化侏儒症。至少在臺灣,我的感覺是如此。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忘記了中國文化。在臺灣已經是全盤西化了。中國人連中國書都不能讀了。什麼叫中國人連中國書都不能讀?一個人打開經史子集,而不能讀原文,還要靠翻譯,就說明這個人不可能瞭解深度的中國文化。一個沒有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別人的先進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現在臺灣人學西方,學美國,不是學美國的冒險開拓的精神,不是學美國的那種大氣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學美國什麼呢?學美國的好萊塢,學美國的麥克爾傑克遜、麥當娜。學日本,我們不是學日本的企業家精神,乃至於連日本的櫻花那種悲劇精神都沒學到,我們只學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畫。為什麼別人有好東西,你學不到呢?因為你喪失了對自己文化的信仰,一個喪失中國文化信仰的中國人,不僅對自己沒有好處,而西方人假如要跟你學一些中國文化,我們也不可能有所貢獻。所以,忘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不只是自己的損失,也是一種對於其他民族的罪過。為什麼西方文化可以傳到我們中國來?為什麼我們中國文化,不能傳到西方去?現在,假如派你或是我去傳播——有些西方人他的教養很高,他希望也學學中國的高度的文化——請問,我能嗎?你能嗎?我們的留學生,不都是社會的佼佼者嗎?我曾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因為我去美國也作這樣的演講——有個留學生對我說:你講得對。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受到過很大的困擾,一輩子都很遺憾。美國的同學非常的好學,他看到中國人就很高興:“啊,你是從中國來的,我聽說中國有一本書叫《易經》是很有名的。《易經》講些什麼,你是中國人,最好能告訴我。”

這個留學生說些什麼?他說:“ I am sorry,我沒有讀過。”    “那你們中國有一本《老子》。”    “I am sorry,我也沒有讀過。”    “那麼你們是禮儀之邦,你們《禮記》講些什麼?”    “I am sorry,我也沒有讀過。”    “你們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美在哪裏?”    “ I am sorry,我不知道。”    “你們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你們第一本史書叫《春秋》,還有《左傳》,還有《史記》也很有名。什麼叫《春秋》、《左傳》?關公為什麼要看《春秋》?”    “我不知道。”    “《離騷》文學價值很高,那個作者還要去跳河,請問,他為什麼要去跳河?”    “我不知道。”    “《世說新語》?”    “不知道。”    “宋明理學家為什麼要辨論?”    “不知道。”    “那麼你們有一本書,叫作《唐詩三百首》。”    “噢,我讀過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這樣的留學生,他自己也感覺到了慚愧。這就叫作文化的侏儒,沒有長大的心靈。所以,你只學別人夠嗎?現在整個世界興起所謂的“中國文化熱”。大家也都知道,不僅是中國人知道,外國人也知道,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假如中國人只是政治、經濟、軍事強大,那就只會讓西方人產生這樣一種看法:中國是可怕的,中國將又是一個可怕的民族。所以我們以後要想一想了,我們除了各方面強大之外,我們的心靈也要成長,我們的文化也要再度放射光芒。我們除了讓人畏懼之外,我們更要讓人尊敬,讓人喜愛。我們的下一代,要有寬闊的心胸,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從哪裏做起?從文化的教養做起。

科學教育與教育的科學化

我們的教育界不是從上到下都非常的努力嗎?難道我們沒有考慮到所謂的文化教養嗎?其實不是沒有考慮,我們上到教育部,下到所有的老師、家長,大家都是非常盡心盡力。但是,如果這個盡心盡力沒有對準焦點,那就非常可惜,費力多而收功少。如果我們對於教育的本質,瞭解得不夠透徹,我們對於兒童心理的發展,認識得不夠清楚。那麼我們所做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還有反效果。

近幾十年來,臺灣的教育思想——我剛才說過——是從美國學來的,是學美國20世紀初的教育思想,是所謂的“實用主義”,所謂的“邊需教學”,所謂的“行為科學主義”,所謂的“兒童中心本位”。這些術語合起來,用一句很簡單的白話說,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什麼叫“懂了才教”?就是我們要考慮到,一個兒童,他的心智學習、智力的發展,到底能不能吸收我們所教給他的東西。什麼叫吸收?就是我要講得很清楚,他要聽得很明白,聽完之後我要做測驗,他能夠回答我的問題,甚至最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來,我才知道我達到教育的效果了。各位,你是不是這樣想的?你現在做教育,是不是用這一種的方法來實施?這就叫做“兒童中心本位”。它背後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不要講這麼多術語,這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我們要知道,西方的心理學家,所研究的都是人類認知的心理發展。認知的心理發展,所應用到的科目,應該是認知的科目。認知的科目,在我們這邊,大概是放在所謂的數學、自然和物理、化學這些是科目裏。凡是認知的科目,最好按照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來安排。什麼意思?就是“懂了才教”,而且教的時候,要教得很清楚,讓學生學得也非常地明白。這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這叫“邊需教學,按步就班”。我們要這樣教的時候,必須要瞭解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到底它的程式是什麼呢?有認知心理學的書可以去看。美國是一個科學的國度,對於科學教育,正應該按照認知心理學來教,所以他們科學的教育,是安排得比較合理的。如果他們沒有這樣合理的安排,恐怕我們的科學教育,不一定能夠教得成功。

在臺灣,科學教育是失敗的。為什麼?因為明明顯顯地違反了兒童的心理。現在臺灣的孩子,害怕數學,恐懼數學。學生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面對數學的壓力。假如我們各位的孩子,或是你的學生,小學一、二、三年級數學考得不錯,你不要高興太早,四年級以後再說。四、五、六年級,有許多學生就有壓力了。到了初中,有二分之一的人數學考不及格。到了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數學、物理、化學統統考不及格。在臺灣,大學聯考,數學總平均只有30分。一個國家辦教育,辦得讓青少年數學只有30分,請問你的科學教育在哪裏?但是,難道是老師和學生們不認真嗎?不是。我剛才說,事情不是認真就可以的。假如你要去哈爾濱,你往南邊走,你走得越快,可能離目標越遠。所以先要確立目標,先要有智慧,然後加上努力,才可以成功。要不然,努力是白費的。如果我們小朋友學習數學有壓力,我們應該學學美國人的教育方法。我們的孩子,是那麼樣的聰明,那麼樣的認真。這一點點數學,為什麼學得那麼痛苦?我們來看,我們應該怎麼讓小孩子學數學學得簡單。各位老師,你如果有教數學,教得很辛苦的經驗,以後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我這有一份美國數學教育,課程安排的內容,它是初中一、二年級的數學教材。他們學什麼呢?第一,讓孩子學會四捨五入的技巧。第二,讓孩子會約分,二十分之十約成二分之一。第三,讓孩子知道,二又三分之一等於三分之七。讓孩子學會分數加減乘除、小數加減乘除。讓小孩子會算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這是美國學校初中一、二年級的數學內容。這些知識我們的學生什麼時候學的?在小學三年級學的。我們的孩子,數學算不好,一旦算不好就沒興趣了,就害怕了。你怎麼樣來引導他? 我們怎麼引導一個人,讓他喜歡數學?喜歡數學不僅只是數學本身,其實是喜歡思考。他會思考,他敢思考。遇到一個問題,他能想出三種辦法來解決,這才是科學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我們科學教育最主要的是,讓一般的國民,都能夠思考,能夠面對問題。其次才是培養一些科技工作者。最高一層,才培養科學家。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民眾,學數學並不是要做科學工作,而是要學會思考。    但是我們的數學教育,讓我們的國民不會思考,不敢思考,面對問題不知道怎麼辦。    因為從小學四年級我們就害怕思考,認為思考是那麼困難。所以四、五、六年級數學不好,你就應該安慰孩子,千萬不要罵孩子笨,因為他不是故意笨的,那是他的父母親生給他那麼笨,所以罵孩子笨,等於罵到了人家父母親。我們應該安慰孩子說:孩子啊,沒關係,你現在算不會,我們初中再來算你就會了。到了初中,他再來看這題目,啊呀!我以前怎麼會那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居然不會。現在他就會了。所以,我大膽說一句話,數學科學,是不用(很辛苦)教的。誰(很辛苦的)教數學,誰(很辛苦的)教科學,誰就是笨老師。人類心靈當中,本來就有邏輯,本來就有數學。我們只要稍微引導他。怎麼引導?按照他心靈發展的秩序。他心靈怎麼發展?老天爺生我們人,自然就讓我們人從小到大,智力每一年都有所增長。每長一年,他的理解能力就更高一點。初中生當然比小學生理解能力高一點,在小學不能理解的數學、物理、化學,到了初中,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那麼初中怎麼辦呢?他初中只學小學的數學,他初中的數學怎麼辦呢?很簡單。孩子啊!高中再來學就會了。老師不就輕松了嘛!我們孩子不就愉快了嘛!那你說:這個不行,這是降低我們的程度。這不可靠,這不行,我們不能降低我們程度,我們怎麼可以把科學程度降低呢?

那請問,我們費了那麼多的努力,你科學程度有提升嗎?現在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了。我們去市場上買菜,用sin cos買菜嗎?我們初中、高中,學了六年的數學,那麼認真,那麼辛苦,請問你的數學在哪裏?你的物理、化學在哪裏?這些正面的知識,這些方法技巧,我們沒有。學習數學、物理、化學,要培養出我們內心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讓初中生、高中生學了那麼多東西,天天非常痛苦。結果發誓一輩子,不再算數學,對科學沒有了興趣。像這樣的國民,是不能培養出科學的氣氛的。    臺灣就是如此,還好,大陸可能不是如此。

但是誰能夠,誰又敢讓孩子初中學小學的知識,高中學初中的知識呢?大家是不敢的。其實,一個人如果這樣,初中去學初中所應該瞭解的東西,高中去學高中所應該瞭解的東西。到了高中畢業18歲,他自己認為數學這麼簡單,物理、化學這麼簡單,我要學數學,我要學物理、化學。於是他考大學,就考這些科係。到了大學18歲,人的頭腦成熟了——這是老天爺給我們的成熟,我們不費吹灰之力,他就成熟了——我們只要稍微的引導他,按照他的程式稍微的教導他。到了大學,他只有現在我們初中的數學程度。但是他考上數學係,這個時候數學教授就可以訓練他,因為他成熟了。而且以前沒有課外補習,所以身體長得很好。在一、二年之內,就可以把以前辛辛苦苦,學五、六年時間才能學習到的東西,全部學回來。臺灣的學生,跟美國的學生比較,同樣是大學數學、物理、化學係,臺灣的學生在高中畢業的時候,老早就把人家,大學一、二年級的東西學完了。所以美國的學生,一、二年級的程度是很差的。但是經過兩年,他就與中國學生平起平坐,乃至於超越而上。而他是自願要學的,當他到了研究所,會更加深入地學習。

我們贏他六年,他贏我們一輩子。教育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初中、高中六年的事,更不是小學三、四、五、六年級的事。我們要為孩子一輩子著想。

一個科學工作者,大學訓練四年,從初中程度開始,訓練到大學畢業。跟我們大學畢業水平一樣高,甚至更高。因為他自己會思考,科學的學習,要養成自己喜歡思考,自己願意思考。而不是逼迫他算很多的題目,算很深很難的題目,這是沒有意義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凡是屬於認知科目,都要認知得非常清楚。假如他一知半解,你就要教下一個科目,下一個單元,那你就在殘害我們的孩子了。怎麼辦?告訴各位,目前沒有辦法。不過,我等一下可以提供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就是我們如果能夠提升他學習的能力,增進他學習的智慧。那麼雖然只在國小三、四年級,五、六年級,他照常算我們現在這麼深的數學,他都能夠自然的、輕而易舉的學會。    我們只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降低我們科學教材的程度,適合兒童,讓他學得很高興,以至於培養思考的興趣。第二個辦法,從小提升他學習的能力,讓他也能夠應付高度的數學教材。我們只有這兩個辦法。如果不採取這兩個辦法之中的任一個辦法,像現在我們的教育,那是殘害我們的兒童。

兒童教育貴在耳濡目染

好了,我今天不再講科學教育了。我講的問題是要比對另外的一邊,另外一邊才是我們的主題.換一句話說,科學教育應該按照科學辦法來教就是科學教育。既然要學得懂,所以我們要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而人生有很多的學習,有很多科目不屬於科學,凡是科學之外的,統統不屬於科學。科學的科目其實只佔我們所有科目的十分之一,或是不到十分之一。其他十分之八、九,統統不是科學。我們人生不只是科學,西方科學先進國家的人,對於他們孩子的科學學不好,並不緊張、沒事。為什麼?人生的大部分不屬於科學。那麼,這些大部分的學科,既然不屬於科學,要不要按照科學方法?要不要懂了才教?要不要教懂了才用?我們不是要想一想嗎?所以,科學辦法是,科學則按照科學辦法教;非科學就不一定按照科學辦法了。你如果把非科學科目,都按照科學辦法來教,你就在殘害我們的孩子了。因為我們弄錯方向了,我們犯錯誤了,固執了。

我們舉個例子,什麼叫非科學,什麼叫非科學的辦法。比如說音樂,音樂總不是科學吧?離科學很遠,對不對?美感教育,音樂、美術,這種教育不是科學。我們大家都知道。但是現在我們的教育,這種的科目也按照科學辦法來教。什麼意思?就是懂了才能教。因此,在臺灣就沒有真正的音樂教育,也沒有真正的美術教育。只有課程。老師、家長認真教,但是沒有成果。什麼叫音樂沒有成果?就是家家戶戶都在聽流行歌。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如此呢?就是我們的音樂教育,完全失敗。為什麼音樂教育會失敗?因為不按照音樂的辦法來教。什麼叫按照音樂的辦法來教?有一句話說,維也納的孩子沒有不懂音樂的。為什麼?因為音樂的教育是耳濡目染,而不是一點一滴的傳授,不是思考分析,它乃是一種環境的陶冶。怎麼陶冶?不是用流行歌來陶冶,不是用靡靡之音來陶冶。用靡靡之音來讓孩子一聽,將來他的心性就敗壞了。什麼時候開始敗壞?非常早的時期就開始敗壞。只要他有耳朵,就開始在敗壞。好的東西耳濡目染,不好的東西也耳濡目染。一個人從胎兒當中,三個月到五個月就有聽覺。那個時候就可以有音樂教育。用什麼音樂來教育呢?用具有音樂內涵的音樂,真正的音樂。假如我們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音樂。很簡單,古典音樂。中國有古典音樂,西方有古典音樂,為什麼它叫作古典呢?因為是經典之作,流傳千古。叫作古典,並不是因為它時代很古。時代很古,只是古董而不是古典。所以不會選取音樂的人,就選古典音樂。父母親幫這個胎兒聽音樂,0歲到3歲,人的聽覺神經,發展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所以3歲之內,要聽世界有名的音樂,只要聽一遍兩遍,終生不忘。深入到他心靈深處,幼兒學的東西,都影響他一輩子。好象深入到骨髓一樣,一輩子洗刷不掉。學好的東西就有好的後果。你如果讓他去學這些靡靡之音,暴戾之氣,到18歲就發作給你看!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要讓它充滿愛心,要讓我們的國民悲天憫人,溫柔敦厚,教育的時期先在3歲之內。你不要花錢,不要花時間,不要花精神。你不要對小孩子硬硬的說:你乖乖給我坐在這裏聽貝多芬!不需要。他在跑,在跳,在哭,在鬧,在吃,或者在睡覺,統統可以聽。因為兒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時候越是全盤吸收,像海綿一樣的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地發酵。就好像種子種下去一樣,將來慢慢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現在你當然看不到種子,我們怎麼能看得到它的成效?如果你不播下這個好種子,他就播下壞種子!“三歲定一生”,是中國人的老話,西方人現在也這樣講。那個丹尼爾高曼,寫EQ的人,他為什麼要寫E Q 這本書?因為他看到美國青少年的人欲橫流,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他就考慮怎麼的教育可以讓一個青少年有優雅的性情。他終於從腦神經的發展原理,發現要在3歲之內教育孩子,音樂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中國的老書《孝經》就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如果要讓我們將來的社會、國民,有禮貌、有秩序、有教育、有愛心,3歲就要教他。

播放古典音樂,不要花你的時間,任何時刻都可以。這個古典音樂可以小小聲,不要妨礙大人工作,因為大人聽這些音樂,他聽不習慣,因為大人已經沒救了。但是一個嬰兒他的耳朵是非常靈敏的。世界上有多少種聲音,他的心靈、他的腦神經就產生多少種應對的方法,越豐富的聲音,越剌激他的頭腦的發展。這叫作耳聰,耳朵是聰的。如果你孩子超過3歲,頭腦神經還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幼稚園3歲到6歲是一個階段,幼稚園的老師,一定要天天在校園裏,放優美的音樂。不要每次都放:“哥哥、爸爸真偉大;媽媽、姐姐多歡喜。”放了三年就完了,孩子的心靈就受到永遠的污染,所以六歲之內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超過了6歲呢,6歲到13歲剩下百分之十的機會。小學階段務必注意,你下課時間就可以放好的音樂。放古箏、古琴曲,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要放流行歌呢?我們建議,在這七年之內,我們讓所有的北京城的計程車上放的音樂,都放古典音樂。將來外國人來大陸,就有不同的觀感。孩子13歲之內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孩子如果超過13歲呢?我看就算了。

依照人類心理的發展,人類腦神經的發展超過13歲之後,我們那種直覺的能力就消失了。我們那種深度學習的習慣沒有了,老天爺所給我們那強大攝取的力量,攝取的這個功能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開心門,再接受偉大心靈的呼喚,你才能跟它起共鳴。但是這種人是很少的。我們為什麼不讓任何一個人統統是在有天才的時候,給他天才的教育。你為什麼要把孩子放在垃圾堆裏面?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另外,美術教育也是這樣的。讓一個孩子3歲之內,看世界名畫——世界有名的風景、世界有名的建築。只要圖片就可以了,只要一幅名畫看過三次,就終生不忘。這叫做眼睛明亮,“耳聰”加上“目明”就叫做聰明。這個孩子一輩子的學習,就比別人輕松愉快,不費吹灰之力。人才的基礎就奠定了。3歲,這不關老師的事——但是老師要去宣導——這是關乎家庭教育。我們的家庭幾乎沒有教育。我們的家長認為:小孩子懂什麼?小孩子當然不懂,但是人生的學習只有懂才行嗎?你現在不學,將來一輩子不懂。現在學了,每一年都有它的懂,乃至於懂一輩子。

千萬不要再迷失了,不要再問他懂不懂?數學要懂不懂?音樂不要懂不懂?美術不要懂不懂?那你說,我如果一邊教音樂,一邊告訴它音樂的知識不是很好嗎?我告訴諸位,他有鑒賞音樂的能力。他聽過幾百首世界的名曲,要知道音樂這些理論,等到他18歲,兩個禮拜全部學完,你怕什麼?知識是比較簡單的事,心靈的開發卻是很難的事。為什麼現在就要告訴他,這個人叫貝多芬,這個人是十八世紀的人,他寫作的技巧是什麼,它分幾個樂章,第一個樂章代表什麼?第二個樂章代表什麼?這不是音樂,是音樂的扼殺。
我不是來講藝術教育的,我要說的是更重要的一種教育。以下要講語文的教育。

人類的文化成就、人類的智慧,都靠語文傳下來。語文的學習,是要比其他的學習還要更加的困難,更加的深刻。但是語文的學習,老天爺老早就安排好了。語文是幾乎不要教就會的。誰那麼認真教語文,誰就是笨老師,誰就在害孩子。

我們把語文拆開來,分“語”和“文”兩方面。“語”就是說話;“文”就是讀文章、寫文章。北京孩子都學會一口標準的北京腔,臺灣孩子都會一口標準的臺灣普通話。北京的人學不到的,要不相信,你去看看我們臺灣標準的臺灣普通話,你知道嗎?這是何等的耳朵的力量,何等的聽力,你知道嗎?這是何等的學習力量,你知道嗎?是你父母親教的嗎?不要往自己臉上帖金了,你根本不要教,只要這個地方有這樣的語言,3歲學完!乃至於有兩種、三種、四種、五種語言。3歲之內全部學完。你要知道,一種語言是多麼的復雜,電腦是學不會的。電腦學起來還是沒有像我們這樣靈活呀!我們講話時,是不要思考的。一種語言就這麼復雜:發音復雜,詞語復雜,文法復雜。兩種語言兩倍復雜。有兩倍復雜的學習,就造就了兩倍的聰明程度。所以,讓你的孩子多學幾種語言,就造就他一輩子反應非常的靈活,這是最好的教育。而且不費吹灰之力,根本不要教。但是你要懂!不懂,就浪費他的天才了。學英語,太簡單了,還要教嗎?還要教的這麼辛苦嗎?你去看美國嬰兒好了,他3歲就學完了。說個半開玩笑的話,我在臺灣,勸導那些來聽的人,因為他們都有孩子,我就跟他們說:假如你有孩子的時候,你要注意了,父親講家鄉話,母親講普通北京話,再請他的阿姨來講英語,讓他的爺爺來講日語,請一個德國的司機,再請個西班牙女傭。3歲之後,這孩子會講五種語言。但是他不會跟你講英語,是因為他知道你不懂英語,他只跟他的小阿姨講英語。語言是不需要教的。但是假如我們不瞭解人性,不瞭解人類發展的歷程,我們就白白浪費掉了。等到錯過時機,你就要用九牛二虎之力,焦頭爛額,還是學不好。假如用九牛二虎之力,能夠學好,我也甘願。但是時機一去不復返,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連“百年身”都沒有了,下輩子再說!錯過時機永不再來。

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

各位,你是老師,你是家長,你要好好注意這件事,不是要你認真教就好啊!你要教的時機恰當,要教的時機恰當啊!怎麼才能教的時機恰當呢?非常簡單,要懂得人性,要懂得人性很簡單,每一個人都懂。今天我來這裏,沒有講一句新的道理,是你自己老早就懂的事。你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當了老師,還要用相反的方式來做,可憐我們的孩子,被犧牲了,不要再犧牲我們的下一代了,將來要痛哭流涕的。現在我所說的,不是讖語。你不要教的,大家都知道,學校裏面教語文的時候,如果所教的是白話文,就等於浪費老師的青春,浪費兒童的生命。為什麼?白話文是不要教的,為什麼不用教?只要認得字,就會讀白話文,只要認得字,就會寫白話文。因為按照胡適之先生的說法,白話文叫做“我手寫我口”。我口就是講話,我的手會寫字,我就會寫白話文。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

不過我們的語文教員,還是有工作做,做什麼呢?學文。什麼叫“文”?記載我們語言的工具,而這種記載,從古以來都是一件慎重的事,我們講話比較不慎重,隨便說說便算了。但是我既然有思想,要記載下來,要傳諸久遠,我們就要慎重。怎麼慎重呢?第一點,我們的思想都要精確,不是隨便說說。要精確化,要考量,要整理,整理才能精確。第二點,你不要太羅嗦,要很簡明來表達。第三點,你既然要讓很多人來看,你要非常優美的來表達。所以這種表達,是把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語言,經過整理精確化,簡捷化,優美化,才把它記載下來。這樣的語言不是普通語言,這樣的語言叫做“文章的語言”,寫文章的時候,特別用這語言,是人造的語言,是升華的語言,是高度的語言。這種語言不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它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這種文章的語言,簡稱“文言”。人類之所以偉大,一個文化之所以可以傳下去,我們之所以可以欣賞到優美的文學,就是靠文言文。自然環境可以學語言,自然環境卻不能學文言。學文言使我們人類學習的角度更加的開放,使我們人類能夠進入到歷史當中。如果只學會講話,他就進不到歷史當中,進不到文化裏面去。因此,要傳承所謂的人類智慧,你要能繼承所謂的傳統,你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你必定要學會讀你自己民族的文言文。包括西洋也是這樣。不能讀文言文,就代表他們不能瞭解自己的祖先。不能瞭解自己的祖先,只好被當作一個從零開始的原始民族來看。他如果接收到外來的文化,他只有全盤的吸收。所以臺灣的文化就叫做全盤西化,可憐的臺灣人!希望我們大陸趕快去拯救!水深火熱啊。但是,你能拯救嗎?我看兄弟之邦,差不多。

我來這裏,大家說我是臺灣來的。其實我所讀的書,孔子,山東人;孟子,山東人;老子,河南人。我到四川去,有杜甫的草堂,無限思古之幽情,就產生了。所以這裏沒有任何的鄉土的瓜葛,只有一種東西,就是人性,就是你和我的誠懇。我們要注意了,這個已經斷了的斷層,我們怎樣把它接起來?其實我們自己也可以努力,但是,我們已經來不及了。雖然來不及,大家也不要太喪氣。中國有句老話說:“死馬當活馬醫”。我們自己也可以稍微努力,但是你不要太努力,你的努力也不會有大成就了。補救補救可以,不要想出大人才了。我們的大人才,在我們下一代那邊,不要浪費了他們。因為這種高度的文化教養,要在13歲之前完成。怎麼做?你首先在這個工具上,要養成他能夠讀經、史、子、集的能力,就是要有文言文的教育。你說:它裏面有糟粕,中國的傳統裏有糟粕。有糟粕是一回事,如果你說有糟粕,也得要一個有功力的人,才知道哪裏有糟粕,不可以隨便亂講的。你要發揚它,你要有能力;你要批判它,你也要有能力;你要咒罵它,你也要有能力。首先我們來培養這種能力。我們閱讀,漸漸融入其中。以古人的智慧,漸漸開發我們的智慧。尤其是我們現在所推廣的這種教育,所讀的內容,都是永垂不朽的智慧之作,叫做“經典之作”。這些經典之作,讓他耳濡目染以後,他不會變成一個三家村的,小裏小氣的頑固分子。這些經典之作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一個高遠的理想,一個開闊的胸懷。你要涵養你的性情,你要增長你的智慧,你要提升你的眼界,你要增進你的勇氣,都必須靠這些永恆的著作來啟發你。

我們不是跟著孔子走,而是我們通過讀孔子的書來啟發我自己內在的信念。如果孔子講的話,不是我內在心靈裏的東西,我可以不要孔子。我們是憑這樣的精神來讀書的。但是,孔子講的話如果是千秋不朽呢?他還是新的,未曾老去;他還是有活力的,未曾死去。只要有人類,你就必須這樣做。不是孔子教我們這樣做,而是你自己本身就希望這樣做。只是這些書,再來喚醒你。所以經典是喚醒人性的著作,不是來壓迫你,不是來宰製你,不是來奴役你。千萬千萬要認識這一點。要不然,我們就不能讀他的書了。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個巧言令色的人,他的心靈一定是不幹凈的,一定是不誠懇的,這種人你一定要小心啦!當孔子講這句話的時候,是在二千五百年前。他是在山東講的。但是,二千五百年之後我們在北京的人就可以“巧言令色”嗎?你“巧言令色”就是有仁德了嗎?你就可以去交“巧言令色”的朋友嗎?不是的,還是“鮮矣仁”。如果一個美國人,他“巧言令色”就好嗎?不是的,他“巧言令色”照樣“鮮矣仁”。這就叫作經典。這種話為什麼我們不去讀?

杜甫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假如你真的在一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環境之中,一個人如果不會“感時花濺淚”,不會“恨別鳥驚心”,這種人沒良心!所以杜甫不是他自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乃是普遍的人性都是如此。這叫作千古之作,這叫作永垂不朽。沒有任何的政治勢力,沒有任何的經濟勢力,可以使那些東西永垂不朽,只有人性。人性不在杜甫那裏,不在孔子那裏,在我們自己這裏,這叫作經典。    經典不只是有了性情的涵養,不只是對我們人性的光輝啟發,它又是最好的文學著作。所有文學家只不過學到經典的一個面向,他就足以成家了。唐宋八大家是不需要先讀的,因為他們是中等層次,他們從哪裏學來這些文學技巧?從“經典之作”。所以,你想要有好的文學素養,直接讀經典可節省你很多時間。有人曾經說:讀經這樣一種教育就是教育的經濟學,因為它太經濟了,只要學一點點,它就有很大的收獲。

從今天開始,我們每個老師,希望你記住一句話,我們所要教給學生的,一定是教他有用的東西。而且一定是高度有用的,這個高度有用的就是一輩子有用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只要教五分鐘,就影響他一輩子,你只要教幾句話,就讓他一輩子受用。假如不是這種教材,你就不要教。為什麼?因為如剛才所說的,那些教材自己不學就會了。你教他做什麼?

臺灣的語文教育失敗了,嚴重的失敗。我們費了那麼多的時間,來學國語、國文,但是語文程度,一年不如一年,為什麼專門去浪費孩子?我們舉幾個例子:我們的小學生懂什麼呢?小學生只懂得他身邊的生活。於是,我們要“寓教育於生活”,所以我們要教他身邊的那種語言。他懂得什麼呢?小貓小狗。所以我們教他“小貓叫、小狗跳”;“老師早、小朋友早”;“我的書包裏有書又有筆”;“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不回去”;“小華、小明、小英的故事”講了六年,這三個人在六年之內陰魂不散。學了這三個人的故事之後,一個人到了13歲升上初中了,他的心靈裏面除了認識兩千多個中國字以外,他的心靈當中用四個字可以形容:一無所有。完全浪費!

現在我舉一個另外的例子: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唐德剛先生說的,他反省胡適之所謂白話文運動。胡適之先生是鼎鼎有名的人,他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在晚年的時候用英文講自己一生的經歷,叫作“自傳”。不是“口述自傳”,是英文,很有歷史價值。他叫他的學生唐德剛(現在美國紐約大學當教授),把它翻譯成中文。在翻譯的時候,唐德剛一面翻譯,一面就下注解,對於胡適之先生的功業有一些評論。在討論到民國八年“五四運動”,民國九年“白話文運動”的時候,唐德剛先生這樣說,我來念給大家聽。這一場的白話文運動,尤其是以白話文作為中小學教育工具這一點,其建設性和破壞性究竟孰輕孰重?最好還是讓在這個運動影響最重的時期,受中小學教育的過來人來現身說法。因為民國九年的時候胡適之建議,國民政府把我們小學的國文教育完全改成國語,就是完全改成白話文。小孩子只學白話文就好了,不要再學那些詰屈聱牙的古文了,這叫白話文運動。唐德剛先生就是那時候,正好是小學生要入學的日子,於是他親身經歷到這種變化。他說:

要由我自身的經歷來說,才能夠知道這種教育到底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是對國家有利,還是在殘害國家。依著本人,就是胡先生所稱許的,當年新學制所教的小學生之一,不幸我是個鄉下孩子,距離我家最近的國民小學叫做公立小學,公立小學一概都照政府的辦法教白話文。這個小學在十裏之外,我們上不了公立小學,只好在家裏由祖父開一個私塾來教我們幾個親戚的孩子。我祖父是革命黨,他的頭腦是很新的,他有許多的改良,不是按照一般的私塾教育,但是在國文這一課,他卻規定我們要背誦古文,作文也要用文言文,不許用白話文。我在這個私塾之內,讀了七、八年之久。我的國文就從“床前明月光”一直背誦到“若稽古帝堯”。“若稽古帝堯”是《尚書》,號稱佶屈聱牙。把《尚書》都背完了,大概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都背完了。最後,連《左傳選粹》和《史記精華錄》,也能整本的背。在我們這些同學當中,除了二、三個實在背不下去之外,大多數的孩子都不以為是辛苦。最後在家長的鼓勵之下,竟然也主動去讀《資治通鑒》和《昭明文選》這些大部頭書,那時候幾歲?11歲!在我們12歲那年上中學。家長送我們上中學,必須有一張小學文憑。所以只好把我們插班到公立小學去。我現在還清楚記得,在公立小學上的第一堂國語課,就是有關早上那個公雞的白話文詩。他的詩是這樣子的:“喔喔喔白月照黑屋,喔喔喔只聽富人笑,哪聞窮人哭,喔喔喔喔喔喔……”。那時表兄和我三個人,都已經會背誦全篇《項羽本紀》。    《項羽本紀》,就是《史記》的一篇文章描寫項羽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去數一數,總共九千二百個字,他們全都會背。   但是上國語課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和其他六年級同學,一起大喔而特喔。在我們樓下就是小學一年級,他們國語課我聽得幾句:“叮當叮,上午八點鐘,我們上學去,叮當叮,下午三點鐘,我們放學回。”那時小學生們念國語,很有朗讀的習慣。所以早上早自習,晚上晚自習,只聽得全校的孩子,一邊“喔喔喔”,一邊“叮當叮”好不熱鬧。

各位,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同樣上學,同樣教書,他同樣做功課,你教他什麼,他就是什麼。    胡適之的例子,可以讓我們做一個警惕。胡適之4歲就開始讀古詩,6歲上私塾就開始背古文,到了9歲的時候讀了三年古文,他就能看古典小說。能夠看古典小說的人語文程度已經很高了。兩年之內他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說。一輩子作文基礎就奠定了。當時只有9歲!到11歲的時候,他的老師就正式教他讀古書。因為已經讀了四年古書了,以前讀書是背,現在是自己讀,已經有能力自己讀了。教師教給他的第一本書叫《資治通鑒》。11歲就讀完了。到13歲就把《左傳》讀完了。把《左傳》讀完了,大概這輩子必讀的中國書都讀過了。以後就是復習、綜合、創造。以前中國讀書人,都在13歲以前,把所有該讀的書就全都讀完了。一些重要的書都放在肚子裏面。假如沒有這樣子的教育,這一輩子不要想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才!沒有了,大人才就跟這個人分家了。胡適之接受這種教育,他也沒有變成書呆子。以後,他記憶也很好,學英語學得也很快。所以19歲考公費留學,20歲出國去。到了27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哲學博士。他憑什麼拿博士?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先秦名家研究》。懂得諸子百家已經很困難,懂得名家就更困難。沒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礎,能夠研究先秦名家嗎?所以胡適之非常容易就寫出來了。因為13歲前就讀完了。而且他寫出來以後,美國教授看不懂。所以糊裏糊塗地,讓他通過畢業了。28歲回來,在北京當北大教授,他憑什麼當教授?13歲之前的功力。他後來寫了一本書叫做《中國哲學史》。他憑什麼寫《中國哲學史》?你能嗎?不到30歲全國聞名,憑什麼?13歲之前受的教育基礎!他去演講,引經據典,不要帶書的,從來不會錯誤。因為他至少會背一千首詩詞。至少!其他的書不用說了。在他成功之後,建議我們的教育部,不要再讓兒童讀古文。

從此以後,中國人沒有胡適之,出不來了,出不來了!可憐的中國!

胡適之——讀古書長大的!你不是要寫白話文,要把白話文寫得很好嗎?徐志摩、朱自清,白話文不是寫得很好嗎?——讀古書長大的!錢鐘書、沈從文——讀古書長大的!魯迅、老舍——讀古書長大的!林語堂、梁實秋——讀古書長大的!    什麼叫白話文?不好好思考這點,萬世不得超生!他為什麼能?我們不能?我們孩子比他笨,全國的孩子比他笨嗎?思想的問題、教育思想的問題。一個孩子,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一個孩子的基本學習能力,是吸收能力,是海綿式的吸收、整體的吸收。你教他什麼,都會放在肚子裏面。懂不懂?不懂。但是,不懂就沒有用嗎?你看看胡適之就好了,長大就有用。一個人是會長大的,學的這些不懂的東西,他用幾十年去懂,你怕什麼?但是,現在不學,一輩子就來不及了。    什麼叫生涯規劃?這就叫作讀書教育的生涯規劃。你要知道,現在所學的,不是現在要懂,但是一輩子有用,而現在不懂的學習,是不是很痛苦?我們來檢討這件事情,假如學得很痛苦,不要學了,我們的孩子太痛苦了。假如不是呢?你怎麼說呢?

簡便易行的讀經教育

以下介紹這樣的教育,我們不要再講理論了,我們就講實在的。你應當怎麼做?這種教育,在臺灣稱為“讀經教育”。這很簡單,就是去讀經典著作。教材就是經典,教法就是讀。在我們大陸,一般人對“經”這個字有忌諱。其實你不要忌諱。我說,“經”就是經常之道嘛,永垂不朽的著作嘛。現在也可以有呀!但是,如果沒有這種寫經典的人物出現,就沒有啊!所以不是古代的書才叫經典,不是這樣講的。我們完全是開放的心胸,只要你是夠格,你是夠高,夠深,夠遠,你可以感動千秋萬世,你就是經典。對不對?所以不拘是“經”,還是“史”,還是“子”,還是“集”。杜甫的,我們當作經來讀;李白的,我們把他當作經來讀。但是,《紅樓夢》就不大夠,對不對?但是它在小說裏是經典之作。不過他比起杜甫、李白還差一點。我們就這樣來選取經典之作。所以要選擇教材是很簡單的。我介紹大家選擇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教材,一定要什麼,或不要什麼,硬規定什麼教材,我們又不是教育部,不規定。但是你自己可以選一選。與其教語文課本,不如教《三字經》。《三字經》讀會了,語文課本就會了,教語文課本是沒有用的。語文課本,那在幼稚園他們就會了。

各位老師,你的孩子,你的學生,如果有以下情況,你要小心。什麼情況?就是我們剛開學的時候,發下語文課本,他當天就看完,而且看完三遍,他能夠跟他的母親講語文課本裏面的故事。我告訴各位:你這本課本就不要教了。怎麼辦?明天再發一本新的語文課本,要不然你在浪費孩子的光陰。我們下課的時候,聽小孩子在他的朋友之間講話。他所講的話這麼流利,所用的詞語這麼豐富,如果它比我們語文課本還要更高深,我們語文課本實在是浪費他的光陰。他如果是在家裏看電視,他看自己的課外讀物,如果那些知識更加豐富,詞語更加優美。我們卻還在教語文課本,我告訴各位,你在浪費孩子的光陰,你是有罪過的。我們應該知道,學了高度的表達,低度的表達自己就會,不要學。你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去教《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所謂的童蒙書。但是,要學《千字文》、《百家姓》、《千家詩》,就不如讀唐詩。唐詩讀好了,那些都不要學就會了。而且可以提升他的語文程度,但是與其教唐詩,不如教古文。古文會了,唐詩就會了,所以學唐詩,浪費時間。你若要學古文,不如學諸子百家。因為古文作家都是學諸子百家來的,學古文作家是浪費時間。古文作家你跟他平起平坐就好了,你來欣賞一下就好了,不要那麼努力去學了,因為他不值得你努力。你要學諸子百家不如學四書五經,四書五經學會了,諸子百家沒有不會的。四書五經裏邊,以四書為標準,四書又以《論語》為開頭,所以中國人要讀的第一本書就是《論語》。這本書不讀,枉廢你是中國人。第二本書是《老子》。第三本書,隨便選,經史子集隨便選。我們在臺灣,我介紹第一本書讀《論語》。第二本讀《老子》。第三本書讀唐詩。唐詩不是非常重要,但是給他好玩。所以附帶讀唐詩,千萬不要那麼認真教唐詩,那太小兒科了。好教材就這麼選。

你說,我怎麼教?假如今天我只講到這裏,吊味口,那簡直是空中樓閣。你說,我又不是專科出身,我又不是讀中文係,我以前也沒有很深的素養,我怎麼可以教呢?各位,今天來這裏,最主要的是學到教學法。這個教學法只要兩分鐘就可以學完。而且保證每個人都會,要不然我們何必在這裏坐兩個小時?為什麼這樣困難的書,這樣高明的書,而教法會那麼簡單呢?

我剛才不是講過了嗎?天地之間凡是合乎人性、順其自然的,本來就是很簡單的。我們教學法就是順應著兒童的心理,然後依照教育的本質,應該這樣教。所以我們這樣教,並不是說因為我們的老師都很差,所以我們這樣教。不是。而是本來就要這樣教,你的程度很好,也要這樣教。何況你程度不好。這種教育本來就如此,本來如是。    好,我現在講,我們怎麼樣去教學生呢?我們只要會講一句話,就可以當讀經的老師了。就可以指導他文化的進度,不管你是老師,還是家長。你可以把這句話教給你的同事,教給你的學生家長們。同樣講這句話就可以教讀經。而且一輩子都這樣教,效果深遠。兒童一輩子都記得你,都會感激你。這句話只有六個字,這六個字很簡單。請各位注意,就是“小朋友,跟我念”。我叫做讀經教學“六字真言”。大家都覺得,這個聽起來講的很愉快。這種愉快,有一種嘲笑的味道:“哼,這樣子還讓你講,我們老早就這樣教了。”但是我現在要分析一下,我們大部分的人,對這六個字並不瞭解。首先,你會怎樣說?“小朋友”,這三個字很簡單,不說“小朋友”,可以說聲“喂!”也可以,怎麼引起注意——引起注意才能學習——一個老師、一個家長,是很容易引起學生注意的。愈是注意力集中的學生,他學習愈好。我們要此漲彼伏的叫“小朋友!小朋友!”一個善於教導的老師,一定時常呼喚,叫做耳提面命。所以你要常叫“小朋友!”隔一段時間,他們已經不注意了,再叫“小朋友!”一定要掌握尺度。一個新的老師去到一個新的班級,他不知道哪一個人可以當班長。我告訴你很簡單的辦法,站上講臺忽然喊一聲:“小朋友!”那個抬頭最快的,眼睛最亮的孩子就可以當班長。老師講了:“小朋友!”他還在那裏東摸西摸,還在流口水的那種小朋友,不要讓他當班長。因為他一定學不好。對小朋友只是常提醒他,他是善於集中精神的。雖然,他集中精神的時間不能維持很久。但是他善於被引導。而我們大人就不一定了。像我在這裏講的口沫橫飛,我說:各位老師!還是這樣,為什麼呢?沒救了,你不再對新鮮的事物產生興趣了。兒童不是這樣,所以你一叫“小朋友!”他就轉過頭來。一定的,這叫合乎人情。

第二句話“跟我念”,更是正中下懷。因為兒童就是這樣學習的,就是跟著學的,兒童的天性很像猴子。每一種動物一生下來,都要跟他的父母親、他的長輩學習,越低等動物跟父母的時間越短,它的幼稚期越短。越高等的動物,因為它要學到非常豐富的生活內容。所以它要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是幼稚期,都是跟著父母的。人類的幼稚期最長基本上是十三年,而人類不只是跟父母學習,人類還安排了很多辦法讓他跟老師學習。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老天爺就給你十三年的幼稚期。如果老天只給你三年的幼稚期,一個3歲的孩子就說,我要飛走了。我告訴你,人類就滅亡了!千萬不要隨便引發兒童的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我們要兒童13歲之前,完全在我們的老師、家長優良的帶領之下。你一定要選優良的東西,你不要帶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你如果帶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你不要教他,他越早離開,越早翅膀長硬,越最好。但是現在,我們有好的東西要給他,他必須用十三年的時間來學到這些五千年的文化,乃至於西方重要的文化,都要在這十三年, 灌輸在他肚子裏邊,肚子裏面要滿腹的經綸。    要做這個事情就這麼簡單,就是“小朋友,跟我念”!他一定跟你念。如果一個小朋友居然不跟你念了,你這個老師已經失敗了,你的小朋友已經不再長進了。我們叫他跟我們念,並不是控制他,並不是不民主。不是的。不是我們不讓他活潑,不讓他自由。如果你帶你的孩子上街,要買霜淇淋,你要問他:“你要吃什麼口味?”因為他自己有自己的口味,這是他可以決定的。現在你要教育他,你不該問他:“你要不要讀經?”你是否有毛病呀!你等於放棄你老師的責任了。他哪裏知道他要不要讀經?這是他不能知道的,是我要負責的。家長跟老師,要負起他一輩子責任,這叫做真的民主,這叫作真的多元文化。觀念不一樣,場合不同,就要有不同的觀點來面對,心靈不可太狹隘。

好了,兩樁事情合起來,就是“小朋友,跟我念”。現在有老師說,我們天天都在“小朋友,跟我念”,所以這句話是不是沒有學問呢?雖然“小朋友,跟我念”這六個字沒有學問。但是說了這句話以後,你念什麼給他聽就有學問了。現在我們的老師,尤其臺灣的教師,他也是上講臺:“小朋友,跟我念”:“小老鼠上燈臺。”小朋友當然念“小老鼠,上燈臺。”念了六年,四個字可以形容——一無所有!他跟你念這個做什麼?他在3歲的時候,老早就念完了。他跟你念這個做什麼?我們要提升一個人心靈的程度啊!我們要加深他心靈的分量啊!還要學“小老鼠”做什麼!這是他在日常生活中,跟小朋友在一起,早就學完的事情。為什麼要放在課堂上教?“小華、小明、小英的故事”,他自己看課外書,就已經看得比我們多了,為什麼要到學校裏面教?你不是在浪費嗎?我們只教高度的,那些低度的自己就會。從今以後,不要再浪費時間。

“小朋友,跟我念”。念什麼呢?你念“學而時習之”,他一定跟你念“學而時習之”,他不會給你念成“少小離家老大回”。不可能!所以請各位老師,今天回去就開始實驗。假如你實驗失敗,不要聽我的話。假如你實驗成功,你要好好的反省。回去就要告訴其他人,我們不要再浪費孩子了!你今天回去,找到一個小孩子,就說:“小朋友,跟我念:‘道可道,非常道’”。他忽然念成“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孩子不能教,沒有前途!但是你要說:“小朋友,跟我念,‘道可道,非常道’”。不管這是什麼,只要他是你教的學生,保證跟你念“道可道,非常道”。他不會來問你,“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只要他這樣念,他就天天學,為了加強大家的印象起見,現在我們來實習。

教學要實習,實習了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往前走。現在每一個人來實習,現在不要浪費時間,我來做老師,你們大家做小朋友。不要跟我做祟,你當小朋友,學小朋友這樣坐。“小朋友,跟我念:‘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男生念一遍,女生念一遍,第一排念一遍,第二排念一遍、第三排念一遍、第五排念一遍、第六排念一遍,大家再一起念一遍。張三念一遍、李四念一遍,站起來念一遍,坐下來念一遍,會背的舉手。只要一分鐘到二分鐘,他就會背了。經過兩三天的復習,終身不忘!成為一輩子文化教養的基礎。我們全國的國民,只要大家“思無邪”,天下太平!你煩惱什麼呢?這種書,讀一章不夠,二章三章,五章十章,十章一百章,乃至於五百章一千章,請問:你還要教國語嗎?你還要教白話文嗎?    尤其是幼稚園的小孩子,乃至二、三歲的小孩子,你要教他認字,用這種方法最快。那些小孩子,什麼字也不認識,拼音也不認識。但是最好還要有書,他書拿顛倒了沒關係。因為我們人類認字,不是認他的意義。不是用意義來認字,乃是用圖案來認字。漢字具備了非常明顯的圖案的特徵。這種圖案的認識,可以增進他腦力的發展,這是日本人說的。日本的教授,用漢字來訓練兒童的聰明。漢字每一個方塊都有不同的變化。你看這有多少的變化。所以讓小朋友常看這類圖案,他就會認字。會背書以後,更會認字。你想像一個孩子,如果教他《論語》,教他一禮拜,他至少認二個字:“子曰”,至少認這兩個字。後來一個字一個字會認,所以不需要教認字,只要教他背書。

一個兒童的記憶力,是人生一輩子當中最好的時候,是黃金時代。從出生開始,就成長他的記憶力,這個時候如果訓練他的記憶力,可以成長五倍到十倍以上,乃至於有的人能夠過目不忘。現在我所看到的讀經的孩子,具備了過目不忘,讀二遍三遍,就把一個篇章背下來的人,越來越多。憑什麼?憑有訓練。13歲之後,就不能訓練了。我們在他有強大的記憶力,但還不能理解的時候,我們就自然地教他。只是記憶,不必瞭解。怎麼記憶?就是反復練習。反復幾遍呢?要看孩子的資質。但是我建議反復一百遍。聰明的孩子,反復到十遍他就會背了,反復到一百遍,終生不忘!一般的孩子,五十遍會背,反復至一百遍,終生不忘!資質比較差的孩子,反復到一百遍他會背。但是他還是會忘記,沒有關係。乃至於他一個字都不記得,也沒有關係。他至少是比一般的人程度還要高。我們最好的要求是,他會背誦。    但是要求馬上背誦,是不大合理的。因為我們人,有個別差異。有些孩子很快就背完,有些孩子背得就比較慢。所以,我們就不要求背誦。只要求他反復的讀,最好讀一百遍。假如能夠讀五十遍,也不錯。你這樣教了以後,他的注意力漸漸能夠集中。他的記憶力漸漸地能夠提升。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提升,他的語文程度漸漸地增長。語文程度一增長,理解力就跟著增長。

剛才說,我們有另外一種讓數學、科學學得更快更好的方法。就是增長他的內在的學習能力。要增長內在學習能力,必須按照人類的自然發展規律。人類首先發展的是語文能力,然後才發展思考能力。不要在這麼小的時候,訓練他的思考,那是沒有用的,是違背天理的。現在你訓練他的語文,正是他記憶力強的大好時期。語文的訓練,又使記憶力提升,對他一輩子的學習都有莫大的好處。考上北大,北師大的人,不只是他理解力好,記憶力,他也是高人一等,要不然考不上這種大學。記憶力什麼時候培養?13歲之前。用什麼來培養?用語文來培養。不是叫他背數學公式,而是叫他背這些經典之作。語文能力好了,理解力就好了,閱讀能力也好了,他就喜歡讀書。到時候,老師只供他課外讀物看就好了。

我們一學期只教一本語文課本是不夠的。教讀經的老師,你會漸漸發現,孩子的程度越來越比你好。你是不夠資格指導他的,我們不可以以為我們在指導孩子,我們不可以以為孩子都在我們腳下。我講給你聽,我們不可以只準備一桶水,然後舀一杯水給他。我們不可以這樣。我們自己只有一桶水,我們要指導給孩子一條河,老師是不夠資格的。那老師的作用在哪裏?那麼是不是老師沒作用?不是的。老師的作用在指點他的迷津,給他指出一條道路。所以叫仙人指路。一個人迷路了,遇到一個人問路,這個人是神仙,他當然知道路在哪裏。神仙用手一指,他就救了你的一命,不費吹灰之力。

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

我們再講一些實際例子,來印證一下。首先我講的是我家裏的孩子,比較親切。大家剛才已看過電視了。我不是在宣揚,這裏也沒有什麼可宣揚的,就是親身的體驗,比較深刻。我有四個孩子——在大陸這是犯法的——女孩子比較聰明,男孩子比較不聰明。我大女兒比較聰明,我開始教這些功課的時候又太慢了——千萬不要太慢,越早越好——五、六年級才教她,她就有自己許多的想法了,太聰明瞭:“我們學校又不教,老師又不考試,我們同學也不讀,我幹嗎要讀啊?”沒辦法,她只學了一點點。但是學這一點點到了初中、高中就不得了了。她的作文,不必指導,下筆千言,就只學那麼幾句。我的第二個孩子是男孩,是比較笨。所謂比較笨,大家都知道,就是在學校裏一、二年級,二、三年級都是二、三十名,都是後邊的——老師以為他很自卑——到了6歲還不太講話,到了7、8歲還流口水的這種人。我第二個孩子是男孩子,我唯一的男孩子,所仰望者終生呀!這個男孩是這樣。開頭我不緊張,因為我知道,我懂心理學,所以我不緊張。到了他三年級的時候,他姐姐是五年級,差兩歲,我教他姐姐的時候也教他了。我怎麼教他呢?我就把一本書給他說:“孩子,你這麼大了,你應該讀讀這些書了”。拿去給他翻,他就翻開了,第一頁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把第一章五十幾個字都讀了,都沒有讀錯。我翻第二頁,第二頁上面就是第二章:“天下皆知……”又是六十幾個字,總共一百十幾個字統統沒有讀錯。小子讀《老子》,一個字也沒有讀錯。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有注音。為什麼沒有讀錯,太簡單了嘛。老師何必那麼浪費精神呢?就象我一樣就好了。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但是等一下你就知道,我是一個最負責的父親。我就這樣教他好了。你會讀了嘛,現在你去讀。他們三年級下午沒有上課,他整個下午都可以讀,功課也做完了,我說:你去讀,把它多讀幾遍,讀不完別來找我。他讀了一個小時才來找我,還是不會,結結巴巴的。我說:不行,讀不好別來找我,晚上來背。所以,晚上他來找我,他已經很流利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於是我就說了一句,這輩子最重要的話。這句話,你要知道,我說這句話,我引為這輩子最重要的話。我說:“孩子呀,從今以後,每天背兩章!”老子八十一章,多少天背完?40天(剛才不是美國的學生在問我們的留學生:《老子》講些什麼嗎?)40天就全部會背了。我們的孩子有多少40天浪費掉了。40天背完,從來沒有指導過一次,只是說了那句話。背完了就算了嗎?不是,我知道人類會遺忘,咱們學生有遺忘率,越小越容易忘。所以趕快復習,一天復習十章。十章大概五、六百字,他以前都會背,現在連起來背,輕松自在。所以每天都背十章。八天復習一次,總共四十八天。還要再復習,復習第二次,二十章連起來背,大概一千個字連起來背。你要知道,一個孩子,能夠在頭腦裏存放一千個字,象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他的整個生命力,就開拓出來了,一輩子聰明,就奠定了,一千個字就好了。現在我們教小朋友們背書,只說“春眠不絕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沒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請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沒了。我告訴你:浪費生命啊!一天到晚連起來背,四天背完。總共五十二天。第三次復習,四十章連起來背。兩千五百字連起來背,兩天背完,五十四天。最後一天,從第一章背到八十一章。《老子》五千言,一口氣背完。從那一天開始,《老子》跟著他一輩子!

讀完《老子》,我馬上後悔了,我弄錯了,要先讀《論語》。所以趕快開始讀《論語》,《論語》不是八十一章,《論語》四百九十八章,號稱五百章。每天背二章,要二百五十天,只是讀了不過半年,他就整個變了。連氣質都變了,裏面變、氣質變,他的頭腦變。老師都非常驚訝,說:這個孩子怎麼現在聰明起來了?五、六年級名列前茅,初中全班第一名。初二,老師叫他去跳考高中,他到高中,全校第一名。高中本來讀兩年,要去考大學。我們教育部,不準他考大學。所以第三年就浪費掉了,考上臺大以後,讀了三年,考上大學研究所。臺北兩家最有名的研究所,政治大學研究所,他考第一名;臺灣大學研究所,他又考第一名。考兩個第一名,大家說:你的孩子是天才!我說:最笨的。大家問:你的孩子怎麼這麼會讀書?你從哪裏學到讀書的方法?孩子說:“沒有,我是很笨的。我唯一知道我為什麼會聰明起來的,就是三年級的時候,我讀過《老子》會背《老子》。”

大家都會去想,我要去背《老子》。已經來不及了。這是第一個故事。下麵的人說:我這個孩子,將來成就比我高十倍。憑什麼?你知道嗎?憑我那一句話:“孩子,從今以後你每天背兩章”。他就可以高我十倍。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我有什麼力量?沒有!我要有一句給他講《老子》,天打雷劈!但是他不瞭解《老子》嗎?從初中時開始,這個智慧漸漸產生。高中的時候,能夠引用。到大學的時候,他就能夠用《老子》的思想,去比對世界上的哲學家。憑什麼?憑三年級時候,9歲的時候,五十五天的教育!有沒有讓他在家,專門讀《老子》?沒有!五十五天的課餘時間,就這麼簡單。

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這個時期沒有,一輩子都沒有!這才是我們最大的痛心所在。

我為什麼要講得這麼口沫橫飛?為什麼要講得這麼激昂慷慨?我們要救你的孩子,我們要救我們的國家!我這個孩子是不是了不起呢?不是。我這個孩子都說:“現在讀經的孩子,他比我強一百倍。”為什麼?因為現在有人在推廣讀經嘛。以前沒有的時候,由我來教。現在推廣了五、六年,現在全臺灣有一百萬的孩子。一萬人如果有一個人認真就好了嘛。其實哪裏是一萬個人才有一個人呢?十個人裏面就有一個人很認真的。他們只要讀二、三年,到四、五年就不得了。

我再舉一個例子,讓大家更加的捶胸頓足,回家好好反省,好好把握。有一個在八年前我剛推廣的時候,就來聽我演講。這個人是學西洋、學牙醫的。一輩子都只讀西洋的東西,但他聽了之後,他自己覺得:小孩子要讀,我也要讀。我要有一套大人讀書的方法。大人也可以讀經,憑什麼?大人讀經,把你的心理年齡降低跟兒童一樣。就是當你要讀這些書的時候,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你就這樣念,千萬不要想瞭解,你要想瞭解,你心煩氣燥,你就讀不下去了。你一遍一遍的讀,再一遍一遍的讀。他從那時就開始讀《論語》,後來他結婚了,他叫他太太也來聽我演講。他們兩夫妻,每天早晨起來,先做功課:讀半個小時《論語》,你一句我一句,感情好得很。然後他的太太懷孕了,照常這樣讀。這個胎兒就在肚子裏面聽十個月的《論語》。出生以後,相貌不凡,而且非常好帶,幾乎不費父母任何的煩惱。晚上從來不會哭,不是笨到不會哭,而是聰明得不需要哭。十個月的《論語》教育嘛。出生以後,父母親照樣讀《論語》,這個嬰兒就在旁邊聽。我剛才講過,醒著可以,睡著也沒關係,反正照聽《論語》。等到這個孩子,一周歲會講話的時候,他就會背《論語》了。1歲半就認識很多字,2歲就開始讀書,讀自己的書,讀那些幼稚園的書。我都不知道這件事情,我反正這樣講,我講過這話以後,我什麼時候與你見面呢?你什麼時候告訴我呢?那個人也是一樣。我什麼也都不知道,等到經過七年多,這小孩子5歲半了。他又見到我,他說:“我的小孩子使我很煩惱,因為他太喜歡讀書了。”他現在讀什麼呢?讀世界名著。5歲半,字太小,父親不讓他讀。他就偷偷地讀書,所以這個孩子讀書的時候很緊張,聽到父親的腳步聲,就把書藏在床下,說:“我在玩。”他爸爸說:“玩好,你趕快玩。”。各位,如果天下的家庭,都是如此,我告訴你呀,天下太平了。

現在我們臺灣的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他在煩惱我們的國民不喜歡讀書,煩惱我們的孩子不讀書,煩惱我們的青少年只喜歡玩。他知道閱讀習慣要從小學開始,所以他拼命在提倡兒童閱讀教育。我就告訴大家,看誰能夠去傳話:“你不要再提倡了,你用我的方法,你連禁止都禁止不了。”老師教讀經的時候,小朋友的語文能力一提升,接著他們就看書,越看越喜歡看,理解能力越來越高。他的知識量,超過老師。他總是喜歡看,下課老師看到全班怎麼都不動?因為他們在看書,下課都在看書,老師很生氣,就說:“我數到三,不出去的我就處罰。一、二、三!”大家往外面跑,拿書去外面讀。這種孩子還要教他嗎?老師鼓勵他,多讀課外書。不費吹灰之力,人才從此培養成功。不是在寫生字,跟我寫,一筆、一劃、一鉤。你給我造詞,你給我造句,你給我作文,教造句跟作文是最笨的老師。造句不用教,作文不用教。只要他看過一千本書,他就作文給你看。假如他沒有看過一千本書,你教作文是白費力氣的。要把握教育的重點,不要再浪費老師的青春了。教讀經老師進步最多,你以前沒有讀過《論語》,趁機會讀《論語》。以前你沒有讀過《唐詩》,趁機會背《唐詩》。

現在我們老師,一天到晚只教兒童的東西,老師大學畢業的時候,本來很有學問,教了三年,跟兒童水平差不多。可憐的老師!你為什麼不陪他長大?你教他讀《論語》,你也讀了《論語》,他會背一本,你會半本。因為你的記憶力差,這種孩子一輩子感激老師,一輩子啊!他越長大,越感激老師。“這些東西哪裏讀來的?”“我小學老師某某老師教的。”各位,這叫作千秋萬世之業呀。你教他國語做什麼?他自己讀《論語》就好了,然後你教他看書,越看越多。現在我們臺灣,有讀經的孩子,讓家長煩惱的是不知道到哪裏找書給他讀。小學還沒有畢業呀,你知道嗎?為什麼不做這種教育,你還講你那些:“我來讀書給你聽。這叫什麼文法,段落大意”。你分析做什麼?他都比你厲害了,你教他作文做什麼?有學問就會作文,沒有學問,教他什麼?看,聽,感想,起承轉合,沒有意義的!不要做沒有意義的事了,各位老師。

英文也很重要,我們讀英文怎麼讀,你知道嗎?從第一天讀英文開始,就讀美國大學所讀的書。怎麼讀?幼稚園怎麼讀大學的書?莎士比亞怎麼讀?我告訴各位,不要老師,只用六個字的教學法,只要你知道這六個字,你就可以做最好的英文老師。每個人都會,這六個字就是:“小朋友,跟它(錄音機)念”。聽一遍,鴨子聽雷公,不懂。二遍,不懂;三遍,不懂;十遍有印象,二十遍跟著念,三十遍、五十遍很熟,一百遍會背。讓他這一課念這一段,這五句好了,讓他念兩百遍,就忘不了,終身受用。只要這種句子,背上一千句。你就不要煩惱,孩子懂英文了。然後我們還要念英文的經典之作。幾千年來,用英文寫的最好的,最有思想內容的著作。像林肯的演說,美國獨立宣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像這些東西只要十篇、二十篇放在肚子裏面。我告訴各位,將來最瞭解西方文化的人,是中國人。我們既瞭解自己祖先的文化,我們又可以深入到西方文化中去。你假如只是讀那些非常簡單的,所謂的兒童英語。你這一輩子就浪費掉了。你將來遇到外國人,只會跟他談天氣,你跟他做生意的時候,只會講怎麼要錢那,你不會說一句很偉大的話,你不會這樣講,讀經的孩子才會這樣講。講什麼?你要跟他談耶穌,他就會跟你做生意了嘛。你要深入西方有深度的,有意義的文化,你要跟他們講有道理的東西,你才能做大生意。民族文化的融合,要有高度的心靈來融合。高度的心靈,是開放的,是對所有的文化傳統都能夠吸收的。

一定要在13歲之前打定基礎。打基礎的方法就是,不管懂不懂,先把重要的東西放到肚子裏面。不重要的東西,不要教他,他自己會!相信呢,就做。不相信,十年以後,你再後悔。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我今天就講到這裏。我這一趟在北京大概有三、四個地方要講,為什麼要這樣?不為任何目的,知識分子的良心。
( 2001年7月24日)